分享

董承、刘备密谋诛杀曹操,到底是不是汉献帝的意思?

 时拾史事 2022-06-22 发布于北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建安五年(200年),正当袁绍与曹操剑拔弩张之际,许都小朝廷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国舅董承声称受汉献帝“衣带诏”所托,拉拢到王子服、种辑、吴硕、刘备等一干朝臣,密谋诛杀曹操。不曾想到,此事早早便被曹操识破,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提前远遁的刘备,董承等人悉数见诛,阖族死于非命。

东汉中期,陈蕃、窦武。二人谋诛宦官,虽事败身死,但也赢得了清流名士的一致称颂。董承“勇敢”地反抗曹操,不惜以性命为赌注替汉献帝寻找出路,也同样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董承就被定义为了“大忠臣”。然而,这终究不是董承的历史面目。

董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抛开《三国演义》的滤镜,不妨看看史书对于董承的描绘。据《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董卓在朝中作威作福时,豢养了一帮爪牙,他们狐假虎威,四处为恶。其中就有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以及后来的“大忠臣”董承。

董承是汉灵帝母董太后的侄子,冀州河间人,这显然与出身于陇西的董卓一家八竿子打不着。既然如此,董承与董卓又是如何联系上的呢?

值灵帝末年,外戚董氏在与何氏的斗争中落败,骠骑将军董重、董太后等人皆死;侥幸逃得一命的董承,干脆投靠了董卓。巧合的是,董卓也曾想着与董太后攀关系,虽说太后人不在了,但他的侄子董承还在。凭借这层关系,董承勉强在凉州军中站稳脚跟,并成为董卓的众多簇拥之一。

由于长期与西凉军阀打交道,董承也染上了羌胡习气。献帝东奔的过程中,“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为了抢夺伏皇后的绢布,董承命人强抢,甚至杀死了皇后身边的侍从,鲜血都溅了她一身。董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后汉书·董卓传》与《三国志》裴松之注给出的解释是:董承后以绢作绳,用以渡过高高的河岸。但这,很有可能是董承的一个借口。

董卓执政后,曾发行大量的劣质小钱,这直接导致了汉末经济体系的崩塌;自是以后,金属货币的购买力大不如从前,而谷物、布帛等实物货币,便成了市场流通中的硬通货。作为口粮的谷、粟,其物价更是在短短几年内便暴涨了一万多倍。由此可见,伏皇后手中的绢布,就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董承强抢此物,更像是“见财起意”,更何况,作绳之物也有很多,不见得非要用质量更好的绢布。然而,董承若仅仅是“谋财”,倒也就罢了,他一度还有“害人”之意。

据《后汉纪·孝献皇帝纪》记载:“上与公卿步出营,临河欲济。岸高十余丈,不得下。议欲续马辔系帝腰。时后兄伏德扶后,一手挟绢十(匹)。董承使符节(荷)令孙俨从人间斫后,左灵曰:'卿是何等人也!’以刀扞之,杀旁侍者,血溅后衣。”

此处记载,与《三国志》《后汉书》中对于“董承夺绢一事”的前后经过大致吻合,说明其增补的细节颇为可信。不难看出,董承一开始就有暗害伏皇后之意,只是被左灵识破,这才欲盖弥彰,先杀了皇后身边的侍从,而后又以他事为借口。原因倒也简单: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只是汉献帝的嫔妃罢了。

按前文所述,董承的“权欲”也是昭然若揭的。他当初拒绝曹操迎奉天子、后来又主动接纳曹操,都是为了与白波军争权夺利。至于所谓的“衣带诏”,也极可能是董承争权的进一步表现。

衣带诏与汉献帝有关吗?

谈及“衣带诏”始末,按小说中的说法:汉献帝不愿曹操坐大,遂通过董贵人联系到了董承。而后他又将讨贼诏书置于衣袋之内,让董承以此为据,暗中联系朝臣。所以,汉献帝的主观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董承的动机。若汉献帝的确授予过董承“衣带诏”,起码也能证明,董承是师出有名的;倘若不是,那就再次证明了董承的野心与权欲。

关于“衣带诏”由来,《三国志》与《后汉书》记载地有出入。这件事,的确是存在的,但对于汉献帝的态度,二书却是各执一词。《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这里明确提到,董承宣称自己得了“衣带诏”,有王命在身。而《后汉书·孝献帝纪》却说:“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董承等人既受密诏,说明汉献帝亲自参与了此事。宋人司马光在见到这两条记载后,果断采取了陈寿的说法,云“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

司马光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取舍,很可能是因为他看到了《后汉纪》中的记载:“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谋杀曹操,发觉,伏诛。”在同一件事上,成书早于《后汉书》的《后汉纪》唯独缺少了“受密诏”这个关键字眼,说明袁宏也支持陈寿。唯独到了范晔笔下,才专门加上了“受密诏”。如此一家之言,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综上,汉献帝从未真正授予过董承“衣带诏”。可既然如此,董承为何还能拉拢到一些朝臣呢?

一来,曹操在朝中安插亲信的行为,已经引起了不少朝臣的忌惮;二来,董承贵为国舅,又掌管后宫宿卫,能经常接触到汉献帝。除此之外,董承“称受衣带诏”也未必就是假的。诚然,汉献帝没有给过董承“衣带诏”,但曹董二人争权夺利,汉献帝也能获取到一丝喘息之机。就时局来看,汉献帝与董承相互利用的可能是最大的。

董承想要独掌大权,走外戚干政的老路,自然要先绊倒曹操。与此同时,汉献帝也乐于见到他们大打出手,以削弱双方的力量。因此,他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给出所谓的“衣带诏”,却也可以私下暗示;在不留下证据的前提下,甚至不排除汉献帝曾授意亲信,来传达自己的意志。

这绝非无稽之谈。纵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这些年,后宫三天两头地出岔子,要说汉献帝没有想法,那是不太现实的。君不见,曹操后来便将自己的老巢迁都至邺,却仍将汉献帝置于许都,这未尝不是他与汉献帝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

彼时,已丧失了反抗能力的汉献帝,恐怕也会时常反思:看着挺强势的董承,怎会如此不堪一击?难道和西凉军阀待时间长了,思维方式也被他们影响了?

参考资料: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

袁宏撰,李兴和点校《袁宏<后汉纪>集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