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老家,看着母亲满头的白发,骨瘦如柴的身体,我心疼不已。 “妈,跟我进城享福吧~”我提议道。 “不去~在村里多好……”母亲笑笑,一如既往地拒绝。 把母亲接到城里生活,是我很久之前就已经计划好的事情,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母亲在城里只住了一个礼拜,就又让我送了回来。 原因很简单,母亲在城市住不习惯。 按母亲的话说,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都找不到。 城里不比农村,左邻右舍都熟悉。住在城里,隔壁那家是谁?哪里的人?是做什么的?统统不了解,更别说进屋串串门了…… 就这样,熬了一个礼拜。在我休息的时候,母亲怎么说也不在城里住了。没办法,我只能把母亲送了回去,之后的日子,我再想接母亲进城,便成了奢望…… 所以,这次,我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妈,我给你点钱吧,想吃啥了你自己买……”我退一步说道。 “我不要,我有钱……你们在城里花钱的地方多,就别想着我了……”母亲还是那样,心疼着我在城里的生活。 陪母亲吃了午饭,我就又回到了城里上班。 可还没过一个星期,我就接到了母亲要钱的电话。 村里的一个堂弟在城里上班,孩子小,堂弟经常回家看孩子。母亲让我拿300块钱给堂弟,让堂弟捎给她。 我问母亲300块钱够吗? 母亲笑笑,够了够了。 但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母亲打听着村里在城里工作的人,只有有人回家,就让人帮我捎300块钱给母亲。 时间久了,我有些害怕,母亲该不是买上保健品了吧?要不然之前我给钱都不要,现在怎么总是隔三差五就开口要钱?网上总说老年人缺乏关爱,容易被卖保健品的忽悠…… 我给在老家的妹妹打去电话,让她有空常回家看看。 妹妹笑着说,哥你还好意思说我,妈都说了,我回家十次,你能回家一次就不错了…… 我笑笑竟不知该如何回答,心里决定常回家看看。 终于抽出时间,我回了趟家。 母亲在村头正和村里的老人聊得开心,看到我回来,母亲高兴地站了起来。 村里的人打趣我,又回来给你妈送钱来了? 我愣了一下,笑了笑。 回到家我问母亲他们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 母亲笑笑,并不答话。倒是回到娘家的妹妹笑着说道:哥,你知道村里人以前咋说你的不? “咋说的?”我不解地问道。 村里人说,咱妈辛苦培养的大学生好干啥?待在城里享福,不顾农村的老妈……甚至于你还成了村里的反面教材,说长大了不许像你这样,只顾着自己享福,不管老妈的死活…… “又是哪些闲人嚼舌根……”我不满 “可咱妈知道我啊,我想让他进城享福的呀……”我解释的说到。 “得了吧,你一上班一整天不在家,妈自己在家更闲得无聊……”妹妹不满 “那你说咋整?”我不满地说道。 妈之前想着管别人怎么说呢,你自己过得好就行了,何必搭理别人,咱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传得多了,妈也怕了,咱农村人,还是很在乎名声的…… 所以妈就开始问我要钱了?我好像理解了。 说到这里,母亲递给了我一个手绢。 一层一层地拆开,里面是一沓100元的人民币。 我愣了一下,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 母亲笑着说,这是我让你捎回来的钱。 那你干啥不花? 我哪能花得了那么多钱? 妹妹解释地说道:她婆家,有个人在外打工,每个月都给老家的父母寄钱,他父母拿到钱就在村里说他儿子往家寄钱了,人家都知道他孝顺,所以母亲想学这个做法…… 可我给妈的钱是让妈花的呀。 妈能花得了几个钱,你拿回去……母亲说着把钱硬塞进了我的口袋里。 那天我跟妹妹商量,以后回家多买点吃的喝的用的,既然母亲不愿意多花钱,那我们就买好了拿回去…… 后记: 可怜天下父母心,孝敬父母就以他们能接受的形式…… (以上为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无雷同,纯属意外) 听说关注我的人都暴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