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硬过石头的记忆》

 萧逸帆520 2022-06-22

硬过石头的记忆

/魏学光

世界上最能寄情寓意的是大自然,是大自然孕育的事物,石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古往今来,石头寄寓了人们太多的精神和情感。

大明相国于谦作《石灰吟》:“千锤石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界。”于谦借石灰石直抒胸怀,立志清白做人,敢于牺牲,刚正不阿,清正廉洁。

冷逸绝俗的石头,仿佛是达观先哲独善其身的化身;

壁立于仞,亘古不朽的石象征世间永恒的情;

聪明绝仑的人们用石心石意(十心十意);石来运转(时来运转)等谐音,巧借石来寄寓一切美好、真诚的祝福。

说石、论石、品石、赏石、鉴石实在是说不尽,道不完。

石与人无求,人自石多得。

理学鼻祖周敦颐,自十三岁起,在家乡湖南道县月岩拙榻洞悟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月岩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月牙形状,正面是上弦月半月形;走进月岩正中间看到的是满月形;背面看到的是下弦月半月形。濂溪悟道,终有所得,遂著《太极图书》:“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月岩石之境界造就周敦颐开山道学。

隐逸诗人陶渊明,性酣酒醉,醉即卧石,倚石幽眠,醒后赋诗,以抒胸境。陶令醉酒卧石的独特意象之美,获中国第一块冠名“醒石”殊荣。真是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沉醉非关酒深情石应领。

后来,石破天惊。人们在品石、鉴石、悟石中逐渐悟出石头的价值,石头也能价值连城,富可敌国。石头也随人的浮躁、虚荣、趋利而疯狂起来。

战国时期,楚国卞和三献玉石壁玉,感动楚文王,文王令玉工剖璞得玉,命名为“和氏璧”,封和为零阳侯,卞和不受,说“宝玉面世,吾愿足矣。”这一稀世珍宝,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演绎出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诸如:“赤山宴会张仪蒙冤”“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其制为“传国玉玺”等。说不尽,道不完的和氏璧。

从远古到现代,人们惊羡于石之奇之古。正如《云林石谱》所言:“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如观嵩少,而石龟蒙,坐而清思”。文震亭著《长物志》曰:“石令人古”。人们逐渐识石趣,知石古,并在黄帝时代,造成中国第一座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元圃”。秦造阿房宫,三百里,汉造上林苑,纵横340平方公里,滑、泾、沣、涝、潏、滳、浐、灞八水出入其中。王室、贵族利用自然景物构石为山,筑苑造园,采石叠构假山蔚然成风,极尽奢华。初唐李勉,号称“海门山石”,为唐代奇石收藏第一人。阎立本《职贡图》中人物手托、肩扛的峰石、盆景,清瘦嶙峋,嵯峨罗列,十分见形。奇石俨然成为唐朝厅堂中无可替代的艺术品。

盛唐奇石鉴赏风气势盛。民间、官僚上层社会皆有奇石收藏。奇石鉴赏理念、观念逐渐成熟。唐人对太湖石、罗溪石、天竺石颇有研究,造诣极深。石理、石性、石趣逐渐上升到人格的高度。

一代又一代石匠艺人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用艺术之手,极尽石之清、拙、古、怪之意,皱、透、漏、瘦之形,石逐步成奇石,奇石被赋能得巧夺天工,美仑美奂。

物以稀为贵,人们对石趋之若鹜,求之若渴,石在哪里喔?其实,泱泱中华,从不缺石。上古女娲补天用石,精卫填海用石。后来,未央宫、艮岳山、颐和园,人间天堂苏杭的拙政园、留园、沈园……不一而足,奇石林立。

我的家乡五岭逶迤,从不缺石,我的人生启蒙从石开始。我爸是石匠,自我懂事起,我亲眼看见爸爸带一拨人开山凿石,巨石造景,条石铺路,片石砌墙,碎石、石粉用作道渣、路基。爸爸眼里,石头全是用处,没有一点浪费,爸爸很有环保理念,舍不得浪费。石头及石头的技艺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石雕、石刻、石匠已成为中国传承不衰的传统文化。

世道轮回,在我的眼里看到的是石头的价值。

我从五岭逶迤磅礴的湘南,到地大物博的新疆谋生。我曾一次又一次混迹于奇石猎人,陨石猎人的行列,大肆搜寻、攫取自然界那些石形、石质、石意、石趣、石韵俱佳的各类石头。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从不缺石。昆仑、天山、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到处都是玉石、奇石、陨石,缺的是发现的眼光,缺的是对石的钟爱和追求。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人们崇尚玉石、硅化木、风凌石、泥石、玛瑙石。仿佛一夜之间,石头猎人如雨后春笋,遍布天山南北,大漠戈壁,草原绿洲。求识若渴,求财若渴的人们,足迹遍布昆仑之巅,塔河之滨,天山腹地、沙漠周围。那时质朴如初,新疆美玉、硅化木、风凌石、泥石、玛瑙石以几乎形同白菜的价格,被内陆乃至国外的狂热奇石经销商、奇石收藏家悉数收刮迨尽。比如美国雕塑艺术家理查德·罗丝勃姆等一批狂热收藏家,远涉重洋,搜石猎石,并将中国传统古石,用艺术家独到的审美眼光,赋名为学者石、文人石,将石之审美与艺术结合,奇石之美,无以复加,叹为观止。

那时,新疆宝贵的玉石、硅化木、风凌石、泥石、玛瑙石等被装上卡车、集装箱,成吨成车成箱地运往祖国内陆,甚至漂洋过海,远赴异国它乡。

疯狂过后,新疆的玉石、硅化木、风凌石、泥石、玛瑙石等几乎销声匿迹,待价而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世纪起,人们又仰望深邃浩瀚的星空,眼睛紧紧盯住宇宙间的2800个星系,2800个星辰,尤其是盯住太阳系行星、火星和木星轨道间一条小行星带,它即是陨石的故乡。

何谓陨石?陨石也称“陨星”,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流星或尘碎块,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未燃尽的石质、铁质或者石铁混合的物质。

据科学家介绍,地球每天都要接受5万吨这样的“礼物”。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人们称陨石为“安拉的眼泪”“天外来客”,足以见证在人们心目中,陨石地位之重要。由于新疆地广人稀,荒漠戈壁密布,陨石时有光顾,新疆成为全国陨石猎人情有独钟的打卡地。

由于陨石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如高能物理,天体演变、地球化学、生命起源等。同时,陨石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根据陨石的类别、存量和品相,国际陨石珍品是月球和火星的陨石,每克约6000美元,即每克30000元人民币。

目前,国内陨石中,被称为黑宝绿的陨石价值高于月球和火星陨石,国内目前保存完好的一颗2750克的黑宝绿陨石,被北京一位神秘收藏家,以4000万元人民币的价值收购。该陨石并非月球和火星陨石,来源的星球不明,加之全球仅此一块儿,物以稀为贵,目前市场估值达6000万元以上,即每克达2万元,并极有增值空间。

普通陨石价值每克几十元不等,而一些珍贵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每克3000元左右。如果是现场目击陨落的陨石,则价值不菲,会在每克15000元人民币。而铁陨石则不低于5000元,石铁陨石每克8000-15000元不等。一些被誉为稀世珍宝的玉石,甚至超过黄金价格的100乃至1000倍。

既然陨石具有良好的商业价值和收藏价值,人们千方百计琢磨陨石这一稀世之宝,如何由自然美到耽美到绝美的神技。功夫不负苦心人,无数雕刻大师、艺术大咖加盟赋能陨石。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结合各类陨石的形状、颜色、质地、神韵,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技法,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化腐朽为神奇。稀世之宝陨石被塑造成为文玩、摆件、手链、项链、鸟兽……不一而足,美仑美奂。

人类个体对陨石的追逐、收藏、把玩只是“公存千古,私存一时”的浅薄之奉,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至于时不时传出,陨石猎人在新疆寻宝寻到重达1公斤以上的上等陨石,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那也是极个别的个例,远不到形成一个全民参与,个个致富的朝阳产业的地步。

这些宝物,有或没有,在或不在,都不应该成为人类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羁绊。

人类大可不必孜孜以求,或纠缠、艳羡于这些意外收获,而无以不拔。

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中,心石相通,方可石通万物。

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216号壁画,壁画有土人、玉人、金人、石人。分别代表土人如懵懂少年质朴如泥,充满生机;玉人代表强壮青年洁身制欲,品行如玉;金人代表成熟中年庄重大方,沉默如金;石人代表耄耋老人言传身教,涵养深厚。这是古代《列圣诫训》中的精典,石与人相通,石与心相通,并喻示千秋万代依列圣做人规范,传习传承,薪火不断,绵延不绝。

在当今喧嚣、浮躁、虚荣的时代,人们生活在都市,在城镇,在乡村,每天都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疲于奔波,疲于创业,疲于应酬,如高速旋转的陀螺。大家生活在嘲杂中,生活在虚幻里。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也不知道究竟自己支配着生活,还是生活支配着自己。人们经不起任何诱惑,其实正在经受着各种诱惑。这时候,人们迫切需要从这种不利局面中解脱出来,重新归于平静,归于和谐,向往去过一种宁静温馨的生活。

古人云:“种花招蝶,买石得云”。设若,白天忙碌,晚上回归居室,购些许淡雅野逸的清幽石品,足不出户,坐穷泉壑,卧游山川,让心灵与石之轻虚飘渺合拍,石能歌、能啸、能慕、能诉……似祥云缭绕于室中。此情此景,宛若仙境,难得宁静。此情此景,让我们自己与自然平等对话,从中体悟自然那份宽阔、坦荡与沉寂,在此禅意间,修身、明心、见性,进而达到人法自然,生命至上的臻美境界。

心石相通,石通万物。石头是有记忆的,正如我们人类无论是史前的口传史料,还是文字记录从未中断,从未湮灭。而石头的记忆更是往事越千年,记得更加客观、更加公正、更加可靠,更加牢固。比如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由毛泽东主席题词,周恩来总理书写的碑文,已将为人类和平事业牺牲的无数英烈铭刻千古,化作永恒。

我曾经与无数湘人的后代,在茫茫天山云海中寻找天山石,最终在吐哈交界处,寻到了那块棱角峥嵘,峻峭威严的天山石。

石头朴戆如牛,石头高远如天,石头石破天惊,石头静若温玉。石头愉悦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石头启迪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石头推崇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石头唾弃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石头记住了古往今来多少人……

还有比石头还硬的记忆吗?

作者简介:

魏学光,男,汉族,70年代生,湖南永州道县人,本科,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曾在《鸭绿江》、《黄河文艺》、《伊犁河》、《绿风》等省、市刊物发表百余件文学作品。现就任于新疆吐鲁番市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




轻触品诗,点击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