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宝有个同学,强势爱哭又脆弱,在孩子圈里出了名的。 在恩宝没和她一起玩前,我都是冷眼旁观,在她身上大慨能猜出她父母的性格以及养育方式。 随着恩宝跟她相熟,差不多在一起玩了一年多后,很不幸地,目前我肉眼可见地看到恩宝复制粘贴了她同学的言行。 前几天她跟最早认识但是不在一个幼儿园上学的小姐姐一起玩,我在一旁观察,发现恩宝跟那位小姐姐的差距在拉大。 我并不是要恩宝向别人看齐,也不是要去把她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是,在这之前,恩宝和这个小姐姐是差不多的言行举止,友善,能好好说话交流的。 现在,小姐姐依然是这样,而恩宝动不动就会做出发火的姿态和表情,但她其实又不是真的发火,很快就恢复正常。 我清楚地看到了,恩宝在模仿她的同学,不知不觉把她同学当成了一个“榜样”。 现在,恩宝学得唯妙唯俏,双手抱胸,嘟起嘴巴,翻着白眼,表情很是夸张狰狞。有时候连笑声都是那样尖锐和歇斯底里。 ![]() 那一刻我内心很受冲击,就孩子一直在我眼皮子底下成长,虽说每一个阶段心理和身理的发展都不一样,但有时候一不小心孩子就会偏离轨道。 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独立人格前,抚养者就是掌舵的人。 我承认,一开始我就是看不惯她同学的样子,也很庆幸自己的孩子不是那样。 但是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所以,现在我看到恩宝复制粘贴她同学的言行举止,真是又焦虑又愤怒,于是就没办法冷静地跟她对话,直接批评她,也吼她。 但这个阶段小孩的自主意识还蛮强烈的,恩宝就开始对抗,大声控诉,“为什么我要按照你们大人的意思来?我想要按照我的意思来。妈妈,你自己说过,不要去控制别人,那你干嘛来控制我!” 我被怼得哑口无言,心口冒火,也怼她,妈妈是在教育你,不是在控制你。 她就哭了,大慨觉得我强词夺理,但又不甘心,也不想妥协,“哼,你不是在教育我,你就是在欺负我,我很生气!” ![]() 这样的戏码两三天就一次,甚至数次,我第一次感觉到在育儿的路上手足无措。 一方面,我庆幸恩宝没有妥协,能清楚表达她的情绪和诉求。另一方面,我知道她目前是误入在一个迷宫里,处理好了就能拉回来,处理不好就天天鸡飞狗跳,尤其是她现在主体意识较强烈的阶段。 有次恩宝被她同学排斥孤立,哭着回来。我直接就跟她说, “你跟她玩得不开心就不要一起玩了,你不是还有其他小伙伴吗?你别跟她一起玩了,你现在学了很多她不好的地方。” 然后尴尬的是,恩宝跟那个同学碰面后,她像是逃离一样,她同学一过来她就跑开,还不忘告诉她,我妈妈说不要跟你一起玩。 我:………… ![]() 我纳闷,总不能因噎废食,去限制她跟小伙伴的正常交流吧。 可恩宝一社交,必然就跟她同学玩得热火朝天,越强加固她那些不良行为。 然后今天我看到了一本育儿书上提到的一个词,“同伴导向”。
我这才意识到,这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模仿游戏,我必须要开始行动。 我很不情愿地承认,恩宝这样某种程度上是依恋她这个同学吧。不然小区那么多小伙伴,她为什么非要去模仿她同学? ![]() 我决定帮助恩宝把这个“依恋”取消掉,于是决定来个“孟母三迁”。 我和她爸爸探讨之后一致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杜绝掉不好的土壤,于是我们带恩宝转移阵地社交。 第一天去广场,第二天去另外一个她玩得好的同学家玩,第三天在家涂鸦画画。 在这期间,调整自己心态,控制情绪,陪她玩,绝口不提她同学,然后不断地赞美她,你看你又变成了一个能好好说话可爱的小女孩了。 初步成果还算不错,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她对爸爸妈妈的依恋关系很强烈,所以在我们的引导下,我们又看到了她成熟的那一面。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今天我问恩宝,你跟你同学(她另外一个同学)一起玩开心吗? 恩宝:开心啊!我们一起拼图还有画画。 我:你喜欢跟A(大吼大叫那个同学)玩还是B(另一个同学)玩呢? 恩宝:B。 我:为什么呢? 恩宝:因为A总是喜欢乱吼乱叫,B很友善温柔。 我很惊喜,恩宝终于愿意承认她学的是不好的言行。我看到了她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 说到这里忍不住说个题外话,小s曾在节目中吐槽,她跟大s女儿打招呼,但是小女孩根本不搭理她,也不会主动问候。 于是她就跟大s建议,应该要教孩子规矩和懂礼貌。大s反驳她,要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 恩宝同学的妈妈应该就是大s的育儿方式吧。跟她妈妈交流过,她一直强调,她就是教孩子有人打她她就打回去,不准被人欺负了。对孩子就是有求必应。 我也亲眼和亲身被她经历过,她的孩子打人欺负人她只是不痛不痒地嘴上说两句,而她的孩子被打她就不依不饶,不分青红皂白就说,你得照顾好自己不要被人欺负了,欺负了你就还手。 好几次看到别的小朋友只是轻轻碰一下她女儿的自行车,她女儿就开始大哭大闹,说是她的东西不许碰。然后她妈妈就是简单说一句,没事的。 我能理解每个妈妈的育儿方式不一样,也能理解她想给予自己女儿无条件的爱,但我替她感到惋惜,她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跟她女儿进一步深聊,告诉她一些正常的社交技能,甚至引导她女儿坚强。 但是她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并且我相信她还会继续错过。眼下,她可能看不到她女儿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怕孩子将来会出现严重的挫败感。 她女儿其实最大的问题是脆弱,容不得被伤害一点点,因此连她的玩具都是不能碰一下。而如果要一起玩,那必须一切要按照她的规则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小朋友跟她玩不了多久,要么小孩之间气场排斥,要么就是妈妈们不让自家小孩跟她一起玩(后来跟小区宝妈们交流,发现原来她们一早就不爱让孩子跟她玩)。 教育孩子本来就很难把握好分寸,每个父母都像在黑暗中摸爬前行,但借鉴和看别人经历总结经验却是有心父母皆能做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