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扎根理论“模型阐释”的三种策略与范文示例

 昵称30214245 2022-06-23 发布于湖北

本文由科研写作研究所原创

扎根理论是从经验资料中抽象出理论,能对所描述和解释的现象概括出概念框架。所以经过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过程后,我们会得到一个模型或框架,而且我们需要基于构建的模型或框架进行理论阐述,从而实现回应论文研究问题的目的。但很多作者常常因为没能正确进行“模型阐释”,比如导致停留在对主范畴的简单阐释模型、论证较浅,模型阐释存在把已有观点当成自己观点的倾向,模型阐释过程中单纯罗列访谈资料作为论据,使得论文没能真正解决前言提出的研究问题,整体新意不足。

一、论文中扎根理论“模型阐释”是在阐释什么

从形式上看,“模型阐释”,一般是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构建出模型之后,单独作为正文一部分来写的。有一些作者论文中使用了扎根理论方法,但正文缺少“模型阐释”这部分,作者解释说“在三级编码过程中有对主范畴和核心范畴进行解释,所以不再单独作为一部分赘述”,但一般情况我们不提倡这种方式,一方面如果将“模型阐释”融入到三级编码过程写,会造成该部分内容所占篇幅过长,形式上不美观;另一方面,三级编码过程中的文字解释,通常是对初始范畴、副范畴、主范畴、核心范畴、故事线等的阐述,缺少对模型整体的阐释,形式上不完整。

从结构上看,“模型阐释”通常包括对模型各维度的概念界定、各维度之间的内在关联的解释,以及结合具体的案例资料进行辅助论证。有一些作者会少了后面这块内容,也即“模型阐释”这部分缺少了使用样本资料来辅助论证,完全是自己观点的呈现,或者是引用了其他人的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相当于论证过程中只有论点,没有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所以如果只有自己的观点,或仅使用引用作为支撑,就会使得论证不充分。另外,从扎根理论方法规范使用的角度来看,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理解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个三角互动关系,模型维度来源于原始资料,模型建立后也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所以从这个角度,“结合具体的案例资料进行辅助论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论文中扎根理论“模型阐释”的范文示例

上述分析表明,“模型阐释”对于使用了扎根理论这一方法的论文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利用扎根理论构建的模型结构不同,对模型进行阐释的维度也会有些许差异。所以我们按照不同结构的模型,结合范文分别介绍不同情况下“模型阐释”的内容应该如何安排。

1. 模型阐释的第一种情况:模型的各维度是独立的

模型的各维度是独立的,也即主范畴之间是并列关系。比如桂天晗和钟玮(2021)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的实践路径,他们通过扎根理论得到3个主范畴:领导与协调、信息与交流、资源与保障,如下图,也即信息发布者的领导与协调、信息接收者的风险沟通策略、风险沟通的资源与保障,共同构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的实践路径”,这三者之间共同作用于“风险沟通的实践路径”。

文章图片1

作者在第五部分模型阐释中,结合实践的具体案例来阐释了模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按照3个主范畴维度进行了分条阐释,比如“5.1领导与协调、5.2信息与交流、5.3资源与保障”,其中各条内部又依据主范畴的各个维度(初始范畴)再次进行了分条,比如“5.1.1国际合作、5.1.2中央领导、5.1.3央地协调”等。在各小条内部,作者首先在第一段对主范畴的各维度进行了阐释,第二段利用案例进行辅助论证。比如“5.1.1国际合作”这一小条,作者首先在第一段中解释了“发展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有必要建立全球性的风险沟通机制”,其次在第二段使用“2016年寨卡疫情”说明了国际合作在风险沟通机制的重要性。其余各条也均为此种模式。

2.模型阐释的第二种情况:模型的各维度存在部分相互作用关系

模型的各维度存在部分相互作用关系,即部分主范畴之间存在影响关系。比如周志民等(2020)《品牌幸福感的维度、形成及作用机理——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这篇文章,作者不仅研究的品牌幸福感的维度,而且研究了品牌幸福感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效果,如下图,品牌利益会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进而影响品牌幸福感,最后会影响品牌粉丝消费行为。也即“品牌利益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是品牌幸福感的形成机制,而“品牌粉丝消费行为”是品牌幸福感的作用效果。这几个维度之间存在部分相互作用关系。

文章图片2

作者在第五部分“模型阐释”中,按照“品牌幸福感的维度、形成机制、作用效果”进行了分条阐述,其中第一条“品牌幸福感的维度”又依据主范畴的各个维度再次分条,比如“1.基于品牌的生活愉悦感、2.基于品牌的自我实现感、3.基于品牌的社会贡献感”,各小条内部,作者按照“分——总”的形式,首先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次引用访谈资料进行辅助说明,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条“品牌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作者在进行阐释时,首先使用理论引出主范畴“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品牌利益”,其次分别从主范畴的各个维度论证其对“品牌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并引用访谈资料进行辅助说明。第三条与第二条的结构类似,即先介绍主范畴“品牌粉丝消费行为”的维度,然后对“品牌幸福感影响品牌粉丝消费行为的路径”进行了论证。

3.模型阐释的第三种情况:模型的各维度存在完全相互作用关系

模型的各维度存在完全相互作用关系,即各个主范畴之间均存在直接或间接作用。比如钟爽等(2021)的《公共危机中政治动员运行机制研究——基于2015年以来38个重大公共危机案例的分析》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4个主范畴:应急目标、组织建设、动员执行和政绩考核。应急目标为政治动员指明方向,组织建设赋予政治动员的内生动力,而动员执行搭建政治动员落地的平台,政绩考核强化政治动员的执行压力。

文章图片3

作者在第五部分“模型阐释”中,首先按照4个主范畴的维度进行了分条阐释,并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各维度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前四条中,作者按照“论点 论据”的形式,对各个主范畴如何影响“政治动员”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利用案例资料进行了佐证。最后再第五条,对各维度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延伸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