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一站(未必是)地狱

 Daweb_YN 2022-06-23 发布于云南

Image

触摸影像、体验瞬间

Image巴斯·德沃斯

这种有着极简主义美学风格的导演,
注定无法讨好广泛观众的口味。
正如这位比利时新导演所说,
他对“叙事边缘的状态”更感兴趣,
就是那种
故事已完结

而画面和声音却萦绕心绪的时刻”。
这种创作论

奠定了他至今为止三部长片的基调,
也成为了他的作品联结观众的纽带。

诚然,要找到

这些隐晦抽象的影片的入口并非易事,
假如你能从这些望而却步的风格
进入到导演所描绘的人物和世界,
那么恭喜你,
德沃斯的作品

注定是你的那杯茶。

Image

▲《下一站,地狱》

在处女作《单车少年之死》相隔六年后,德沃斯带来了第二部长片《下一站,地狱》,该片再次入围柏林电影节,在全景单元上展映。看过《单车少年之死》的影迷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其同样是以强烈的视听风格为主导的作品。虽然处女作备受肯定,但德沃斯并没有停留在舒适圈,反而变本加厉地展示出对“叙事边缘状态”的迷恋。这本应是一部挑战观众耐性的实验影片,却因社会议题的介入而变得意外复杂起来。

《下一站,地狱》和处女作一样,仍然聚焦于暴力创伤后遗症,只不过从单独个体转向了整座城市——布鲁塞尔。比利时的首都在 2016 年3 月 22 日遭遇恐怖袭击,机场和欧盟总部附近的地铁站先后发生爆炸,造成数十人伤亡。这桩恐袭事件未必是导演创作影片的初衷,而影片却因此获得了更立体的解读角度,远超出其处女作的单调乏味层面。

Image

▲穆斯林少年

影片选用了三个主要人物来完成暴力创伤后遗症的探讨,叙事在几乎毫无交集的角色之间静静流淌,情节触及了当下欧洲的各类热门话题:穆斯林、移民、反恐战争、塔利班、跨国工作者等。与其说是叙事,倒不如说导演着力渲染出一种混合着愤怒与惶恐空虚与无助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在布鲁塞尔这个欧洲的中心蔓延:在课堂上发表激进恐袭观点的中学生,在地铁车厢上荷枪实弹的士兵,感同身受而歇斯底里的女医生。


在恐怖袭击后,整个城市都笼罩着压抑的气氛,似乎每个人都深受这场暴力袭击的影响:活在底层的穆斯林群体难以消除人们的偏见;医生透过视像电话与远赴中东作战的儿子勉强维系着父子亲情;来自意大利的女子在欧盟总部替各国政要翻译沟通,却无法破除人与人的内心芥蒂……孤独感成为了一道难以推翻的厚墙,横亘在人与人之间,滋生出冷漠的人际氛围这种可怕的创伤后遗症。

Image

▲地铁上荷枪实弹的士兵

德沃斯继续采用长镜头与风格化的构图来呈现这座饱受创伤的城市,而最突出的莫过于频繁出现的空镜头,从户外的天空到室内的客厅卧室,再到大街转角的墙壁。这些空无一人的镜头承载着导演对时间和空间的沉思,或者换一种角度来看,导演在这种无叙事意义的影像中悄然嵌入了“幽灵视角”。那些在恐袭中丧生的人并没有灰飞烟灭,而是化作无处不在的幽魂,飘荡在城市的角落,默默地注视着其生前活动过的私人和公众场所。片名虽是“地狱”,布鲁塞尔也被戏谑为欧洲圣战分子的首都,但是导演却在这种阿克曼式的空镜头里表示出对逝者的哀思,证明了布鲁塞尔并非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地狱,也依然有着人性的一面。


这部作品显然有更具挑战性的美学姿态,也更考验观众的接受能力,却进一步巩固了导演独特的叙事风格,奠定了他对“叙事边缘状态”的影像探索。他在抽象晦涩的影像画面中找到了现实的落脚点,让观众对布鲁塞尔这座城市有了一份相当意外的共鸣。

▲预告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