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宁海苎麻 文/应可军 记得儿时,可以看到园地角落、屋址瓦砾堆零零散散地长着一种植物,阳光下,枝叶扶苏,显出一片茁壮与生机。这便是旧时宁海常见的苎麻。 许多年轻人不知道宁海老底子园地荒滩到处长有苎麻。在旧时村里的老奶奶们,三五成群,没事了就会搬一条板凳,然后把一只脚的裤管卷起来,一边聊天一边搓苎麻。因为苎麻搓的麻绳,在农村里是用途非常广的。比如其中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用途,披麻戴孝的时候,所用到的麻绳,就是苎麻经过简单加工而成的。苎麻在古代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其也被称之为“中国草”。因为这种植物是中国独有的,其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苎麻作为“天然纤维之王”,是我国特有的纺织原料。在苎麻种植的巅峰时期,全国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但由于传统脱胶工艺需要用到大量酸碱和高温高压条件,能耗高、脱胶废水污染严重,无法满足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大量苎麻企业纷纷关停,苎麻原麻收购量锐减,价格大跌,近百万麻农弃麻、毁麻,如今只剩40多万亩。中国麻纺协会强调生物脱胶工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说道苎麻的用途,第一个自然就是纺纱织布了。苎麻的茎皮纤维细长,韧性很强,富有弹力,并且拉力强。其经过浸麻、剥麻、漂洗等十多道手工工序以后,就可以制造成为夏布了。一般来说,苎麻的纤维很长,手感也会感觉粗糙很硬,而布料却是最好的之一,看上去会比较光泽靓丽。另外,苎麻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纺线,有粗支纱线和高支纱线等,因此,既可以做厚重的衣服,也可以做那种很轻薄的衣服。宁海旧时的布分两种。一是夏布。夏布看似粗粝却抚之柔软,看似陈旧朴素却淡然若风,它完美地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相契合。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前,宁海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床铺都是用粗布手工纺织而成,由于这种布纺出的衣服线条简单,色彩单调,质感也较为粗糙,如果女儿出嫁,夫家派来的马桶小兄一定要让他挑走用青布袋装的马桶、席子等先行。这是十里红妆的前奏曲。近百年来随着纺织工业的现代化,粗布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宁海也是走过这样的历程。这几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环保,自然”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昔日的老粗布经过现代工艺的创新和改变,色彩更丰富,触感更舒适,成为适合现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纺用品。苎麻在90年代以前,那可是个宝,说它全身是宝也一点不夸张。旧时宁海农村里的蚊帐、衣服、帽子等等,多是用苎麻布制作而成的。民间用苎麻捻纱织成布称“夏布’。为农家夏天主要布料。民国时渐为“洋布”取代。不过,现在种植苎麻的少了,几乎消失不见了,家庭麻纺织在宁海渐为没落。 苎麻好种,一般田头地角、荒坡石隙都能很好地生长,且不用施肥,也不用喷药。风一阵雨一阵地就能长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直至被农人采收,成片地倒下,剥皮抽筋而无怨无悔。 宁海苎麻栽培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因为光照、水、热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苎麻的生长,所以苎麻种植在宁海曾经非常普遍。诸如岙里王竹枝词说“春阴遍地是桑麻,湘箔蚕眠数百家。梅雨乍晴新茧熟,竹屝烟里响缫车”看来宁海早具有加工丝织技术。至于棉布的制作更是宁海的主项。宁海早在明《崇祯县志》已有植棉记载,清《光绪县志》称木棉。明代大儒方孝孺就写过《木棉歌》一诗。全诗如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仪作机中布。竹笼缠着活火薰,蠹虫母子乱纷纷。尺铁碾出摇白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通外丛磋成索,终夜踏车声落落。车声未尽催上机,知作谁人身上衣。大儿来牵裙,小儿来牵裤半拟输官府,半拟偿债务。小女临风背面泣,忆昔随母园中拾。”诗人和画家似乎很乐于描绘劳动时的妇女;注视着沉浸于劳作、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人观察的女人,这时候的想像略带一点色情意味。尽管如此,我们还得感谢他们留下了证据。毕竟在必须通过劳作满足自己衣食之需的大多数家庭里,女人得像男人那样辛苦、长时间地干活。在中部和南部更暖和的地方,女人被描绘为在户外干农活的形象。然而无论妇女干了多少农活,在中国学者看来她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别处。女人的工作是耗时、费工、大多数工序需要在室内完成的纺线织布。象征意义上陪伴女人的东西是布,因为自古以来对劳动性别分工简单扼要的说法就是“男耕女织”。纺织业被视为基本的、可以与耕种相比的生产活动。就如人需要吃饭一样,他们还需要穿衣御寒。男男女女各自做好分内之事,一家人就可以丰衣足食。这个模式长期以来已成为朝廷赋税制度的依据。 自古以来,人们日常穿的衣服都是麻布做的,粗糙的麻衣还被用来当作丧服。麻是一年生植物,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可种植。茎皮(韧皮)会长成长长的纤维,雄性麻株的纤维比雌性的更好,因此雄株的韧皮常用来纺线织布,雌株则做麻绳、麻袋及同类产品。几乎与麻同样重要的植物是苎麻,苎麻主要生长于南方。苎麻只能用于纺织,另外,它是多年生植物,一年可收获3次。苎麻纤维比麻纤维更柔软,更有光泽,特别适合做夏衣,即便在潮湿的气候里也易于晾干。一旦出售,苎麻布的价钱是麻布的好几倍。宁海在苎麻遍布的时候,还会种葛。 城南钱日慎的《种葛篇》一诗就写到:“种竹俗可医,种花香可摘。足以供欢娱,且以悦朝夕。何如种此葛,美地不虚掷。秋雨湿花黄,春风吹叶碧。采撷当其时,可缔更可绤。暑服称体裁,服之思无敕。 歌诗怀国风,稼穑起王迹。寄语世上人,勿作事无益。”他说,为了利用空隙土地,不种竹、不种花,而种上与苎麻同等的葛,可用来做夏天的衣服,多好。 ![]()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