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成了彩票销售点

 大春观察 2022-06-23 发布于江苏

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

成了彩票销售点

作者周德山 
南京老门东古迹和名人故居众多,其中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就在边营98-1号,这是一座两间三进的中式建筑(历史上曾是五进)。近旁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粱武帝舍宅为寺的“光宒寺”、“周处读书台”。

纪念馆现为彩票销售点
近日与老朋友去门东的赤石矶看过杜鹃花后,来到附近的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耆儒王伯沆故居),结果是物是人非,纪念馆已成为彩票销售点。经询问才知,王伯沆的后人已将房屋转让。想仔细了解,卖彩票的称只是租的房子,不清楚详情。只好隔着窗子,对后面的院子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对于王伯沆故居,我比较熟悉,因我住在门东的饮虹园,周日常骑个车子,在门东小街小巷到处转,亲见了老门东景区是怎么修建起来的。大约在二O一二年时,我曾路过王伯沆故居,那时已成为“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了,看到大门开着,并无一人,贸然进去了,见到一位胖胖的老妪坐在藤椅上。老妪得知我家住附近,而当时只有我一个参观者,于是客气的要我坐下交谈。在交谈中得知她姓王,名绵,是王伯沆的女儿,周法高的夫人。故居原为老南京的普通民房,1994年被列为老门东拆迁改造对象,王绵经多方写信联系,故居才被保留下来,于1998年自费改建成个人经营的“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并于每周六、周日对外免费开放。

周法高的夫人王绵女士
我在王绵女士的指点下,看了墙上的文字介绍,展柜里的各种展品, 使我对南京门东这位大儒的学识和民族气节有所了解,并油然而生敬仰之心。
王伯沆(1871—1944),原籍为南京溧水县,祖上于明代末年迁居南京,住在门东的仁厚里,即现在的边营98-1号。
先生幼时聪颖过人,时年不过二十多岁,已是知名青年学者,精通传统的儒家学说,被称为“王四书”。同光诗派首领陈三立(散原)当时居住南京,久仰王伯沆先生的道德文章学问,于是延请他到家里教诸子读书。其子陈衡恪(著名画家)、陈寅恪(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均得益于先生的教诲。先生后来在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等院校执教。一个私塾先生能到大学教书,可见其学识渊博。名师出高徒,王伯沆当年教的学生中,卢冀野、唐圭璋、段熙仲以及周法高等人,后来都成了大学者 。

纪念馆部分内景
王伯沆先生研究《红楼梦》,自成一家,被称为“王氏红学”。他精读《红楼梦》不下二十遍,研读长达二十四年,自第十六遍起,五次批注,写下一万二千三百八十七条批语,他成为自有《红楼梦》以来批注最为宏富的评论家。 
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中央大学从南京直迁重庆,先生因患中风未能随校迁移后方。生活立即陷入困境,难以维持。家中唯一可以变卖的只有书籍,但他知道高价买书的是汉奸陈群后,大为震怒,当即收回原书拒卖,并将已卖出的书退款收回。从此关起大门,足不出户。伪政权出高薪聘请王伯沆装门面,但他宁可饿死,也决不应聘。先生于1944年8月,因病辞世。临终前闻知出殡的人要向日军停柩鞠躬,便嘱其家人将棺木葬于后院,将墓碑置于堂内。

纪念馆展陈的王伯沆照片及部分用品
纪念馆中另一位纪念的是周法高先生。
周法高(1915-1994)字子范,号汉堂,原籍江苏东台,早在读中学的时候,他就寄居在姑父王伯沆先生家中,后成为王伯沆先生的女婿。在王伯沆的熏陶下,他在国学方面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法高先生在语法学、文字学、语音学等研究领域成就都有卓越建树,是享誉国际的语言学家。先生不仅学识高深,而且对绘画有所涉猎,展馆中有先生的百幅梅花国画的复制品。周法高先生在台、港、美国等地教书,人到晚年,“念念不忘南京是自己的故乡”。在其夫人王绵女士的努力下,自费成立了“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免费开放,展示翁婿二人的各自建树。

王伯沆手批本红楼梦
在与王绵的交谈中,看到桌上有数套线装宣纸印的《王伯沆先生圈点手批本红楼梦》,王绵说,因先生其他著作出版需要费用,因此此书急需出售。我虽然心动,对书反复摩娑,见书价格不菲,非我工资收入能承受,终与此书失之交臂。

如今,不知出于何种原因,王的后人关闭了展馆,将房屋转让,使老门东失去了一座文化名人展示的名片。这对南京老门东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不啻是个损失。今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据新闻报道,南京现有65座博物馆(纪念馆),到2025年,南京将打造100座博物馆(纪念馆)。对于“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的恢复,不知南京文旅部门及老门东景区的建设者们能否做出努力?

写于国际博物馆日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