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密云古北口营城、潮河五寨、潮河川新营踏勘20210217

 活力的荒野 2022-06-23 发布于北京

  

  本段看点:

1. 客观还原古北口营城墙体全貌;

2. 考察大花楼(密云18号烽火台)西侧至潮关村山脊残墙;

3. 考察潮河五寨遗址;

4. 发现疑似潮河川新营墙体。

20212月17日,同客舟听雨兄一起来到古北口镇,重点勘察了古北口营城墙体及潮河五寨遗址。其实早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就冒着零下22度的严寒对古北口营城墙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访,但对墙体上太多有战台、角楼、敌台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次重走营城就是想进一步认识它。

一、古北口概况

古北口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地处燕山腹地,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山丘陵区,又有潮河、汤河绕谷而过,形成拱卫北京的奇险。它南控幽州、北捍朔漠,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远在辽、金、元、明、清时期这里均是狼烟四起战火不绝,是卫戍京城最重要的防线之一。

清康熙帝曾赋诗赞颂古北口:

回銮抵古北口

清·玄烨

黄谷清河古戍间,銮车此日省方还。

长林曲抱千溪水,小径斜通万仞山。

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

时平不用誇形胜,云物秋澄斥候閒。

清代文人洪昇也对古北口赞许有佳:

《望古北口》

清·洪昇

绝顶此跻攀,苍茫晓日殷。

一身飞鸟上,双足乱云间。

大漠连沧海,长城补断山。

遥看古北口,天险旧秦关。

古北口是辽东和内蒙通往中原的咽喉。北京的西、北、东北都是山地,东部面临大海、南部为平原,形势上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有“北京湾”之称。若意欲进入北京,唯有通过重山峻岭中为数不多的峡谷关隘,这其中尤以古北口、紫荆关、居庸关、山海关最为重要。古北口与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共同占据着古代进入北京的四条大道:即东北古北口大道、西北居庸关大道、太行山东麓大道、正东山海关大道。

古代进入北京的四条大道示意图。

 二、历史上的古北口

1.西周至春秋战国。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

2.汉。汉武帝刘彻命守军在古北口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

3.北齐。北齐天保七年(556),北齐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的入侵就在古北口修筑了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载,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这是古北口乃至北京地区第一次出现长城

4.隋。隋开元初年,修造燕蓟段长城,古北口口正式成为长城的31个军镇之一;

5.唐。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古北口自唐始名,唐书,檀州燕乐县有东军、北口二守捉。北口,长城口也。”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

6.金。金代泰和五年,章宗又命人在此筑东陉二城,金贞佑二年(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

7.明。明代古北口成为最重要的雄关隘口。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徐达修筑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关城门关2道,一门于长城之上,称铁门关;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现仅存遗址。隆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长城墙外又加砌了坚固的城砖

8.清。清代古北口的战略地位依然重要。它位于北京及热河的中间地带,也是皇帝出巡热河重要的驻跸之地,故在古北口设置了提督府,用以塞外作战,从而进一步确保热河行宫和皇帝出巡的安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晋加古北口总兵马进良为提督,仍驻古北口,替管直隶军务,古北口提督府前后共存210年。提督府旧址河西村的柳林营,上地面积2.6万平方米,提督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现仅存守门石狮一对及断碑和碑座

9.近现代。近现代古北口的地理位置依然突出,1933年古北口在长城抗战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沉重打击了日寇的气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热情。

三、古北口长城战事

古北口是万里长城上战事繁多的关隘之一,有史可查的大小战役就有138次之多。近现代最著名的战役无疑是古北口长城抗战。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对古北口发生的战事记载如下:

“唐庄宗之取幽州也,遣刘光濬克古北口。辽太祖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金之来辽,希尹大破辽兵于古北口。其取燕京也,蒲苋败宋兵于古北口。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势屯古北口,撒敦追上都兵于古北口。秃坚帖木儿之入也,太子出光熙门东走古北口,趋兴松。嘉靖二十九年俺答之犯京师也,入古北口出古北口。”

四、古北口明长城分布

古北口作为扼守北京的东北大门,其防御地位在历朝历代均是重中之重,有明一代,古北口作的防御设施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古北口明长城包含自西至东八大楼子长城、黄峪沟长城、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五里坨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共40余公里墙体、172座敌楼、 14座烟墩、16个关口、3水关6座关城3瓮城,以及若干卫、所、堡。从而形成了卧虎(此段有罕见的姊妹楼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蟠龙环线,古北口关城环线,北口司马环线,潮关环线,北齐长城全线等明长城组成的五大环形防御体系。是明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迄今为止保留了最美的明长城原貌。

《四镇三关志》对有如下记载:“古北口门,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冲。”

  

  下图为蓟镇长城大虫峪至卧虎山段长城图,红点线为孤楼是不连续墙体,红实线为连续墙体。古北口所在地理位置最低,也是最平漫之处。故而也是蒙古人入侵时的最佳攻击点,同样也是防守的重中之重。  

  

  如此宽漫的关口,有明一代是如何防守的呢?古北口关东有蟠龙山长城、西边卧虎山长城相连响应,潮河东岸设有铁门关即正关(具体详见我的博客:密云古北口瓮城(铁门关)、潮河关城堡踏勘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8041f0102z0jh.html),正关之西潮河之上设有水关(密云18号水关),水关设水门数道(有说三道、有说五道、有说更多道,具体几道不得而知)。水关之上墙体西接卧虎山姊妹楼,东接蟠龙山铁门关。形成了一道封闭的大闸牢牢地卡住古北口通道。

修缮后的姊妹楼(下图最下方)。

  20世纪初的姊妹楼(图片来源李东明编著:《古北口》,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铁门关遗址现状。

  20世纪初的铁门关(图片来源李东明编著:《古北口》,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古北口是燕山山脉上南北交通的要塞,素有“七寨一关”之称。针对“七寨一关”一说,《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九卷金山岭、古北口对此叙说较为详实:

“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许纶九边图,营城在南山上,呈'凹’形;关城在北中,为方形;再北为潮河新寨。又据《九边图说古北口路·古北口提调下关寨》,南为古北口营城,向北依次为密云后卫营城、古北口关城和潮河新寨;又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地形图》,在关城西南尚有潮河一、五、六、七寨,潮河川关,潮河川营,加潮河新营即为七寨。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对于古北口有如下记载:

“又十二里至古北口。水浅则绝潮河,水大则迂回从山顶行------古北口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步,三门。洪武十一年立守御千户所,三十年改密云后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其后以参将一人守之------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之犯京师也,入古北口出古北口。故中居庸山海而制其阨塞者,古北、喜峰二口焉。永乐八年正月丙子,塞古北口小关口及大关外门,仅通一人一马。城北门外有宋杨业祠。业以雍熙中为云州观察使。契丹陷寰州,遇于雁门北陈家谷口,力战不支被擒,不食三日死,忠矣。然雁门之北口非古北口也,祠于斯者,误也------

又三里为潮河川守御千户所,有关------川之两旁筑垣立台。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常扃不开。而台上有楼,总督大臣以抚赏涖焉。关外为夹墙,抚夷鱼贯而前,受赏于关下,军士列两山上,伐鼓吹角以震詟之。下有小城曰北关营,而川口东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门,守备一人守之。台之东西因山为城,参差曲折,千里不绝。其冲处则建空心敌台,高或三四丈,广或十四五丈。凡冲处或四五十步一台,缓处或二百步一台,每台百总一人主杀敌,台头副二人主辎重,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铃柝相闻为一墩,每墩军五人主瞭望,每路传烽官一人,有警举烽,左右分传,数百里皆见,应速备豫,故鲜失亡,大抵皆戚少保继光之遗画也。”

五、古北口营城

古北口营城即密云后营城(密云28号城堡)周长2829米(南620、东845、北599、西765米)东至东关门,西至潮河川,南控大开岭 ,北依高山。关城城墙高10米,处高内低,随山势上下起伏,呈不规则长方形。

始建于洪武十一年(1178),设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升为密云后卫,下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古北路参将亦驻此城。

北京市文物局所立文物保护碑记载如下:

“古北口镇城

位于古北口镇古北口村,是密云区自明朝起设置的三个战略重镇唯一一处保存有较多遗迹的,而其余的石匣城、密云城已不存在。由于其地处边关要塞,其战略功能居三镇城之首。镇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1933年侵华日军占领古北口后,将此门拆毁。2012年修复了镇城北门。镇城随山而建呈不规则形,周长3245.1米,设东、南、北门,现仅存北门及水关一座。墙体用条石、毛石及城砖垒砌,中间为毛石夯土填芯。”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记载如下:

“古北口城在山上,周四里三百一十步三门。洪武十一年立守卫千户所。三十年,改密云后卫,领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其后以参将一人守之。古北口自唐始名。唐书,檀州燕乐县东军、北口二守捉。北口,长城口也。”

《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九卷金山岭古北口考古内容如下:

(二)古北口营城

当地群众所称的营城,实是洪武初年所设的密云后卫营城。这座营的面积较大,跨山连谷, 古北口关的要道。我们所调查的是该城的明代城垣。

古北口营城的四垣不正、几乎无一垣取直,平面呈斜长形,随着山势的崎岖而筑城壁,形成东门靠近南垣,南门靠近正西垣,而西门则靠近北垣的情形。现在一般所称的“古北口口门”,是营城 的西门,实际是历史上所称之北门,就因城四垣不正、西门偏北的缘故。

城垣南部平缓,而东北则为丘谷、髙地。西垣外紧扼潮河大川,南半部则有从五里坨西行的季节河穿城而行,入于潮河。城北部偏西地势平坦,且近潮河,在西门(实为营城北门)北侧山坡上 有龙王庙、财神庙和著名的杨令公庙。城垣的西侧有京承公路穿城垣西段高地和涵洞而北行,在涵洞的南侧有原京承公路向东又向北行穿越西门(即古北口关门)北行,如今这条旧公路由于山洞的 开发已弃而不用,而这道关门左、右砖城和门道巍巍高耸,仍保存着历史上关门的余威。

城垣平面呈东北一西南向的斜长形,虽然四垣不直,但在相当于四角的位置仍设有角楼,随着山势的崎岖设置敌台、战台或跨墙台,如今这些设置均只存基址而已。

《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九卷金山岭古北口所绘古北口营城测绘图。

  此次穿越两步路所记载古北口城形状与上测绘图一致。

  有城门3座:西门、东门、南门;角楼4座,并附有敌台战台、跨墙台共23座。至于敌台战台、跨墙台之间是如何区分的,我一直没有弄明白只能将其均归为一类即敌台。

我们的穿越营城顺序是:南垣东垣北垣西垣,起点是营城南门东侧(即101国道东侧)。

南垣:从西南角到东南角全长620米,南门位于南垣的西南角,南、西两垣夹角的中间。西有敌台址,东南有战台址。南门早已为京承公路和五里坨旱沟所破坏,基址不存。

上城前先有文保碑。

  营城南门遗址。

  南垣城门西段残墙只剩夯土墙芯。

  西南角楼,长18米、宽14米。

  

  敌台1,完全坍塌。

  密云18号烽火台,又称大花楼,3*3规格。

  

  密云18号烽火台。建筑尺寸:中室面积10.4米×10.2米,通高9.5米(登城口设有现代铁梯放于登城口);其他名称:密古1号烽火台;地点:古北口镇古北口村(南山上);坐标:东经117°9′,北纬40°40′;高程:271米;材料:该烽火台为砖、石、白灰混砌;建筑形式:该烽火台为长方形,中室通道三纵三横。

卧虎山长城。

  

  图片最下方两个敌台为姊妹楼。

  敌台2。

  敌台3。

  

  

  俯瞰营城西门、西垣及卧虎山长城。

  

  遥看营城东垣及蟠龙山长城。

  南垣的墙体有一段保存较好,有明显的垛口及射口。

  

  

  敌台4。

  

  敌台5。

  

  

  敌台6。

  

  敌台7。

  

  

  敌台8。

  

东南角楼,长18米、宽14米。

  

  东垣:从东南角楼偏东行为东垣,沿山体崎岖北行过五里坨—古北口公路、再过4座敌台到东北角,全长845米。

敌台9。

  营城东门:存宽5米,门道宽5米。

  

  

  遥看敌台10、11、12。

  敌台10。

  

  敌台11。

  敌台12。

  

  残存的东垣。

  

  

  东北角楼:原为砖筑,早年被拆除,今存中间碎石和夯土基址,东西长13米、南北宽10米、存高6米。

  

  北垣:从东北角楼西行为北垣。北垣全部行于山峦间,弯弯曲曲,经过三个折角,全长599米,存宽3米。

过了东北角楼,包砖墙体行于东山梁之上,保存完好。

  

  

  墙体包砖百度达50厘米以上,且有明显界限。

 

  

  

   敌台13。

  敌台14。

  敌台15。

  敌台16。

  西北角楼:位于南山坡上,今存楼基,方形,边长9米。基底条石铺砌,上用砖砌,存高6米,下可俯控潮河。

  遥看潮河及卧虎山长城。

  西垣:从营城的西北角楼南行,又本行拐弯向南经过药王庙、营城西门、几座敌台后,拐角东行到南门,全长765米。

敌台17。

  西门:历史上称为“北门”。由于自古皆从此出入关,因此将其称为正关门。经近修葺,成为今天的样子。

  

  西门上的火炮。

  早年间的城门前的拴马桩。

  古北口药王庙。

  古门口三眼井。

  

  早年村民到三眼井汲水时的情景(图片来源李东明编著:《古北口》,北京出版社2018年版)。

  敌台18。

  

 敌台19。

  敌台20。

  敌台21。

  敌台22。

  敌台23。

  密云28号城堡。其他名称:古北口镇城;位置:古北口镇东关村中;坐标:东经117°9,北纬 40°41′;高程:240米;修缮情况:2006年对该镇城北门进行过抢险修缮,市文物局投资。

六、寻找潮河五寨

寻找潮河五寨是此次穿越的另外一个目的。据客舟听雨讲:五寨的位置应当在潮关村北的台地之上。带着这个线索,我俩从大花楼始向西翻山越岭寻找五寨遗址。

潮河七寨包括:潮河一、五、六、七寨潮河川关潮河川营潮河新营。明朝所建的潮河各寨,历经六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七寨中除了潮河川营其它各寨遗迹具体地点均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史料中管窥一二。《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九卷,对此有如下记载:

“据《钦定日下旧闻考》引《三边镇务总要》'由古北口关五里至潮河第一砦……又三里至第五砦……又一里至第六砦……其黄榆墩系嘉靖庚戌谙达人犯处。又一里至潮河关……又二里至第一砦’,七寨似是自东而西排列。《四镇三关志》蓟镇地形图'古北路’下记载得更清楚:'自古北口关以西为古北新营,向西为潮河一寨、五寨、潮河川新营、潮河六寨、潮川关、潮河七寨’,七寨多在潮河的东岸边墙内侧,应是可以调查清楚的。”

从《四镇三关志》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七寨一关的分布情况:自古北口关以西依次建有古北新营,潮河一寨、五寨、潮河川新营、潮河六寨、潮河川关、潮河七寨”。  

  

  从实地考察及寻问村民情况来看五寨位置可以确定,即潮河关村北巨大台地之上。在五寨西南不远处意外发现一段墙体,疑似潮河川新营遗址,真是一个惊喜巨大的惊喜,具体还需方家进一步考证。

我们一路均在山脊上翻山越岭行进,明长城的残砖断墙时隐明现与我们相伴相随,这道残墙并行于北面的卧虎山长城主线。《中国长城遗产网》及《明蓟镇长城1980-1987年考古报告》均未对此段长城作任何记载,而《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唐晓峰、陈品祥主编,学苑出版社200911月版)一书却有明确标注此段为明代长城。从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长城城砖,也证明此段为明代所建,至于是否为明隆庆年间戚继光在北齐长城基础之上修复而成的还需进一步考证。但这并不影响它与蟠龙山-卧虎山的长城主线形成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

潮河关城堡(潮河川营)、潮河五寨、潮河川新营位置图。

  寻找潮河五寨穿越路线图。

  古北口、司马台古长城遗址地图(图片来源唐晓峰、陈品祥主编:《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学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所示古北口双长城位置,红实线长城走向与我们穿越线路不谋而合。

  穿越线路上发现的数十处明长城残砖、旧石。

  

  

  

  

  

  此高地为大花楼烽火台西五六百米处的同一山脊之上,残砖碎石颇多,从地势上来看应当是一座敌台或烽火台遗址。

  再西南行四五百米,又发现一残台遗址。

  再前行,越来越明显出现墙体遗址。

  

  

  潮河五寨遗址。为何五寨遗址建在如此平整的台地之上,在寻问当地村民才得知,五寨的确发建在此台地之上,只不过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国上下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颗粒归仓”平整土地运动时,将五寨拆毁并平整了周边土地种上了庄稼,便形成了现今这个样子。

  潮河五寨东垣。

  寨内发现的残砖。

  

  在潮河五寨西南、潮河川营正北发现一道较为孤立的墙体,有近百米长,从《四镇三关志》图来看,有理由怀疑此为潮河川新营墙体。

  

  

  遥看卧虎山长城。

  卧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