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⑤ 岳王祠
南宋孝宗皇帝为岳飞平反后,其孙岳珂任嘉兴军府奉议郎兼劝农事,岳氏逐渐成为嘉兴望族。
岳飞第十八世孙岳元声、岳骏声、岳和声一门出了三位进士,岳元声于明万历年间将城南金坨坊岳珂旧居内的家祠,移建到三塔塘,扩建为“精忠祠”。
后来第二十三世孙岳鉴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28)在茶禅寺旁建成岳王祠。可惜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乱。清同治九年(1870)再次重建。
1956年,国家文物局长郑振铎和大作家巴金,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来嘉兴视察,认为岳王祠“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社队畜牧场,七十年代大殿被拆,改成公社卫生院。直到2010年移至三塔路上重建。
新建成的岳王祠距血印寺向东50米,与三塔、茶禅寺原址、血印禅寺和状元牌坊等组成三塔路历史人文景观区。岳王祠规模不小,其中“大雄宝殿”复原了原来的建筑形制。
祠内的前庭、回廊和花园是增添的,也有特色,尤其是后花园,内有小桥、敞亭、棚廊、水榭、池塘等,一应俱全,让一位民族英雄安享这样的清净之地确是众望所归。
岳珂故居在城南金坨坊,现在的文物保护所周边,其后代曾一直居住于此,岳飞第二十八世孙岳石尘(1902—2003)也出生于金坨坊,后迁居桐乡濮院镇。岳石尘为著名画家,1960年应聘任苏州“吴门书院”书画师。1975年退休返濮院,继续从事书画创作,尤精花鸟,被誉为“麻雀王”,生前被推举为嘉兴画院名誉院长。
参观岳王祠后得知,当年岳母在岳飞背上所刺的原为“尽忠报国”,后因宋帝赐名“精忠岳飞”,而改称“精忠报国”,流传至今。
⑥ 血印寺
血印禅寺,不仅寺庙的名称触目惊心,血印僧的故事和传说也震撼人心。
血印源于寺庙门前的牌楼,西侧那根花岗岩石柱上,有一个僧人模样的血色印迹,这个印迹从何而来呢?
原寺建成年代不详,明代就已存在。血印僧事迹最早在清康熙《秀州县志》有记载,清顺治二年,清兵攻打嘉兴,嘉兴3万余义军奋力抵抗,20天后城池失守,清军进城疯狂镇压。这便是嘉兴历史上的“乙酉之役”。
康熙年间的《嘉兴府志·艺文》又详述:清兵进城后,强掳十多名妇女囚于附近岳王庙内欲加施暴,庙内僧人乘夜色放了妇女,清兵获知后抓捕为首僧人,绑于石柱活活烧死,鲜血沁入石柱留下僧人血印,这位没有留下法号的僧人被称为“血印僧”或“血印和尚”,是大慈大悲的化身。这根血印柱上面僧人的血印至今仍清晰可辨。
此后,乡民感恩僧人慈悲,有人悄悄在血印柱边搭建茅棚充当庵堂,给血印僧立像,还有的设立简易土祭坛,祭祀舍身救民妇的无名僧人。
然而,因为血印僧的义举有反清倾向,清政府迟迟不予建寺。直到1925年民国嘉兴知事危道丰发起募建血印禅院,刻石立碑颂扬忠义不屈的精神。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根据徐承烈的《听雨轩笔记》,把这个故事的年代放到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发生了血印僧舍身解救民妇,被倭寇残杀的事件,编入其笔记小说中。
淞沪抗战时,上海《申报》刊登俞樾的小说,并配发血印柱的影像,激发民众抗日情绪。一时沪上市民纷纷前来血印寺凭吊明志,声援抗日。从此血印寺之名流传于江浙沪。如今各地组团游览嘉兴时,血印寺也是必游之地。
⑦ 清真寺
清真寺为开放式的庭院建筑,位于东门,元、明时期阿拉伯、波斯商人聚居甪里街一带,旧时东塔傍建有大清真寺,占地几十亩。明代又在东门城内建小寺一座,以满足穆斯林人口增加之需要,即现存的清真寺。
大寺于太平天国时被毁,原驻穆斯林纷纷逃离。现寺内有《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原始石碑一方,立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秋,也就是建寺年代,碑文、碑额撰写者及书写者均为明朝穆斯林官员。
伊斯兰教是信奉“安拉”为唯一真主的宗教,门前照壁上所书“天方咫尺”的天方即指麦加。真主是无偶像的,所以清真寺大殿中只有用阿拉伯文书写或雕刻的《古兰经》章节,建筑上只雕绘各种花卉图案,没有鸟兽虫鱼,更没有人物肖像。
嘉兴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基本上都是回族居民,而且大多数来自河南。据1991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回族人口1537人,百分之九十住在城里,大部分住在清真寺周围巷弄里,那里经常可以看见戴着黑色或者素色盖头的回族妇女;那里集中了很多回族饮食店,弥漫着牛羊肉的鲜香。
寺内的清泉亭,亭子的正中间立着一块石碑,正面是《嘉兴府建真教寺碑记》、背面是《重修嘉兴府礼拜寺碑记》,两个碑记刻在同一块石碑上,而且碑文的撰写者和书写者均是穆斯林官员,这在历代碑帖中十分罕见。
此碑不仅记录了建寺和修寺的历史事件,还把嘉兴穆斯林四个世纪的演变历程写进了碑里,见证了回汉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多姿。这块碑的两面碑记被编入2003年9 月出版的《中国回回民族史》。
⑧ 冷仙亭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有个神医叫冷谦,明教五散人之一,人称冷面先生。姓冷面冷,但人善心热,是好人。嘉兴有个寺庙就是为纪念他而建,叫冷仙亭,面积不大,是个“迷你小庙”。
冷仙亭禅院位于城东,原是一座道观,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迄今已300多年。元朝时,有一位郎中名冷谦,杭州人,来嘉兴后,住在玄妙观,专给人免费看病。
冷谦死后,嘉兴人视这位老好人为仙道,为纪念他,一直想要专门为他建造道观供奉。直到明末,时任秀水县令傅汝为突然夜里得梦,说受了仙道冷谦的托付,于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捐出自己的俸禄始建冷仙亭,但尚未竣工就奉调别处任职。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海盐人钱公先出钱续建,冷仙亭才得以建成。钱公先还写过一篇《冷仙亭记》流传至今。
冷仙亭建成时占地不小,有琼台玉池,宛如仙境。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和同治七年(1868年)曾两次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有仙家殿、玉皇殿、斗母殿等建筑和花园小桥,之后,仙家殿和玉皇殿改建成民居,仅斗母殿留存,逐渐变为佛教禅院。现在的“迷你庙”是在斗母殿上修建的,怪不得这么小!
据《四库全书·画史会要》记载,冷谦在元中统(1260)时已出现,精通《易经》,擅长绘画和炼丹,隐居修行。至明洪武元年(1368)被朝廷召为协律郎,制作郊庙音乐。后因被诬陷,隐于瓶中仙逝。他在世间活动的年限大致在元中统(1260)至明永乐(1424)年间,活了150多岁。
冷谦的著作有《太古正音》中的《琴声十六法》和《修龄要旨》流传下来。《修龄要旨》是一部养身著作,其首创的四季却病歌、长生十六字妙诀、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等养身方法,直到当今仍被许多专家视为经典。
来自: 吴越尽说 > 《原创:走,去嘉兴》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新野沙堰回族历史名臣马化龙父子:"一门三进士
新野沙堰回族历史名臣马化龙父子:"一门三进士。清初,新野马氏“一门三进士”传为佳话:马化龙于明万历丁丑(1577年)中三甲第五十六名进士,曾出任天津道(官至嘉兴府同知,曾撰《嘉兴府建真教寺...
(资料)伊斯兰教在浙江
(资料)伊斯兰教在浙江。明清时期,西北回族继续移民至浙,穆斯林增加,在杭州又添了几座清真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当地回族人口为38192人,全省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达到48769人。...
本刊编采人员应邀参加伊斯兰开斋节
【《新泰文史》讯】 2019年6月5日,新泰市穆斯林群众开斋节庆典活动在新泰各清真寺举行。《新泰文史》编辑部一行应马健之邀到刘家庄清真...
回族族徽:信仰的天堂
回族族徽:信仰的天堂。清真寺与穆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之外,有些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回族是...
嘉兴血印禅寺
嘉兴血印禅寺背景音乐云水禅心王炳夫2013年6月日8制作/28/28嘉兴市城区三塔路寺院,俗称“血印和尚庙”,已破败,门前保存有石牌坊一座,牌坊西柱为花岗岩,上有一红褐色图形若僧影,人称“血印柱”,...
青海,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 05
青海,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穆斯林唐朝时期一些来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元朝时期大量随着成吉思汗的军队来到中国的中亚穆斯林,几经融合, 成为今天青海省的回族同胞。回族同胞们以清真寺为...
维修岩格箐清真寺碑记
维修岩格箐清真寺碑记。按此为一篇旧文,是为麻乍乡岩格箐小清真寺撰写的碑文,发于此,作存档之用。世世皆紧靠清真寺为生,温饱全仰仗...
穆斯林的旅拍,画面好美!
穆斯林的旅拍,画面好美!(太子城粉红清真寺)(莎阿南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太子城水上清真寺)友情提示穆斯林旅拍哪里有公司地址:银...
令人震撼的银川穆斯林金色大殿 (绝品收藏)
令人震撼的银川穆斯林金色大殿 (绝品收藏) 令人震撼的银川穆斯林金色大殿 (绝品收藏) ...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