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穷小子,逆袭成富豪,年入5000万,向汶川捐款1000万

 朱小鹿 2022-06-23 发布于湖北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个男子领着一群人带着一车物资,兜里揣着100万奔赴灾区。
 
可到了灾区现场,当地负责人不肯让他过去帮忙,怕帮倒忙。
 
他苦苦哀求,拜托负责人放行,并保证他们绝不会添乱。
 
好不容易进入第一道关卡,又中途被拦下,他急得竟哭出来,当场扑通一声跪下:
 
“让我们过去吧!山里面还有那么多人没救出来,我真的急,麻烦你让我们过去!”
 
那天,他带着140人,背着难民下山,又上山背下一个难民。
 
从凌晨五点忙活到次日凌晨五点,帮忙转移了3000多名老百姓。
 
而那次救援,他不仅出力,还出钱,总共捐了近1000万元。
 
他就是于东来,一个当时公司年销售额刚跨过千万大关的老板。
 
(于东来)
 

 
在河南许昌,伏牛山坡下有座小村,所见之处全是土砖砌成的平房。
 
1966年一天,于东来出生在其中一间平房里。
 
于家穷得叮当响,父母发誓定将一分钱花出十块钱的力量。
 
可在孩子教育方面,他们却非常大方,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于东来上学。
 
然而,于东来总能将十块钱花出一分钱的效果。
 
 
父母辛辛苦苦给他报了名上学,可他却不喜欢读书,趁老师不注意,一溜烟逃课走人。
 
白搭了学费,事后还挨老师的骂,得不偿失。
 
一到期末,别人风风火火上台领着奖状,于东来只能在台下充当观众,给大家活跃气氛。
 
对此,父母也是恨铁不成钢。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于东来照旧逃课,成绩依旧稳坐最后一名。
 
就这样,双方拉扯了7年,父母终于决定放他一条生路,于东来得以辍学打工。
 
吃不了学习的苦,总得吃一吃社会的苦。
 
当时,于东来十四五岁,早已行走江湖多年,卖过冰棍儿、水果,倒卖电影票。
 
可是,人在江湖走,遇到熟人就得绕着走。
 
每次上街做生意,于东来宁愿走远路,也不想碰见熟人。
 
本可以在家就近卖冰棍,可于东来非得起个大早,骑着自行车,从许昌沿国道107到临颍县城,在周遭村庄吆喝叫卖。
 
一天来回就有六七十公里,于东来也没因此多赚几块钱。
 
1984年,于东来18岁,这种奔波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肥差,到国营橡胶厂上班。
 
能在国营企业工作,这可比天天在外头风吹日晒好太多了。
 
而且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于东来也觉得倍儿有面子,在同学面前也敢挺直腰板说话了。
 
于东来很珍惜这次机会,干活积极,很快就从普通工人混到班长的位置。
 
班长的瘾还没过够,于东来又被派去接管车间,成为130人的头儿。
 
那段时间,于东来混身都是劲儿,感觉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副厂长的办公室正在向他招手。
 
结果,上头一有风吹草动,下面的人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厂里换了领导,新领导将于东来又调回一线工人岗位。
 
好不容易爬上山顶,还没容他歇一会,就一脚又把他踢到山脚下,这搁谁谁不难受?
 
于东来蔫了,每天工作敷衍了事,到点就下班,下班后喝两杯小酒,打一通宵的牌。
 
 
可他不甘心,任他喝了多少杯酒,也浇不灭他心底的那团火焰。
 
思来想去,他决定再试一次,再将自己送上巅峰。
 
可没想到,这次他用力过猛,一使劲把自己送进了大牢。
 

 
40年代,河南烟雾缭绕,香烟成紧俏货。中国烤烟在河南,襄城烟叶甲河南。
 
河南烤烟主要分布在平顶山、许昌、漯河、南阳等地,但最属许昌这缕烟烧得最旺。
 
20世纪80年代,许昌烟叶生产迅猛发展,种植面积最多时占全国总产的1/30,被赋予“烟叶王国”。
 
 
于东来的哥哥、嫂子在当地开了一家烟酒店,他就去帮忙打包、送货、卖货。
 
一来二去,他就对烟酒的销路、货源了如指掌,成为店里的金牌销售员。
 
但这说到底还是在别人屋檐下干活,远不比自己当老板自在。
 
于东来就与哥嫂商量,他自立门户,在西关一家属院门口再开个烟酒店。
 
说是烟酒店,其实只是一间六平米不到的工棚。
 
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暗自发誓,迟早有一天,自己能将地盘越做越大。
 
每天,天还没亮,于东来裹紧大衣,蹬着三轮车,艰难地从西关往东关赶。
 
一路上,腊月的寒风,割得他脸生疼,可他的心却一直热乎着。
 
大年三十,于东来卖完最后一车货。
 
回家路上,到处张灯结彩,有的人早已围坐一起吃着年夜饭。
 
于东来摸了摸兜里的3000元,更加奋力蹬三轮车往家里赶。
 
要知道,于东来在厂里那会,一个月工资也才300元。
 
 
可他没想到,这钱来得快,去得也很快。
 
正月十六那天,有人找上门来,声称自己有十件许昌烟要出售,价格比市面上便宜两元。
 
于东来盘算了一下,一件烟里有50条烟,那自己起码能赚上千元,上哪儿找这种好事?
 
于东来一口应下,乖乖掏钱买下这批货。
 
结果,卖烟人前脚刚走,办案人员闻着味道就过来了。
 
他们收走了所有的假货,也带走了一脸懵的于东来。
 
幸好有惊无险,于东来只是挨了一顿骂,就被放出来了。
 
然而,下次他就没那么走运了。
 
1991年,于东来又连栽两个跟头,亏了近10万元,还到牢里走了一趟。
 
好在捅的篓子不大,几个月后,于东来重新恢复自由身。
 
可他已经没脸见江东父老,况且他身上还背着30万债务,还不起但躲得起。
 
为了躲债主,他背井离乡来到秦岭,给别人守矿,勉强能养活自己。
 
四年后,于东来有了点小钱,才敢回家见父母。
 
当然,他这次回家,可是有备而来的。
 
 
他盘下了望月楼一间不足40平米的店面,取名为望月楼胖子店。
 
有了前车之鉴,这次于东来再也不敢做一步登天的美梦。
 
他开始认真经营,脚踏实地将杂货铺盘活。
 
针对当时市面上卖假货的现象,他打出广告“用真品换真心”。
 
而且,于东来减少货物运输环节,将成本压到最低,尽量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老百姓。
 
老板努力,员工也没掉链子,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工资到年底才发放,大家没有一句抱怨。
 
自己吃过急功近利的亏,于东来自然不愿员工们再步他后尘,怕他们乱花钱。
 
每到春节,于东来就亲自送员工回家,并把那一年工资亲手交给他们父母。
 
就这样,生意一点点变好,于东来也慢慢还清了所有债务。
 
无债一身轻,于东来准备计划更大的生意,开家分店。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三年打下的地盘,一眨眼的功夫就付之一炬。
 
而毁掉这一切,只需要一场大火。
 

 
1998年3月15日凌晨,许昌望月楼宾馆一楼却异常地亮。
 
周边的人正提着大桶小桶,帮忙救火,消防也紧急赶到现场支援。
 
只不过,一切都晚了。
 
 
大火早已将一楼的杂货店夷为平地,而于东来就是这倒霉的店主。
 
这场大火烧了近一个半小时,也烧掉了于东来48万元。
 
更让他痛心的是,他的一名员工以及望月楼宾馆的7名住客在大火中丧生。
 
32岁的于东来望着这一地灰烬,哭笑不得,三年赚的钱又赔光了。
 
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东山再起,结果现实让他输得如此彻底。
 
他又回到了借酒消愁的日子,每天躺在家里,醉得不省人事。
 
可他想倒下,有人却绝不允许他自暴自弃。
 
这事发生后,一个大娘找到于东来,苦口婆心地劝说:
 
“孩儿啊,你可别因为这事就趴下了,不要因为这点打击就站不起来了。
 
如果你没有钱了,我这还有2万存款,你要用我就给你拿来。”
 
于东来听完特别感动,他向大娘保证,自己不会就此打住,一定会重新干的。
 
当时,除了大娘,其他顾客也挨个打电话过来安慰他。
 
有个老人听说于东来一蹶不振,特意骑着三轮车,给他载了一车物资。
 
有人甚至还要给他捐钱,助他再次东山再起。
 
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于东来虎躯一震,再次强势回归。
 
 
1998年下半年,于东来连开两家店。
 
1999年5月1日,于东来又成立第一家量贩店,这是许昌市首家量贩店。
 
所谓量贩店就是,以超低折扣,丰富多样的货品为特色,最大程度便利群众。
 
为了更好服务老百姓,于东来还专门设置一个柜台,在上面放着一个登记本。
 
只要消费者有买不到的东西,都可以记在这本子上,日后他就会安排进货。
 
有一次,有位老师想买四两荞麦面,给老母亲做药引。
 
结果逛遍整个许昌,愣是一两荞麦面都找不到。
 
有的店家摆摆手表示没办法,这量太少进货成本都赚不回来。
 
然而,他来到胖东来碰碰运气,营业员让他先登记下来。
 
第二天,他们就将荞麦面亲自送上门,免费送给他,那老师受宠若惊。
 
为了这四两荞麦面,于东来调了两个营业员去拿货。
 
四两荞麦面不到一元,于东来所花费的成本却远不止这一元。
 
可于东来满不在乎,觉得顾客需求满足了,自己也就值得了!
 
对顾客上心,对自家员工更关心。
 
(给员工过生日的于东来)
 
一有员工生日,于东来就会举办一场小型生日会,给他们庆生。
 
生日会开始前,于东来还会亲自送上祝福:
 
“祝各位小寿星们生日快乐,小伙潇洒,姑娘漂亮,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临了,他还会跟员工演一出小品,大家一起吃蛋糕跳舞。
 
于东来完全不把自己当老大,跟大家打成一片,员工可以开他玩笑,他也会跟他们打闹。
 
之后,于东来打算开一家鞋业量贩店,向社会招聘员工。
 
原本计划只招20人,可令他没料到的是,最后报名人数多达两三百人。
 
他了解到,这其中好多人都是下岗工人,上有老下有小。
 
他不忍心抹杀他们的希望,咬咬牙又多招了60人。
 
结果,这80人做入职体检,有5个人被查出患病。
 
 
于东来不仅没有取缔他们的入职名额,反而还给他们医疗费,让他们先安心治病,再入职。
 
其中有户人家揭不开锅,于东来大手笔一挥,塞给他们5000元生活补助费。
 
要想马儿跑,得先给它吃点草。
 
蛋糕越做越大,于东来也没有吃独食,而是主动提出股份制,将40%股份让给员工。
 
“挣了钱就分,多挣多分,少挣少分,不挣不分,赔钱就关门。”
 
1999年,于东来赚了1700万。
 
他豪爽拿出1000万,分给员工,还给他们放了个长假。
 
分钱分上瘾了,于东来公开承诺,如果三年后能赚得5000万,他一定会拿出50%分给大家。
 
 
结果,2002年,于东来果真赚了5000万,马上兑现承诺,给员工发钱。
 
从那之后,于东来便做起散财童子,一年就要分出80%利润。
 
就这样,靠着大家齐心协力,胖东来招牌越来越响,名声大噪。
 
然而,越往后,于东来越不像个“正经”商人,甚至有些偏离轨道……
 

 
2008年,汶川大地震。
 
那天,于东来看了一眼报道,以为没多大的事。
 
结果第二天一觉醒来,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他再也坐不住了。
 
马上带着140名员工,揣着100万拉了一车物资赶往汶川。
 
 
当时,他刚到绵阳灾区,途中遇到一个警员。
 
见到是救助的车辆,警员对着他们敬礼,于东来眼泪啪的一下就掉下来了。
 
到了灾区现场,于东来他们特别想进去帮忙救人,可对方坚决不肯放他们进去。
 
毕竟他们不是专业人员,没有受过训练,进去了恐怕也只是添乱。
 
情急之下,于东来只能谎称他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一定能帮上忙。
 
说破了嘴皮子,最后对方才同意他们参加救援。
 
于东来在那里待了几天几夜,撸起裤脚帮忙救人,分配物资。
 
早上5点,于东来他们不停在两千多米的山里来回跑,背伤民下山,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五点。
 
就这么来来回回,于东来一共疏散群众3000余名。
 
他明知道在无情的地震面前,自己的努力有多渺小,可他依旧不遗余力去找人、救人。
 
那时候,他代表的不是胖东来,也不只是许昌,而是整个河南。
 
当时,于东来捐了100万,募捐处要给他开收据,可他觉得没必要。
 
但募捐处坚持必须得开,最后于东来说:“那就写河南吧,我代表河南捐的。”
 
 
5月20日回到许昌,于东来又追加600万现金,物资120万元。
 
这仅仅是以企业名义捐的,于东来个人捐了500万,还替自己的孩子捐了50万。
 
前前后后加起来,于东来捐了近1000万元。
 
除此之外,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紧急呼唤同行们伸出援手,捐款捐物资。
 
有些人立即跟随他的脚步,可有的人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最看不惯那些虚伪的人,把金钱看得至高无上,可你赚钱不就是为了造福更多的人吗?
 
你把钱融化在自己身上,你死了钱能带得走吗?”
 
他无数次公开呼喊:
 
“国难当头,没有真正的企业家,大家都是中国人,这时候你有能力,你就应该站出来拉一把。
 
不管你是不是英雄,就算你不是,你也得给我装成英雄,拿出你的钱帮他们。
 
这不是恳求,这是你一个企业家该尽的责任!”
 
 
2020年,武汉疫情,于东来又是率先站出来,豪捐5000万元。
 
他的所有店面蔬菜不涨价,全以进价出售。
 
2021年,河南洪灾,于东来挽起袖子,亲自上阵带队驰援新乡、卫辉。
 
此外,他为新乡捐了1000万。
 
(为郑州洪灾帮忙)
 
他的店面蔬菜再次以进价销售,每公斤西红柿4元、鲜鸡蛋9.98元。
 
抛开其他小型捐款,就单单拿这几次大型捐款来说,于东来共捐了近8000万元。
 
他的第一次大发慈悲,还是在远久的1996年。
 
那时候,他看到美国航母编队行动的新闻,顿时急得如坐针毡。
 
第二天,他攥着几万元,跑到航天基金会,说要支援国家造航母。
 
 
这一桩桩一件件,于东来没有大肆宣扬一句。
 
他不想要寻求关注,只想刺激同行一起,为老百姓共筑一道护城河。
 
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默默做好事,很少被公众知晓。
 
也许,大家在捐款榜看到“于东来”名字,除了觉得他是个有钱的主儿之外,恐怕就没多大感受了。
 
但其实,这几年来,于东来处境并不好过,兜里的钱也已所剩无几了。
 

 
受线上电商行业影响,线下零售市场寒潮来袭,于东来立即断臂自救。
 
他不停关闭门店,决定将重心放在许昌几家连锁店。
 
零售行业炮火纷飞,刚开始几家电商巨头,还只窝在线上,利用网络作盾牌,与线下实体店抢地盘。
 
后来,他们野心越来越大,开始组建地面团队,与线下门店贴身搏斗。
 
刘强东对线下实体店降维打击,采取各种营销手段击退他们,铺天盖地打广告吸引消费者。
 
 
面对他的叫阵,于东来沉着冷静,他蛰伏商海多年,深知对手打价格战绝不是长久之计。
 
他也不没必要自乱阵脚,保持原有的节奏即可。
 
他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还虚心向对手学习,加入线上服务。
 
在行业内不断内卷,各家为了赚钱都使出看家本领,于东来反而给员工放起长假。
 
而且还是强制性、带薪休假,其中不能工作,只能安心旅游。
 
去年,每周双休再加上12天短假、40天长假,公司员工就休了156天的假期。
 
“像资本家一样,挣个钱光装到自己那兜里,去体现我多有钱,有多少财富,几百个亿,几千个亿……
 
没必要,有什么用,没有员工,照样啥都不是。
 
员工不是工作机器,是一个企业的最大财富,他们休息好了,工作效率才上得了,我才有钱赚。”
 
员工来工作,是为了赚钱养家,他开店当老板,也是为了赚钱。
 
大家目标一致,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没必要非得压榨员工,相互敌对。
 
有些老板,想用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好的人才。
 
他们只想空手套白狼,然而现实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有些老板,甚至喜欢以梦想来捆绑员工,跟他们畅谈理想,好似有情就能饮水饱。
 
让员工饿着肚子谈理想,最后只会引来一群嗜血的狼,他们往往嗷呜一声,就饿死了。
 
只有让员工吃饱了,他们才能跟你心平气和谈未来。
 
如果你只有一汪池塘的清水,又怎能幻想养出翻江倒海的蛟龙?
 
 
我想,于东来给所有老板都做了最好的榜样。
 
“于东来”这个名字,不仅是企业家,也不止企业家,他是一个善良的符号。
 
我相信,这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一夜暴富,只有因果循环的报答。
 
你为他人释放善意,别人才愿意尽心尽力将你托上青云。
 
善良的人从不吃亏。这是天道,也是社会运行的潜规则。
 
这样的企业家,若不红,天理难容!

作者:朱小鹿&罗小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