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高子博优秀作文展

 胡高清 2022-06-23 发布于辽宁

今天你有看书吗?让我们每天一起打卡读美文!!

戏梦铅华尽,岿然是初心

王臣在《染花集》中写道:“浮世喧嚷,浊尘蔽日,人若不能持清定之念,势必早晚会成为盲心人。”诚哉斯言!人生如戏,外物种种是华服锣鼓,热闹非凡却无关紧要;风骨初心是步伐神色,不张不扬却最是精华。唯有“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的清明魂魄才能在这场大戏中从容流连来往,赢得满堂掌声。

深谙汉民族处事之道的易中天曾这样评价当代国人:“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物质主义风潮下,我们把腰缠万贯等同于人生意义,把声名远播看成终极目标。殊不知,人生大戏如果少了初心的导演,就如同一场冰冷的木偶剧。铅华洗净、引线尽断之日,便是精致体面难以为继之时。

如此现状下,“老戏骨”火了。年初热播的《演员的诞生》不仅揭露了娱乐圈拜金逐利的生态,更是掀起了一场“老戏骨”热。无需鲜花掌声维持热度,他们甘愿蛰伏数载潜心体悟,只为银幕上一个角色璨然盛开;无需脂粉花黄缀饰容颜,他们任由岁月染白鬓角折皱眉眼,只有一颗“用生命演戏”的初心不曾改变。用声音定义译制片时代的童自荣老师,十年磨一剑的体验派大师“千面人”丹尼尔·戴·刘易斯,仪态娴定气度雍容的日本国宝级演员天海佑希……初心为饰,坚守为妆,真正的“老戏骨”们即使素面朝天,一举手、一投足、一回眸、一转身,自有一番动人心魄的力量。

诚如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言:“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世专注,便是深邃。”由演戏观人生,凡将坚守牢记于胸,将初心镌刻入骨之人,皆可冠以“戏骨”之名。古有北宋名臣张载立心于天地生民,终得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今有国宝匠人扎根于深宫禁瓦,一削一刻诉尽江山如画;中有莫言隐居高密小村,以诺奖桂冠加冕故园风土;外有普利策奖得主卡罗琳·科尔只身涉险,手中高举反战牌如旭日般鲜艳。他们用誓言浇灌生命,用热血护持初心,终化为人类文明史中耀眼的群星。

影片《熔炉》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人世悠悠,皆如云烟而过;繁华沧桑,终付戏梦一场。如何在这场没有彩排的大戏中潇洒出演?我想,唯有坚守初心之人,才能不为喧嚷的人潮所裹携,才能在大幕拉起之时华丽转身,完美谢幕。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所说的那样:“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戏梦铅华皆洗尽,岿然不变是初心。


心如明镜, 洞彻天机

战机归来,弹痕累累。是谁,透过表象,直击核心,认清弹痕多处并非关键;是谁,力排众议,追本溯源,坚持弹痕少时方为要害?

当人言纷纷流于表象,止于皮毛。沃德的话如空谷足音、震电惊雷、直破云霄、振聋发聩。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这就是思辨之美。唯有心如明镜,照彻本源,方能浮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洞察天机,一念万年。

马良在《坦白书》中写道:“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听见声音。”是啊,生活何处不是藏着环环相扣的因果、道道相连的起伏,令人眼花的表象和隐于背后的真相?何谓思辨?思辨,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正确了解和利用。思辨之力,是沃德透过斑驳的弹痕一眼看穿的机巧,是曹参固守萧规曹随背后对社会生产力的深刻把握,是孟德尔辗转于千株豌豆之间揭示的遗传学奥秘。禅宗有言:“宗非促延,一念万年。”心如明镜,洞彻天机,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外部看内在,方能有所发现、有所顿悟,将这世界看懂、看透、看得清楚明白。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如莎士比亚所言:“这是一个瞎子给疯子领路的时代。”发声的方式越多,我们自己的声音越微弱;观察世界的方式越深入,公众的眼界越浅薄。当各类事件如负伤归来的战机向我们驶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兴致和欲望去探究事情的原委,而是将舆论的矛头直指那引人注目的外表,从而想当然地让真相成了漏网之鱼。还记得扑朔迷离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吗?还记得作家罗尔利用女儿罗一笑进行“带血的营销”吗?还记得反转无数、内幕层出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吗?如果屏幕前的你我面对这一架架逆旅归来的舆论“战机”能够多一分思辨,少一分盲从,多一点理性,少一些莽撞。诚然,公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可是,又有多少令人唏嘘的无常世事就在键盘侠们的大呼小叫中发生又消逝,得到又失去了呢?

《证道歌》中这样吟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正因如此,世事喧嚷,浊尘蔽日,前行的路上若没有思辨的光辉普照,将会是多么黯淡,多么危险!愿我们都能拥有一双沃德的慧眼,不为浮名遮慧眼,孤胆雄心向真纯,透过生活光怪陆离的弹孔看清要害与关键所在。心如明镜不蒙尘,洞彻天机晓万因。一目千里事通顺,直挂云帆渡北溟。


一纸流年暗生香

飞檐带雨,画堂春深;平宣泼墨,挥毫纵横。墨字沾春雨,纸页染天光;廓尔忘言处,流年暗生香。有手有眼谓之阅,有观有思谓之读。纵使电子阅读再便捷,网络文学再风靡,青春的阅读时光里,我仍愿手捧厚重书卷,细嗅似水流光。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这是千年前宋人的书香岁月,躬身书案,不觉夜色渐深。春雪洗残峰,婵娟破冰轮,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手中的书分量感十足,每一次轻触,每一回翻动,都有一缕旧时光越陌度阡而来。是鲲鹏扶摇还是巨龙下山?是须弥与介子还是月亮与面包?是风波桥上的寥廓江天还是瓦尔登湖畔的沉思岁月?启卷乘兴而观,我与中外贤哲秉烛夜谈,畅聊古今,直至兴尽合卷而归,竟是花落不知数,入梦已千年。

毛姆曾说:“一旦你爱上了读书,就几乎为自己营造了所有苦难的庇护所。”是的,我执着地热爱着纸质阅读,爱着可以一头扎进去的安全感。我甚至爱着它的不易搬运,满手满心都是时间的重量。

当一座图书馆被压缩进巴掌大的电子阅读器时,我惊喜于他的易于携带和双向互动,却遗憾于那些消失的感动:新纸新墨的清香,字迹被霞光笼罩的暖黄和书边细微的折页,现在我们在网络上下载最新资源,即停即谈甚至不需要书签;我们享受现代科技创造的“复古水墨质感”,触手可及的却是冰凉的按键。于我而言,闻不到墨香,触不到纸面,阅读的时光就是时钟无意义的摇摆。我的背包中永远会为一本纸质书留下位置,寻山访水,闲来翻阅,心中若有沟壑,哪里都是天下。

电子阅读固然便捷,可我仍然眷恋纸墨的质感;网络文学固然有趣,但我仍倾心古典的庄严。我依旧想有许许多多的傍晚,借着落幕的天光向成行的诗句发问,江河屏息,群山回唱。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一床书,一春冬,倦极书斋卧,枕下终夜是江声。电子阅读可以存下数不清的诗书典籍,但他永远不能堆满一个屋子,铺满一个院子,填满游子的行囊,充满归人的梦乡。我的青春在纸质阅读中增加厚度,磨砺棱角,渐渐安静、温柔、丰富、盛大。有一天墨香会沉淀在我的骨髓里,沉淀出柔软而庄严的心灵,沉淀出清淡而有味的人生,沉淀出高枕青山,怀忧千古的灵魂。

青春阅读,阅读青春。一纸翰墨苍茫处,淡淡流年暗生香。


正是好时节

犹记东风穿堂过,一檐新莺啼不停。夏蝉鸣,秋虫惊,腊月初雪也有声。落子闲敲灯花碎,松风低吟对流水。生命寓大美于平凡,生活赋诗意于寻常。若能静心领悟,赏人生,品流年,则时节皆好,四季皆暖,万事皆清欢。

春衣杜陵,急管平乐,真称名士风流;雨中山果,灯下草虫,想见高人胸次。万物皆有声,那些寻常却情味盎然的声音构成了张朝心中风清月白的人间。他爱美,懂美,愿为美倾耳,为美驻足,于是秋日最饱满的一颗露珠就落在了他的窗前。由此推衍,生平有多少风情盛开在我们身边,只待我们慧眼而识呢?是河畔柳色新还是西窗烛影摇?是草色烟光残照还是江月钓清渔翁?是跃出湖面的第一尾鱼还是蜻蜓立过的荷叶尖尖?这世间有多少美如月入琼杯,如树影摇落,存在于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却无声无息。只有当生活的金色马车匆匆驶过时,我们才对着它的背影感叹到:“啊!多么灿烂而短暂的美好啊!”

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春花秋月,凉风雨雪,万物皆美,如诗如歌。

曾读过沈三白的苏州城,九重门里万古已冷,而流水畔的万家灯火明灭不熄。“布衣饭菜,可乐终生,不必作远游记也”是他坚守的安稳之美;曾读过张岱的湖心亭,赤脚踏歌,吞梅嚼雪,醉诵南华,潇洒之极。“且待小僧伸伸脚”是他倾心的自在之美;曾读川端康成的海棠花,凌晨四点钟万籁俱寂的惊艳,“只要你的心醒着,万物都会陪你不眠”是他欣赏的风雅之美。少年不识人间乐,欲向重霄觅星河。朝如青丝暮如雪,才懂清欢最难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静水流深,看似深邃的天地万物,其实简约朴素,平凡安然。岁月一朝一夕,一城一池,无不在每一段寻常的生活中,每一个从容的微笑里。

秋雨一场,落了繁花,却也静了一座空山,欸乃一声,远了故园,却也绿了一片山水。美生天地间,慷慨往来人。若怀一颗爱美之心,一双赏美之眼,舟行四方,则所及之处,月不老,春常在,时节正刚好,人间恰少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