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所共同青睐的软实力到底长什么样?也许从这4点着力培养就对了!

 yan520 2022-06-23 发布于浙江

 看点    在世界顶尖学府的招生过程中,学生领导力早已成为最被看重的软实力之一。外滩君与几位优秀的小“leader”聊了聊,看到了领导力最真实生动的样貌:领导力不是积累头衔,而是在自我驱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关心周边与世界,不断试错、不断磨练,在成长中收获强大的自我……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柯察金    编丨Leon

国际化升学,说白了就是拼两方面:硬实力和软实力。软实力所指相当宽泛,但无论哪个名校招生官做总结,有个词都必会亮相,那便是被经常提及的“领导力”

耶鲁大学招生网明确表示:“我们寻找的,是每个年代在所追求领域上,能够成为领导者的学生” ;

再看哈佛大学,近八成新生在中学有过组织、领导经验,超过三分之二甚至担任过两个以上的领导职务…… 世界顶尖学府对学生领导力的青睐度,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到底什么是领导力,似乎又很难有个明晰的界定。听听MIT博士、“领导力之父”沃伦·本尼斯怎么说吧:“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

既然如此,不妨先别急着定义,而是试着去寻找它——这几天,外滩君跟深圳梅沙双语学校(简称“梅双”)的几位小“leader”聊了聊,面对他们充满活力的青葱面庞,着实对名校都极为看重的“领导力”有了全新的理解……

图片

领导力的前提:

找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首先得对领导力作一点改观:或许不少学生都积累过各种各样的“社长”、“主席”等头衔,但头衔本身,不足以说明任何问题。

仅就提供的舞台而言,梅双校园之广阔、活动之丰富、项目之纷繁,让每个孩子都能应接不暇——但梅双并不主张孩子把精力填到“需要做”的事上,这并非领导力真正的价值所在。

从孩子进入校门开始,梅双便鼓励他们,要看自己“想要做”什么。

今年被美国顶级文理学院Macalester College录取的郑欣怡,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她是梅双的创校生,也是第一批完成大学申请的梅沙校友。回顾初中生活,她给出了这几个关键词:“充实、主动、有意义”。

图片

郑欣怡

她就是那类被“想做什么”的冲动牵引着前进的孩子:学术方面,是公认的学霸;课内外活动方面,也一直是“第一学姐”——英文名叫Wendy,连老师们也亲切称呼这个小大人为“温总”。

“温总”也有过迷茫期——来梅双前,她所在的学校学习节奏紧张、课堂互动很少,“基本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底下记笔记,每天徜徉题海,面对各种考试。”

可来梅双后郑欣怡发现,原来学校也可以这么有趣,生活突然像万花筒般在她眼前展开:“每一天,我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每一件事都是主动愿意去做的。”

她喜欢音乐,来梅双后加入了音乐社,还担任了社长一职,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排练、演出,“我还喜欢画画,就选修了Painting课程;此外,书法水平也在书法课上得到很大提升。”

先有兴趣、共鸣,再是领导力,“温总”对于每件重视的事,都做到“但有十分力,绝不使七分”。

有次新年GALA,音乐社要和高中民乐团合作演出,排练《权御天下》节目。为了完美的演出,郑欣怡和小伙伴们每周要进行2-3次排练,常常连晚饭都来不及吃。

图片

新年GALA演出现场

纵然如此,甘之如饴。“最后节目成功通过海选,每次晋级都是不小的鼓励,”回首努力的时光,郑欣怡从不后悔,“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

这股子拼劲儿,“温总”后来又带去了高中。在梅沙书院,她参加了The Agora 社团、浮生民乐社、EOU社团、VMA学长团、Tang House Council等学生社团及组织,也积极参与了IOL语言学竞赛,YOC青年观察项目等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项目。

郑欣怡切实地向我们说明了:只有真正找到令自己共鸣的事,才会投入最大的努力与热忱。这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将是每个孩子独当一面的最好开始。

图片

每个领导力强的孩子, 

都是“自我管理大师”

跟梅双的孩子们聊,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竟出奇一致——选择的自由度太高,反而令人为难了……

想想也是,梅双光是课外活动(ECA)就搞出了“十八般武艺”: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技能类、社区环境与环境等各类项目,琳琅满目。

图片
梅双的孩子在做课外活动

校园生活固然精彩非凡,但没点自我管理的本领,可就容易晕头转向啰!

 1. 自由空间里的引路人  

作为学校,当然希望孩子们既有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又能尽快实现自主学习,这时候,导师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了——从大的方面影响和引导学生。

虽然印在“导师手册”上的职责只有短短几行,但具体执行起来,却有千丝万缕的细节:

从刚入学时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到顺利完成学业步入新的人生阶段,导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关心他们在学业、社交、情绪和兴趣爱好等多纬度的发展。

梅双的导师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中外授课教师、升学咨询顾问及管理团队成员担任,每位负责8-10名学生,定期会面,通过日常互动建立积极、亲密的关系。

图片

梅双导师辅导学生日常

数学老师杨辉,便是梅双导师之一。在他看来,对于新生来说,第一学期的重点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到了第二学期,就要引导他们设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

七年级第二学期伊始,杨辉邀请了多位从梅双升入书院的学长学姐做分享,谈谈未来申请至书院需达到怎样的学术条件,竞赛、活动应该如何参加等。

即使学生当下感受不深,但也在心里埋下了种子。比如有学生已有明确意向要走艺术方向,对作品集的准备也变得更积极了。”

 2. 领导力强的孩子,都是“计划通”  

郑欣怡说,自己不是那种一心扑在学习上面的人:“至于学习,我倒有些心得,这也是梅沙学生的共同感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刚入学的时候,学校便给每个同学发了一本“时间管理手帐”。她在上面记录了每个学科的作业、上交时间以及估算的任务量,然后按照任务量来分配花费在每项作业上的时间。“正因如此,我从来都没迟交或者漏交任何作业。”类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课外社团活动的安排。

图片

郑欣怡的“时间管理手帐”

所谓“时间管理手帐”,只是一个形式,核心还是引导和帮助孩子懂得如何管理精力与时间。令人惊喜地是,梅双的孩子们并非循规蹈矩地照搬老师或学长的经验,他们也在持续地探索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大法”:

比如,有的学生把时间管理计划与自我激励计划完美融合;

有的学生与时俱进,使用电子应用程序,制定计划清单和阅读清单;

还有学生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寻找自主学习的动因……


图片
图片

梅双学子用手账和手机APP做时间管理

任何领袖型人才,首先都得是个“计划通”——怎么管理自己时间,怎么安排团队其它人员的时间;怎么安排长远计划,又怎么安排当下事务……凡此种种,具体但又很重要。

而每个在梅双得到历练的“新兵”,即便以后升入高中,也能在自主性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受益匪浅,成长为优秀的“leader”。

图片

真正的领袖型人才

关注世界,也关心周边

和零零后交流,常使人精神振奋。从梅沙“leader”们的眼中,有两样东西尤为熠熠发光:既关注世界,又关心周边。

 1. 探寻在广阔的天地间  

梅沙有句名言:课堂不止存在于教室内,也存在于广阔的天地间。

如今已就读梅沙书院十一年级的李靖壹,回想起梅双生活,满满都是以梦为马的充实记忆:

“从梅双到书院,我和家人感受最大的变化是我变得更自信,有更强的自主和领导能力了,学校的课程活动设置,给了我很多发展空间和机会。”

李靖壹记起2018年,在梅双的社会实践周期间,5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去往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三地,而她选择了斯里兰卡。

“我们的身份是义工老师,这里的孩子年纪很小,对外面的世界也知之甚少。小孩好动的天性加上双方语言不通的障碍,让即使是一天只有2个小时的教学时间也变得很困难。”

“在结束第一天教学的当天晚上,我们尝试重新策划方案,通过绘画引导和石头剪刀布这样容易上手的游戏,来尽可能教孩子们一些英文单词,结果确实是成功的,后来几天的教学里,孩子们也不会怯于和我们互动了。”


图片

李靖壹的斯里兰卡之行

每年的社会实践周,梅双的孩子都将踏向远方,不断突破探索边界,从北京到三亚到西安,从新加坡到西班牙到斯里兰卡……负责学生活动的陈宇婷老师,也是这支队伍的带队老师,在她看来:“这里没有享受,有的只是锻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梅双学子们探索世界的两种方式。”

 2. 奉献,从周边做起  

牛津大学的项飚博士曾提过一个概念,叫“消失的附近”:现代人对企业大佬的一举一动密切关注,对世界大学的排名了如指掌,但往往讲不出父母的工作究竟是在做什么,搞不清自己居住的社区处在这个城市的什么位置……

这当然是这个时代的病痛,但也正是梅双学子们令人印象深刻的另一个点: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附近”始终是可亲可触、紧密联系的。

这种紧密联系,从校园开始,然后继续延展,便拓宽到整个社区。

在一次社区实践项目上,有小组便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冲脚池距离远、数量少,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为此,他们设计了一款可以即时冲脚的工具;

另一个小组发现海滨公园里的躺椅功能过于单一,于是将躺椅、遮阳伞和置物架三合一,改造升级为“躺椅三件套”,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休憩环境……


图片

大梅沙海滨公园社区实践项目

通过社区项目,“leader”们不仅实践了ATL学习方法,提高了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进了关心他人、关心社区的服务意识。

这恐怕才是奉献精神的真义:着眼于远方,也不忽视“附近”。

图片

在不断试错中,磨练执行力

在梅双的“leader”中,九年级在读生邱宇恒杨城沣被老师们评价为一对经典拍档,作为学长团的一、二把手,他们称彼此的关系是“画笔和填色笔”。

这两个青春期的男孩,进学长团的时候没想太多,只是觉得“很酷”,然而实际体验过以后才发现,遇到的问题远远比他们想象得多。原来,所有自信成熟的身影,都是在磕磕绊绊的尝试中磨练出来的。

1. 领导力不专属于外向派  

新近流行的词汇“社牛”,形容邱同学再适合不过了。作为学校主持团的主持人,他在表达力方面也是明星选手。然而,邱同学在实际担任学长团团长后才发现,“社牛”并不天然代表一个好的领导者。

某次给新生宣讲,演讲完后,他顿时感到自己有些亲和力过度了,“作为学长的身份,说话不经思考,跟学弟学妹们的关系拉得过近,反而起到一种不太好的效果。”

另外,学长团有30多个成员,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松懈,开会的时候会玩电子设备什么的,邱同学便反思,要怎么把自己外向的那面收敛一些,让团队多一点纪律。

图片

邱宇恒与杨城沣(从左到右)

相比邱同学的外向,杨同学则要内敛、沉稳许多。邱同学评价他:“杨同学总是可以明白我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并把它们细致化,所以说他是填色笔。”

他开始和杨同学紧密配合,每次开会前,精心准备好当天要讲的PPT,同时注意自己演讲时的肢体动作,“还有就是尽量说得有意思一点,跟其它成员有及时的互动和沟通。”

彼此高度互补的特性,也给了“leader”二人组很大的启发。学长团内部参与度不够高,邱、杨便开始下意识地发掘每个同学的特长,把他们合理分配到策划、物流、采购、宣传等各个环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兴趣与积极性。

“并不是说性格外向才能做组织管理的工作,”邱宇恒总结道,“每一个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

 2. 最完美的活动是下一次  

回顾过去的活动表现,二人组相当诚恳,答曰:“状况百出”。

即便带新生参观校园这样的“小事”上,也是好事多磨、不磨就乱,“梅沙校园很大,不提前策划好,结果就是队伍撞队伍,第一次我们简直弄得一团糟。”

痛定思痛,二人组仔细“勘查”了学校路线,来来回回提前走好几遍,连如何进电梯、出电梯这样的细节都考虑清楚了;方向感比较强同学被安排到自由人的角色,一旦遇到哪支队伍有问题,可以及时地调整过来……

图片

梅双学长团1.0

就是这样不断地在错误中反思、复盘,二人组才将活动办得一次比一次出彩。

说到学长团,邱、杨二人组接班的时候,才正式挂上“1.0”的名号。这里面大有深意,主要是出于梅双对学长团功能的重新考虑。

之前,学长团是个老师带队较多的组织,但现在则转变为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自行组织校内的各类活动,在不断试错中锻炼领导力。

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的是辅助与支持的作用,二人组表示:“碰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去找负责老师Yoyo,她会及时地指导我们。”

现在看来,这种让学生主动犯错、纠错的安排,反倒是培养领导力最高效的方式。最完美的活动,永远是在下一次。

图片

结语

透过“梅双”的孩子们,领导力的样貌似乎逐渐清晰,我们也更加明白,为什么顶尖名校的招生官会如此看重领导力。

图片

说到底,领导力不仅是某项单一的能力或技能,其对孩子日后的学习与成长,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梅双对于领导力的培养,令我们深受启发:

1.帮助孩子找到共鸣,才能使他们在高中,乃至大学继续挥洒热情;

2.引导孩子自主管理,以后不管在个人还是集体事业上,才能够成为很好的组织规划者,这恰恰是名校极为看重的能力;

3.激发孩子的奉献意识与责任感,用切实行动关心远方与周边,这将是任何高校都会为之加分的亮点;

4.最后,要给孩子不断试错的机会,在反思与总结中成长,这与培养“问题解决型”人才高度匹配。


诚如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所言:“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组有思想和关心的公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事情的确就是这样。”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