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之高,足以“一览众山小”,但终究“高处不胜寒”;山脚之低,纵可仰望星空,但未免将梦想局限于幻想之中。诚如尼采所言,我们不必攀至高顶,亦不必止步山脚,行于半山之境,便可赏尽生活之美,静享生命悠然。
诚然,人生之山,爬上顶端,犹惧跌落;站在山脚,却易消沉低迷。其实,静下心来想想,生命路途上最美的绝不是那一次短暂而荣耀的成功,而是行路于半山迷花丛中的欣喜,因为那里,我们无需畏惧;因为那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山脚所无法领略到的美景;因为那里,我们有理由去静享悠然。
欲达半山之境,不可止步不前。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的汪曾祺,1958年被“补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位于高寒地区沽源坝上的“马铃薯研究站”,一呆就是四年。汪曾祺从一个站在山巅的著名作家一下子被人推到深深的谷底,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迈开脚步从山脚缓缓向上行走,将人生活至了他的“半山之境”——他终日画《中国马铃薯图谱》和《口蘑图谱》,这样寂寞单调的生活,他却感叹道,“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汪老从容地东张西望地走在自己的半山上,静享只属于自己的悠然。
欲达半山之境,不必追逐浮华。成功与掌声确是人生山巅的精彩外表,但过分的浮躁与一味的名利也使行路者身心俱疲,倒不如“以退为进”,守于半山之境,静享人生滋味。是的,真正的睿智者,会毫不犹豫地迈上第一级台阶,又不会急匆匆地头也不回地朝山顶疾奔。就像钱钟书只愿在书房里静心写作而不愿暴露于闪光灯之下,就像杨绛先生不紧不慢地走在人生的边上,他们不去攀爬什么最高峰,他们也不在山脚就止步不前——这样的生活才是刚刚好。正因为他们明白“半山之境”的美好,才能放下浮华,静享悠然。
在当今这个浮华万千的时代,是选择高峰,还是选择山麓,抑或是悠然行于路上,细赏生活之美,只有我们自己能够选择。清人李密魇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那么,请在半山之境处停一停,因为,也许我们会发现,半山之境,才有我们想看的风光;半山之境,我们才更能静享生命的悠然。
愿你我能行于半生之境,静享悠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