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摒弃“丧文化”, 做“燃”派青年

 胡高清 2022-06-23 发布于辽宁

作文材料

材料一:“燃文化”是从腾讯视频2017 年暑期提出的“好时光一起燃”这一主题衍生而来的新型文化体。它体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摘自网络

材料二:在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伴随着“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等等话语,加之“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的广泛流动,这种颓废的状态已经相当普遍。——摘自网络

材料三: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鲁迅的话有了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胡高清作文教室”线上学生作文展台

摒弃“丧文化”, 做“燃”派青年

大开一中高三  范毓心

在旷阔的时间面前,青春脆薄得像一张纸。可就是在如此脆薄的青春里,竟然有不少青年沉迷于“丧文化”。是的,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生于此时的年轻人行色匆匆,追求着所向往的金钱与地位,自然变得浮躁和焦虑。当人们用烦恼和挫败将原本空虚的心快速填满时,于是自以为悟到了生活的意义,他们用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后,开始集体“贩卖焦虑”,于是,丧文化应运而生。

多少青年自足于对“丧文化”的戏谑,却不敢鼓起勇气扫除“精神雾霾”,他们年轻之身体却穿着暮气之玄衣,少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看那生意火爆的丧茶店,不正就反映出“丧文化”已悄然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用来释放对生活的不满、聊以自慰的寄托之地吗!或许我们身在其中而不觉,但不要忘记,一个人精神上的舒适地带或许就是他的“精神沼泽”。

毕淑敏说:“我不相信自己手掌心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所幸的是,如今除“丧文化”以外,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燃文化”。在“丧文化”与“燃文化”并存的今天,选择做“丧”派还是“燃”派,彰显着青年一代的生活态度。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斯言不谬,青年人应当摒弃“无病呻吟”的“丧文化”,做“燃”派之人。

 放眼当今,大多有为青年均为“燃”派之人。“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寻得“自燃点”,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但他寻得“自燃点”,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正因为“燃文化”,让他们扛起了自己的责任,“哪怕只有微光,也能烛照一方。”这些人都对现实生活充满了希望,相信手掌加手指的力量,不信命,不断拼搏,于是,他们燃起了人生的火焰。

反观当下青年,很多人把“丧文化”奉为圭臬。“葛优瘫”“懒猫瘫”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主旋律,“悲伤蛙”“蓝瘦香菇”充斥着他们的日常社交平台,他们把“丧”当做一种生活的常态。可平淡的人生不等于佛系的生活,享受生活也不等于“消极避世”。我们要相信,青春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迷茫中堕落,不思进取,忘了为何而出发,忘了到达终点需要付出努力。青年一代的我们需要找到生活的真谛,把自己的大好年华“燃”起来 !

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对自己的不公,但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我相信那些自我标榜热衷“丧文化”的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只是不敢面对生活,于是干脆颓废。其实,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摒弃“丧文化”, 做“燃”派青年,我们的青春才能拨云见日、看到彩虹!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光,关键就在于摆脱冷气,勇敢去做。谨记:与其颓废忧伤,不如热血阳光;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我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胡高清作文教室”作文展台

欢迎大家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