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春天永远歌唱(学生优秀作文五篇)

 胡高清 2022-06-23 发布于辽宁

作文

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胡高清作文教室高级班”线上学生作文展台—

让春天永远歌唱

大连市二十高  高三 

韩佳琪

蔚蓝色的星球,在浩瀚宇宙中是那样的圣洁美丽。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眼前潺潺的不再是清澈的流水,而是汩汩涌出的工业废水;我们呼吸的不再是清新的空气,而是肉眼不可见的有害微尘;我们身边回荡的不再是欢声笑语,而是不舍昼夜的机器的轰鸣。春天被白色污染和灰色雾霾扼住了咽喉,声音沙哑且悲凉——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理应有敬畏和谦卑之心,以乌鸟私情,反哺自然,让春天不再寂静,让春天永远歌唱。

“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鸫鸟、鸽子、鸟、鹪鹩的合唱;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1962年蕾切尔·卡森用饱含愤慨与辛酸的文字记录下美国中部小镇寂静的春天。当时她所在的世界,机器横行四海、工厂灯火通明。面对机器带给人们巨大的利润,自然之子心中的潘多拉魔盒被骤然掀开,人们忘记了“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忘记了“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人们挥舞着钞票,毫无敬畏与谦卑之心,喧嚷着“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殊不知,我们每次对大自然的毒害,就是毒害我们自己。

“我的理想真的不宏伟,只是想拯救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它可以是一种不漂亮的鸟,一种灰呼呼的蝴蝶,或是一种最不起眼的小甲虫。”《三体》中的伊文斯曾怀揣着一腔热血植树造林,试图拯救正濒临灭绝的一种燕子,可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同类竟为了所谓利益,抛却自然曾赋予人类的敬畏与谦卑之心,侵蚀着大自然的骨血,将他三年来打造的伊甸园用斧子和板锯夷为平地,而这些也直接致使伊文斯走向人类的对立面——纵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却是我们不可忽视且不能逃避的。

2019年陕西榆林县,数千亩植被因一项光伏项目在此落地而遭受了灭顶之灾,那片曾经的郁郁葱葱,是无数村民们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用人力和牲畜拉树苗种树,经过几十年努力换回的沧海变桑田。而如今几个月就变成了不毛之地。无独有偶,2021年,当人们献出爱心为“蚂蚁森林”出一份力,为绿色家园添砖加瓦时,却震惊地发现,位于敦煌地区的国营阳关林场,超过1.5万亩的防护林被砍伐,几代人的努力毁于一旦——当书中的虚构照进现实,只叫人冷汗直流、后背发凉。

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危害爆发后,人们幡然醒悟,将环境保护提上日程、列为法律,扼住春天咽喉的手慢慢松开。可触目惊心的现实提醒我们,环境问题并不能仅仅通过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规避解决,真正能够医治春天沙哑嗓子的良药,只有关闭潘多拉的魔盒,改变自然之子的世界观,重拾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谦卑。“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印第安人的酋长面对着美丽的西雅图说出了这样令人深省的话语。是啊,我们本就是自然之子,却不懂得敬畏自然,面对自然毫无谦卑,尚且不如跪乳之羔羊,反哺之乌鸦,还自诩是世界的主宰,岂不可笑至极?

刘慈欣借助《三体》中麦克·伊文斯之口提出了“物种共产主义”,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物种,生来平等。这看似不现实和过于理想化,但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其实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人哲学殊途同归。或许,人们是为了快速发展而不得不以毁坏大自然作为代价,但在经济已然高速发展的世界,在清洁的新能源不断被开发出来的今天,人们是否可以放慢脚步,去细嗅路边野花的芳香,驻足天边五彩的晚霞,看看这世界有多美妙?

是的,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怎么忍心用污染将其亵渎!“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我相信,当人们重拾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谦卑之心,地球的春天便永远不会寂静,它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歌唱,歌唱那充满生机活力的、万物生明的春天。

心怀敬畏,引以谦卑

大连市第十二中学

李玥莹

一湖碧水,一树繁花,对自然的向往曾经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然而,当经济发展的巨浪滚滚而来,城市化作钢筋水泥筑起的森林,广袤的大地扬起尘埃雾霾,蓝天碧水芳踪难觅,我们的肉体和心灵失去诗意的栖居之地。我们应该反思:人类只是自然之子,面对自然我们应该心怀敬畏,引以谦卑。

在《走出非洲》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不知道为什么,人的欲望会成指数函数似地增长,当我们在都市生活中,高举手中的“回归自然”的压力锅,喝着所谓的纯天然饮料,喷着压出来的橘皮精油,大喊我们要和自然和谐共处,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桔子生长的土地已被污染,大米光合时的氧气已不纯净,饮料的成分也满含农药,我们怎敢去狂妄的说我们敬畏自然呢?

常怀敬畏之心,守护生态文明。生态如水,可载文明之舟,亦可令之倾覆。纵观各大文明古国,无一不发源于山清水秀、田野肥沃之地。正因为有了“生态之兴”,人类才得以创造出灿烂繁荣的文明。然而生态之衰,也带给了这些文明致命的打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最终使得洪水泛滥、气候失调、土地沙化,一个个曾经光芒万丈的文明就这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文明结束了。”人类的文明欲向前演进,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常怀谦卑之心,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点在“蚂蚁森林”中有充分体现。自2016年上线以来,“蚂蚁森林”通过倡导步行、绿色购票等“碳减排”的生活方式,鼓励用户参与线上植树活动,累计种植和养护树木超2亿棵,种植面积超过274万亩,实现碳减排1200多万吨。在一定程度上,它不仅促使了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行的生态观念,还让许多少有时间和条件的人得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践行环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新时代,我们既是乘凉者,也有义务和责任做种树者。虽然受时地条件限制,我们很难身体力行地参与绿化,却可以通过了解生态知识、参与线上绿色公益、日常践行“碳减排”行动等方式,把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一个“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美丽中国贡献点滴力量!

敬畏自然,方能与自然同行。心怀敬畏,引以谦卑。愿我们再见时,花未央,人未老,如此,甚好!

敬畏绿水青山,自有金山银山

大连市第一中学 李忻怡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空的诗;自然是大地为人类打造的伊甸园。人类始终怀揣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也理应铭记:敬畏绿水青山,自有金山银山。

当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凭借着群体的智慧构筑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狭义相对论打开了核能源的钥匙;基因工程破解了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密码;人工合成氮肥改变了植物固定能量的来源——人类自以为已经有了掌控自然的超能力,却不知人是自然的产物,我们存在于自然之中,理当服从自然的法则。

敬畏绿水青山,理应谨慎。阿加西斯曾言: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人亲手开垦“北大仓”。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挽回之前的错误,当地政府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将3000万亩耕地和荒山重新变成林海,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就像在木栅栏上钉上铁钉一般,缺口一旦出现,便无法修补至完好如初,因此敬畏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谨慎地对待自然。

敬畏绿水青山,更应虔诚。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塞罕坝凭借着三代塞罕坝人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意志,通过栽下112万亩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壮举,实现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特景象。正是因为塞罕坝人对于自然的虔诚敬畏,并付诸于实践之中,才使得塞罕坝成为了高寒荒原上的绿色奇迹。

敬畏绿水青山,自有金山银山。印第安人有个传说,认为是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一起毁灭。这既是古代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古人对于未来子孙的殷切教诲。人人都盼望未来美好的生活,可如果环境毁了,美好未来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只有心怀对于自然的敬畏,才能够在今天的绿水青山中,窥视到其中无尽的财富与瑰宝。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自然是生命之母。”是啊,生活着地球这个得天独厚的伊甸园之中,我们应始终敬畏自然,并以谦卑的态度面对自然。心怀敬畏,方能与自然偕行;心怀谦卑,方能与自然共生。

秉谦畏之心,做自然之子

大连市第一中学 高一 

董雨菲

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到三峡大坝的顺利完工;从马斯河谷工业区工厂排放烟尘造成千万人受害,到如今的塑料制品满天飞全球气候变暖;从造纸术的发明,到纸张浪费树木减少……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环境与时代共进退的时代,我们应秉谦畏之心,做自然之子。

诚然,如荀子所言“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秉持着“人定胜天”的信念,人们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气。但静言思之,人类真的是自然的主宰者吗?我们真的有这个能力吗?正如疫情当下,有多少大国手足无措,每时每刻活在惶恐中;又有多少强国盲目自信,拒绝合作抗疫,他们无疑低估了“幕后黑手”自然母亲的威力。“别责怪天地,她已尽其职;你应好自为之。”约翰·弥尔顿这句至理名言实在该令我们深刻反思——大自然的满目疮痍,源于我们不懂尊敬,没有谦卑,没有一颗感恩之心。

“这自然法规我认为是最高的法规,一切法规中最具有强制性的法规。”马克·吐温的坚定话语无不体现他对自然的谦畏之情。当今社会,正是因为没有树立起这样崇高的自然保护法,才会让罗布泊湖变成沙漠。新中国成立后,西部建设发展起来,开采矿藏工作等工业建设需要大量水,于是人们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多座,像吸水鬼一样不断索取,终于将罗布泊抽干了。罗布泊原本是丝绸之路的关键河流域,是什么让她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没错,是我们的贪婪与自私,是我们没有忧患意识,于是,现实以其残酷正昭示着人类不可揣度的未来……

“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自然是生命之母。”令人欣喜的是,今天有更多的人开始担当起自然之子的责任——不论是“敦煌守护者”樊锦诗,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敦煌,表达了自己的热爱,诠释了对自然的敬意,引领着我们前进道路;还是一名普通的河南农村妇女田桂荣,自费九余万元,回收六十五吨废旧电池,以一颗谦畏、善良之心,保护着自然;亦或是每一位环卫工人、护林员、森林保护协会成员等等——每一个平凡英雄,凭着尊敬自然、热爱自然的朴实而高尚的心灵,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中国环保故事。

秉谦畏之心,做自然之子。地球母亲只有一个,她赋予我们生命的活力,我们更应予以回报,以敬畏和谦卑之心,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不过心怀敬畏,还只是与自然以平等的姿态坐下来交谈和解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以更长远的目光,共谋与自然偕行的永恒之计,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目标。

我们的根本是在自然,正如上帝对树说:“你在这里生,生复绿,绿复死,死复绿。”人也应当,生生不息。倘若想要端起猎枪与自然谈判,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怀敬畏之心,悟自然之道

金高高二 曹硕轩

当微风从我们身边轻轻拂过,我们嗅到了花草的幽香,内心的不安与燥热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抚慰;当明月升上浩瀚的星空,缕缕离愁的哀思随皎洁的月光流转,我们心中不禁感叹天地亘古而世事无常。自然,就像是美的使者,又仿佛智慧的老者。它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向我们呈现着世界的美景,让我们神往,让我们沉迷;它也用平实生动的语言撩拨着我们的心弦,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向我们细细道来,让我们思考,让我们领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本就是于世和谐共处的原则。可当我们欲望膨胀时,就会不顾一切地大喊:人定胜天。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与它相处。曾几何时,一湖碧水,一树繁花,对自然的向往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然而,当经济发展的巨浪滚滚而来,城市化作钢筋水泥的森林,广袤的大地扬起尘埃雾霾,我们的肉体和心灵失去诗意的栖居之地。“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大自然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因此,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心存敬畏,方能和谐共生。

从海洋登上陆地,从非洲走向全世界,回溯生命的起源,不得不惊叹于人类这一生命的进化。然而,拥有了情感与物质追求的人类却总妄图用自己的双手操控自然,于是我们逐渐沉迷于“征服者”的假象。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畔停留,实际上是选择了一块只属于自己的心灵圣地,透过它,来提醒世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也表达他崇尚生命与自然、自由与独立的人生哲学。“荒野中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梭罗的这句话即告诉我们自然的重要性。时代在进步,我们趋行于人生这个亘古的旅程。我们总是步履匆匆,在崇尚物质的同时放弃了精神美好,在速成与便捷中更丢失了尊敬自然的精神内核。
    加缪曾在《鼠疫》中借医生里厄之口写到:“我从不膜拜上帝,因为我相信唯一的救赎是自救,唯一的脊柱是人类的意志脊梁。”黑格尔也说过:“人类唯一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倘若人们不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谦卑,而全然只顾在一次次的大劫过后,在喧天的锣鼓声中驱散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灾难的恐惧,那么加缪在一个世纪前所说的话,将真实再现于世界,瘟神将会再次发动他的“鼠群”选择下一个幸福的城市作为葬身之地。

  所以,在大声高喊“人定胜天”“人是万物主宰”之前,请如熊培云“在思维的宫殿前驻足”。我们必须有敬畏之心,敬畏与谦卑从来不是枷锁,而是通向诗和远方的必由之路。相反,那些胡搅蛮干、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忠言良训视而不见之徒,他们的“热血”因失去了敬畏而贬值为狂妄,他们“自信”因不再谦卑而异化为自负、自大、自夸、自吹自擂,散发着无所不为又得意自如的恶臭。所以人首先要敬畏自然,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对自然的保护,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愿我们怀一颗敬畏之心,领悟自然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