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 | 约定的场所并不存在

 胡叨叨女士 2022-06-23 发布于山东

书名:在约定的场所

作者:[日]村上春树

豆瓣评分:8.3

我的评价:★★★★

村上春树的非虚构作品《在约定的场所》(即《地下2》),内容是就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对8位奥姆真理教信徒/原信徒进行的采访,以及村上与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对话录。

相比《地下》(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受害者采访实录),我对这本书更感兴趣。读之前,非常想要了解邪教信徒的心理阴暗面,看看他们如何能十恶不赦到那个地步。可是读完之后,这种感觉反而消失了。他们每个人,在加入奥姆真理教的时候,抱的愿望都是单纯(甚至美好)的——想要融入一个群体,想要挣脱欲望的束缚,想要寻求精神的升华,等等等等。而在沙林事件真实发生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些人在很久之后依然)不相信那是自己所在的组织所为。他们像一个个小齿轮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地转动着,并不了解自己所推动的整个庞大机器在做些什么。可是这些从未参与恶性事件的信徒们也遭到了警察的非难和周围人的歧视,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遭遇了莫大的阻碍。媒体的报道也并不客观,而只是报道政府想让人民知道的一面——不细说也知道是哪一面吧?这一方面让这些底层信徒更加抵触媒体和社会,另一方面也让社会大众更加误解这些信徒。

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创始人麻原彰晃

当然,书的主题并不是为邪教信徒开脱。无论信徒个人多么无辜,作为整体的邪教组织,都无论如何是不能被社会原谅的。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想到咱们国家的一些著名邪教及其信徒,想来跟奥姆真理教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大部分信仰邪教的人(据我自己观察,大概没有科学依据),好像都是在现世中生活不怎么幸福的人,他们或是自己或家人久病不愈;或是贫困潦倒维生艰难;或是性格孤僻,无法融入周围的圈子;或是自觉怀才不遇,极力寻求能够施展才华的场所;等等等等。邪教组织绝不像电视上报道的那样肤浅,在每个邪教组织中,都不乏高知分子、大学教授的身影;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现世中拥有的并不少,却宁愿放弃社会责任,抛家舍业,奔赴那里寻求精神自由,可见那些组织有着多么强大的力量。

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幸福、心灵的不满足?从已经得知的事实与结果来看,一下子扑到“那边”怕是行不通的。如同任何其他事情一样,寻求心灵的宁静也没有捷径可走,不要期待加入某一组织便一劳永逸,从此出世,纤尘不染。河合先生经常对前来做心理治疗的人说:“如果想快些治好,那么请到别处去。来我这里是快不了的。”大概就是如此。不要寻求迅速的解脱,那样的东西在哪里都不存在。奥姆真理教的信徒们入教时,以为自己是去了“约定的场所”,可是一觉醒来,发现那场所已被劫掠,“山峦再也不是山,太阳再也不是太阳,渐渐地想不起它们曾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