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丨这本经典著作,教育工作者该随身携带

 胡叨叨女士 2022-06-23 发布于山东

书名:教育七律

作者:[美]约翰·弥尔顿·格里高利

豆瓣评分:8.9

我的评价:★★★★


文:Artemis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教育七律》的看法,可以说,这是一本读起来叫人连连称是、觉得每一个观点都值得深究的书,也是一本没有点教育背景很难批判阅读的书。
它是一本讲“学科哲学”的书:没有“科学”的方法论,也没有实验、采访和分析等,是从哲学上批判地反思一个学科的历史,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概念、结构和方向。
现在的教育学研究也已经很多元、很发达了。研究话题从幼儿语言习得到高等教育架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到医学,跨度很大。这些精巧的概念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发表于19世纪末的《教育七律》中并没有。但是它对什么是教育、如何教育等存在性问题的反思和重新阐述,可以为未来几十年的教育研究“开路”。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教育七律》定义了教师、学生、共同的语言或交流媒介、某个课题或事实、教学、学习和复习及应用这七个教育要素,并逐一阐述了概念的含义、相应的原则以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书中引人思考的观点很多,在这里每个要素摘录一条。
教师:教师对于所教授的课题一定要有深入、全面、条理清晰的理解。这个道理放在实践中,大概就是学过本科才能教中学,读过博士才能教本科吧?
学生:从“主动注意”到“次被动注意”。主动注意的学生,是因为外界告诉自己,学习的内容很重要,所以会刻意让自己好好听课;次被动注意的学生,则是被教学内容或老师的教学方法本身吸引,在内心兴趣的催动下,几乎是下意识地关注所学的知识。作者的观点是,好的老师就要让学生达到“次被动注意”的境界。学生本身多是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自己也许不能很好地控制注意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授课方式和内容编排上好好下功夫。
语言/媒介:一定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课,艰深晦涩或者含义不明的词汇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要么产生错误的理解,要么就不加消化地把老师讲的内容囫囵吞下。古装电视剧里那些只会阴阳怪气念古书,教孩子跟着摇头晃脑地读,却不能深入浅出解释的先生,大概就是反例。难怪《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小时候气跑了那么多饱读诗书的先生,却对季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季先生用行动表明,有真本事什么都不怕,这种“语言”,小景琦完全能理解。

电视剧《大宅门》剧照

课题或事实:修辞手法是借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某人“像猴子一样灵活”,如果孩子没有见过猴子,就不能理解这人到底有怎样的特征;但如果孩子见过猴子,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好的老师应该能准确把握自己所教孩子的认知范围,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引入新知识。电视剧《山海情》里有一段“土著”白老师和大城市来的支教高材生郭闵航关于教学内容的争执。郭老师觉得一道有加有减的应用题超出了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范围,白老师则认为孩子的认知范围因人而异,不以年龄为限。以《教育七律》作者的标准,两个人都是好老师,因为他们都考虑到了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只不过一种考虑基于科学的、泛化的理论,一种则基于经验的、具体的观察。
教学:思考和情绪是不分家的,没有完全不带情绪的思考,也没有不掺一丝思考的情绪。这样一来,知识这种学习、思考的对象就几乎总有道德(善恶)的一面。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虽然以刻板、僵化的教条形式把道德强加给学生也是不可取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学习知识的同时却没有学会赋予知识一种积极美好的道德意义,可能也是许多成年人感到困惑、找不到人生意义的原因之一吧?
学习:学生不仅要能以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还要学会问以下几个问题——我相信所学的知识吗?为什么?这些知识我将如何应用?想明白了这些问题,学习才是有效而令人快乐的。我自己很喜欢学一些动手的东西,比如编织、缝纫等,这样想来,可能也是因为这种技巧性的知识基本不用质疑,而且很快就能学以致用,见到成效,所以令人满足感格外高吧。
复习或应用:每一次复习,都要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也就是“温故而知新”。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不能以“记住”,而是要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为目的。离开了校园环境的成年人,一定意义上也可以借助和他人讨论、阅读他人的观点等达到“复习”的目的,一些时事评论、历史评说节目,就有这个作用。不过看这些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学习之律的关键步骤,问问自己,信不信,为什么?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总体来说,格里高利这本小册子精彩的观点很多,他关于儿童智力水平、理解能力的一些见解,在那个时代也应该是超前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读到自己的书,我觉得格里高利还用了一个小心思:这本书采取类似圣经的格式,每章每段标号,段落精炼,全文篇幅也不长,可能是希望教育工作者能随身带着这本便携的小书,说不定还能和同行一同学习一下,就像牧师主持礼拜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约第某篇第某段当然,采用这种写作格式,也可能是因为作者当惯了教会学校老师,习惯成自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