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丨她能畅谈这个话题,一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胡叨叨女士 2022-06-23 发布于山东

书名:遗愿清单

作者:纪慈恩

豆瓣评分:8.2

我的评价:★★★

作者:Artemis

最初看到《遗愿清单》的作者名字“纪慈恩”时,我以为是个外国人,后来发现其实是一个中国姑娘,我对她就更加敬重了,因为我一直觉得,相比受基督教或者西欧文化影响的地区,疾病和死亡话题在中国的忌讳更多,是很难公开讨论的问题,年轻人尤其鲜少谈论。纪慈恩能向社会、向读者畅谈这个话题,一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耐心。

纪慈恩开始更多接触死亡、接触临终关怀,契机偏巧正是人们对死亡的忌讳,是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竭尽全力避免死亡的心态。十九岁时,纪慈恩为一位在荷兰患上肝癌、已经没有亲人在世的姐妹签署了安乐死同意书。结果在姐妹的葬礼上,很多人指责她,说是她杀死了朋友。纪慈恩因此陷入了苦恼和自我怀疑,心理医生为了帮她走出来,决定“以毒攻毒”,让她去做临终关怀类的志愿者,强迫她直面死亡。

无论怎么看,纪慈恩都是一个“非主流”的姑娘。她照顾临终老人、重病患者,交往了一位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灵魂伴侣,还领养了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姑娘。别人对死亡避之不及,她却每天守在死亡身边,不是猎奇,而是为了帮助即将走上另一段路的人平静地走下去,也为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这些经历让她对死亡有一种令人敬佩的洞察。

更令人敬佩的是,她说自己“没有做过任何一件所谓伟大的事”,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自己,首先是因为这件事给我喜悦,只不过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一些益处,而这种益处被外界所放大”。关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终极问题,她说她也没有答案,因为“我已活在意义中,不再需要去寻找”。

关于如何面对死亡,如何对待无法治愈的疾病,《遗愿清单》的观点和美国作者葛文德所著的《最好的告别》很类似。但纪慈恩毕竟是中国人,她表达观点所用的事例和叙事方式,更符合中文读者的认知习惯,书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让人觉得格外亲近、格外心疼。整体上我觉得这本书的可读性是高于《最好的告别》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