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我最想患的“病症”--通感症

 新用户6189oNbX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患有通感症的女艺术家Melissa McCracken

听到John Lennon的《Imagine》时创作出的作品

原来,有一种“病”是不痛的。不仅不痛,还很诗意。他们能“听到图像,看到声音,尝到文字”。这大概是我最想患的“病”了。

英国女孩Melissa她就可以听到图画,看到声音。而刚好她又是个会画画的姑娘,于是诞生出了很多与音乐相关的作品。比如上图就是她听到John Lenon的Imagine画出来的。

她每天所听到的声音,任何声音,不管是某人的名字或是收音机的一首歌,都会变成抑扬顿挫的,生机勃勃的,美丽的颜色。

她说:“它(Melissa看见的音乐)流动着混合的色彩,文理和运动,就好像它本就是一首歌里有意为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普通人眼里,这似乎是一种神奇的超能力,有点儿神奇,有点儿怪异,甚至有点儿夸夸其谈。但事实上,通感症早已是一个公认的神经心理现象,影响着大约4%的人。但是它与疾病或心理障碍无关,因为它没有症状,不造成困扰,也无需任何的治疗,与其说是一种疾病,不如称为一种天赋,如同被神吻过的通往艺术的天赋。

图为听到《Lucky》by Radiohead 后所作

图为听到《Little Wing》by Jimi Hendrix后所作

图未听到《Gravity》by John Mayer 后所作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通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锋芒。

--钱钟书

通感(Synesthesia),又称联觉、共感觉或联感,词语构成源自古希腊语的“共同”和“感觉”。通感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

提到“通感”,中国人熟悉的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比如“苦涩的风”,用一种味觉来形容风带来的感觉。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张侃告诉记者:“修辞上的通感和通感症并不相同。通感症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并且其联觉感受很少发生改变。”比如一个人“感到”数字1是红色,他每次看到1字时,都会“看见”红色。大部分联觉人最初并不会觉得自己的联觉有何不同,直到某天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中的很多人好像终生都在保守这个秘密。

1880年,高尔顿(Francis Galton,达尔文的表弟)于《自然》发表了有关联觉现象的文章,当时多数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是捏造的、或者是使用药物后的人为现象,比如迷幻药LSD及三甲氧苯乙胺均可造成类似的作用,或者干脆将其看作一桩奇闻轶事。大部分文献将高尔顿看作最早发现联觉现象的人,但也有学者指出,事实上Georg T.L. Sachs早在1812 年就对联觉现象进行了第一次描述。在20世纪初,联觉再次成为心理学中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但当时的研究者未能成功地定义一个客观体系来描述此现象的特征,因此之后对这个问题的兴趣逐渐消退。但伴随着认知革命的兴起和人类神经科学新的实验技术的迅速崛起,对联觉的兴趣作为科学研究的显性问题得到复兴。近年来,基础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竭力与神经科学研究前沿接轨,将行为实验与神经成像技术结合,致力于联觉的全脑研究。利用神经成像技术研究的常见联觉类型是颜色联觉,包括字母——颜色联觉以及数字——颜色联觉等。

张侃介绍说:“科学家首先尝试搞清楚联觉人的联觉究竟是一种真实的感官体验,还是仅仅因为受到童年时期的记忆产生的联想。”

要确定某种效果真的是来自知觉,心理学家经常用一种简单的测验,称为凸显或者区隔实验。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在一片黑色的数字5中找出黑色数字2十分困难,但对于数字——颜色联觉者来说,就要简单很多。研究者将黑色数字2排成一个三角形,隐藏在一片数字5中。对于一个将数字5看成绿色,数字2看成红色的联觉者来说,一个红色三角形的“凸显”可以非常容易地被观测出来。

志愿受试者进行了凸显实验,答案一清二楚:与正常人相比,联觉人有高达90%的正确率,可迅速辨识出由成群的数字所形成的样式;而该正确率与普通人在字母颜色确实各异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正好是一样的。

这样的结果证明,联觉人因为数字所引发的颜色感是真正的感觉,而并非捏造或者因为童年时的记忆产生联想。

那么,联觉人为何会将数字与颜色之间产生联系呢?

最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大脑神经搭错线,也就是说,联觉人在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通路间存在着异常的神经连接。比如当看到“星期三” 这个词时,视觉系统内专门负责对形状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作出反应,然后通过异常的神经连接,使本应只对咖啡色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同时兴奋起来,结果便是咖啡色的“ 星期三” 跃然纸上。基于同样的道理,Melissa的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之间的异常连接带来了她笔下极具节奏感的图画。

按照上面的解释,似乎是额外生出来的神经连接导致了联觉的出现,“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应该消失的神经连接没有消失”,张侃告诉记者,从解剖的角度看,人的大脑实际上是通过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其本身就有个互相链接的特征。 “因为人类大脑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并不是生成新的神经链接,而是将已有的进行修剪,从而让各感觉系统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分门别类地进行信息处理,最大化地提高效率。”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曾经是联觉人。母亲的乳汁除了是香甜的之外,可能还带有美好的颜色,奶奶唱的摇篮曲中可能也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而联觉人则是因为某种原因,将一些多余的连接保留了下来,使他们即使成人以后也能够保有童年时的独特感受。

联觉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种类,有科学记录的大约有50种。联觉人大多具有家族遗传性,在女性及有创造力的人身上更为常见。文章开头提到的4%的比例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也有学者指出大约每200人当中有1位。在各式各样的联觉中,最常见的一类便是看见数字或聆听音乐时会引发颜色感。比较罕见的类型则是可以把每个字母都与男性或女性产生关联——这是大脑具有把世界一分为二倾向的重要例证之一。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研究。

对通感症的研究还在继续,心理学家与神经学家也还在不断探索人类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神秘世界。我们目前可以探索到太阳系的边界,但是对于人类本身的了解却进展十分缓慢。

有时候,我想也许我们就像走在迷路中的人,不断的探索到边界,却又不断的迷惑着,有的时候还会遗忘,会不断的重走许多遍无效的来时路。

但是在我们真正接触到迷宫的核心之前,没有人知道人类会面对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人类还有多少可供开放的潜力。

我想,在没有找到宝藏之前,大胆探索,小心印证吧。

生活也许真的是场冒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