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看的角度不同,问题也就不同,解决方法也就不同

 新用户6189oNbX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一个人出了问题,第一反应其实是思考“我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哪里有问题”
而因此形成的假设,角度不同,看到的真相就会有很多不同。

而原生家庭,就像是聚光灯一样,始终处在“我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的中心点。

而如何看待原生家庭,目前我所知的,有三个方向:精神分析的“决定论”、个体心理学的“目的论”和家庭治疗的“结构论”

为了便于理解。
以下虚构一个有心理问题的牛三出来。
牛三的问题是,只要一遇到陌生人就会惊恐发作,因为这个问题大学休学了没办法读下去。
牛三渴望出去正常交友但一出家门遇到陌生人就会惊恐发作。手脚发抖。

1.决定论: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于是牛三开始思考
“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于是想到自己爸爸,每次自己回来哭诉自己被欺负了,总是被打一顿。
而自己妈妈,却总是溺爱自己不让自己做事情。也不让自己找同学玩。
牛三觉得自己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价值,就是因为父亲的打压否定,而母亲又过度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培养出和人交往的能力。
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证明自己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父母的问题。越来越愤恨父母为啥没有给自己一个好的环境成长。

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

但牛三又想了一下。发现决定论虽然有道理。但不能解释。。弟弟也是被这样教育长大的为何弟弟还是可以正常的交朋友

2.目的论:我没办法出门是我自己的选择

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同,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个体心理学认为,事情的因果顺序,恰恰是相反的。牛三不是因为害怕惊恐发作而不能出门,而是因为不想出门,所以才制造出恐惧的情绪,惊恐发作的症状。他不是因为父母的不当行为怨恨父母,而是因为他想怨恨父母,所以才牢牢地记住父母的不当行为。

阿德勒甚至完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他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牛三被这个理论震撼到了,感情都是我自己作出来的。
只要有勇气直接出门,去和人交往失败了再交往。慢慢总结出经验。。就是我为自己负责而需要做的事情?
所以完全不需要考虑过去,而是需要考虑现在,要不要负起责任,走出家门。。去学习交友面对人生的困难。

3.结构论:我出不了门是为了维护父母的关系。
牛三发现,自己最开始惊恐发作的时候,是因为父母吵架,吵的特别凶。而后他们被自己吓到,就不得不把自己送去医院停止了争吵。
而似乎自己现在这样休学在家导致父母再也没办法吵架了整天想着如何治疗自己。
还很和谐。

与精神分析的“决定论”和个体心理学的“目的论”不同,家庭治疗认为,一个被认定为“病人”的孩子,只是一个“索引病人”(index patient)。他的症状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本身才是“病人”。

结构式家庭治疗把个体症状,看作家庭结构失调的结果。所谓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间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固一致的模式。

牛三发现自己和妈妈关系比较亲密,妈妈和爸爸关系比较不好和疏远。
而良好的关系应该是父母亲近自己远离。结构论”认为,一个家庭总是倾向于维持既有模式,只有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个人问题才能解决或减轻。因此,拉近夫妻距离,拉远母子距离,拉近父子距离,同时让孩子回到孩子的位置上,是牛三家庭的解决之道。

“我在过去十多年间,几乎在亚洲见到的每个孩子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卡在这铁三角的位置有关”,李维榕在《隐蔽青年的家庭》这篇文章中写道:“有鉴于此,我总是邀请父母面对自己的婚姻。因为解决孩子的问题,往往也是解决夫妻的问题。”

因此,父母要想让伴侣放开孩子的手,就要主动拉起伴侣的手;要想不让孩子守护父母的婚姻,父母就要主动守护自己的婚姻。

牛三做了一些尝试,让父母意识到他们才是一体,需要改变一下相处的方式。

加上开始鼓励自己做出选择承担责任。
慢慢的开始从离开家一米,到两米。
认识一人聊十分钟二十分钟
慢慢让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和与人相处。

三个理论,都能解释部分家庭的症状。也都有侧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
所以有时多挑出一个角度去看问题。
可以更好的应对原生家庭这个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