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水与汴水

 渐华 2022-06-23 发布于山东

笔者在前文里谈到了蔡水(蔡河)和汴水(汴河),今天接着展开。

推荐阅读:鸿沟,战国第一大基建工程,今何在?

蔡水在鸿沟开凿之前即有,并且历史久远,更有一国家因蔡水而得名。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同母五弟姬度封于蔡(今驻马店市上蔡县),建蔡国,史称上蔡。后来,姬度参与三监之乱,蔡国被废。周公旦平定叛乱后,又封姬度之子姬胡于蔡,蔡国复立。

推荐阅读:武王克商和周公东征,如何激起华夏文明的世界性扩张?

春秋时期,蔡国常受楚国的侵扰。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并命五弟弃疾灭掉蔡国,封弃疾为蔡公。公元前529年,弃疾趁楚灵王东征徐国,在蔡国遗族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自立为君,是为楚平王。为了平衡诸侯关系,楚平王立蔡景侯的少子、蔡灵侯的幼弟姬庐为蔡国国君,蔡国第二次复立。姬庐就是蔡平侯,蔡平侯迁都于新蔡(今驻马店市新蔡县)。

楚平王在历史上很有名,他宠信奸臣费无极,抢夺了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女孟嬴,诛杀伍奢、伍尚,致使太子建、伍子胥出逃,后来伍子胥与孙武带兵攻入郢都,将楚平王掘墓鞭尸,报父兄之仇。

当时江淮一带有很多诸侯小国,如州来、六、桐、舒、巢、徐,分别位于今淮南市凤台县、六安市、安庆市桐城县、六安市舒城县、巢湖市、宿迁市泗洪县,处于楚国和吴国两个大国之间。在夹缝中生存。州来就被楚国吞并了,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州来地处淮水之北,为楚国边陲,与吴国隔水相望,因此成为吴楚争夺的前哨,在吴、楚之间数易其主。公元前529年,楚国发生动乱时,吴国趁机出兵占领了州来;6年后,楚国又将州来夺回;4年后,吴国又将州来夺走,封给公子季札。公元前493年,楚昭王讨伐蔡国,蔡昭侯求助于有姻亲关系的吴国,吴王夫差就将蔡国迁到州来。蔡昭侯遂称州来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国最终被楚国所灭。200多年后,上蔡人李斯西行入秦,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混一天下。

蔡国,三迁其地,上蔡、新蔡、下蔡,都在蔡水一带。

北魏时,大概是鲜卑人“蔡”念作“沙”的缘故,亦或是含沙量大,俗称沙水,《水经注》 将蔡水记作“沙水”。后来,北齐魏收的《魏书·地形志》记作“蔡水”。此后,古籍中皆作蔡水。

魏晋以后,蔡水仍走蒗荡渠故道,向南流经开封市通许县东,周口市太康县西,在周口市淮阳区南分为两支:主流往东南入颍水;支流往东至周口市鹿邑县南,又往东约略走今芡河,至蚌埠市怀远县南入淮水。

隋唐以后,支流淤塞断流。唐德宗建中年间,藩镇反叛朝廷,阻绝汴水航道,东南的漕运皆由蔡水北上。

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因蔡水水源短缺,自汴梁(今开封市)城东导汴水入蔡水,以通漕运。汴水分流蔡水后,水源也不足,影响汴水的漕运。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重新疏浚蔡水,另开渠引汴梁(今开封市)西南的新郑县一带的洧、溱(wěi、zhēn,两水合流后为今双洎河)水、潩水(yì,今潩水河)等为源,入闵水,经今开封市尉氏县西,往东北流入汴梁合蔡水。蔡水以闵水为源后,漕运大通,汴梁以南、以西、淮西一带与汴梁之间的水运皆取道于此。后来,又疏导洧水、潩水的下游经今许昌市鄢陵县、周口市扶沟县入蔡水,以补充水源。新郑县至汴梁(今开封市)这一河段,即闵水。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闵水改名为惠民河。后因闵水和蔡水实为同一条河的不同河段,遂统称闵水、蔡水为惠民河。

宋徽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陷汴梁,俘虏徽、钦二帝北上,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市),建立南宋。金朝时期,蔡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作用。

元朝初年,黄河多次往南决口,夺涡水、颍水入淮,蔡河因决流的洪水被长期淤塞,成为悬河。元泰定年间,《元史·李黻传》)记载蔡河已经“河底填淤,高出地面”。到明朝以后,蔡河的开封至淮阳段被完全堙没,不通舟楫。今天,蔡河只在周口市淮阳区以南入颍水一段尚存。

汴水成就了北宋的东京汴梁, 汴梁因汴水和魏都大梁而得名。

汴水在浚仪县(今开封市)往东南方向的下游河流为汳水,汳水流至梁郡蒙县(今商丘市梁园区),下游河流为获水。获水纳支流甾获渠(丹水),至彭城(今徐州市)汇入泗水;泗水继续东南流,在下邳(今徐州邳州市)纳沂水,在宿迁纳入沭水,汇入淮水。

西汉平帝时(公元1-5年),黄河和汴水同时决口,据《尚书正义》记载,荥泽淤积成了平地。

荥泽的消失导致了两大巨变:一是黄河水携裹到下游的泥沙增多;另一个是黄河的支流济水逐步消失。到东汉时,黄河由于下游的水质浊黄,史书上开始称之为“黄河”,而东汉以前只称“河”。济水自荥泽於平后就失去了黄河水的“沉淀池”,上游带来的泥沙渐渐淤塞、抬升河道。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右将军到彦之率领大军北伐,相继收复洛阳、滑台(今安阳市滑县)、虎牢(今荥阳市汜水镇)等故土。到当年的十月,黄河结冰,北魏骑兵踏冰过河,大举反攻,宋军抵挡不住,舟师只得入济水撤退。《资治通鉴》记载宋军“日行才十里”,到彦之只得下令烧毁舰船,让大军步行至彭城(今徐州市),可见当时济水已浅淤难行。《太平寰宇记》里说,“自复通汴渠以来,旧济遂绝”。汴渠就是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开通的通济渠,说明到那时济水就已经完全淤塞了。后来,黄河又多次决堤和改道,济水就彻底消失。

东汉光武帝以后,汴水向东南泛滥东汉明帝永平(公元58-76年)年间,朝廷派王景两次疏浚汴水。

晋以后,汳水、获水之名皆不用,汴水、汳水、获水统称汴水。汴水、沂水、沭水都是泗水的支流,泗水是淮河的支流。因此,从晋朝以后,汴水的河道为:从今郑州荥阳市汜水镇东北的板渚引黄河水东流,经圃田泽、中牟县,至开封市后向东南流,至徐州市汇入泗水,泗水在邳州市纳支流沂水、在宿迁纳支流沭水,最后汇入淮水。汴水成为沟通黄河与淮水的主要河道,因此在整个南北朝时期,汴水是极其重要的水运通道。

北魏时,圃田泽“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但由于泥沙淤积,被大大小小的沙丘分隔成二十四个浅狭的湖泊,之间各有“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到北宋时,圃田泽依然发挥着调节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以后,随着汴河的淤废,圃田泽不断受到黄河泛滥的灌淤。到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圃田泽已经变成了沼泽低洼地。清代以后,圃田泽所在地逐渐被开垦为农田。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宇文恺主持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榖)水、洛水入黄河,又从板渚(今郑州荥阳市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走汴水故道,至今开封市东后改道睢水:经今开封市杞县,商丘市的睢县、宁陵县、睢阳区、夏邑县、永城市,宿州市、宿州市的灵璧县、泗县,然后走睢水的支流蕲水的故道,一直往东南流,经宿迁市的泗洪县,至淮安市盱眙县的对岸入淮河。

文章图片1

《资治通鉴》记载通济“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唐、北宋时,通济渠的西段(洛阳西苑至黄河)称为漕渠或洛水,东段(板渚至淮河)称为汴河或汴渠。唐代,通济渠每年从东南漕运400万石粮食至长安、洛阳;北宋时,每年运粮600万石粮食至东京汴梁。因此唐、北宋两代,通济渠是名副其实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俘徽、钦二帝北上,北宋灭亡。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市),建立了南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一月,宋高宗赵构为了遏制金兵继续南侵,令东京留守使杜充在李固渡(今安阳市滑县西南)决开黄河大堤,于是黄河水沿汴河东南而来,夺淮入海。

黄河的泛滥没能阻止住金人的南进,却使黄河水带来的泥沙逐年沉积,导致汴河的河床抬高。汴河一带被金兵控制,金国无需汴河漕运粮草,因此不加疏浚,以至一些河床高出地面,在枯水时节干涸成为路面。

南宋后期,南宋的丞相乘船出使金国议和,到了汴河故道只得弃舟骑马,他写道:“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湮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又说“宿州一带汴河底多种麦”。可见到那时,汴河已成为干枯的地上河,河床上种有麦子,还有房屋 。至此,汴河堙废,水运断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