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自古帝王都”。 ![]() 李寿墓 《列戟图》 无数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粉墨登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 《列戟图》出土于唐初淮安郡王李寿墓第四天井东壁,目前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高173cm,宽253cm。器宇轩昂的侍卫、排列整齐列戟展示出皇亲贵族威仪。 戟虽然在商代出现,西周开始普遍存在,但戟还没有运用于战场中,到了春秋时期戟成为战场中常用的兵器。商周兵器的锻造材料是青铜,戟也是用青铜制造,后来戟用更加坚固的铁制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戟锻造材料有变化,戟的外形也变化,戟的造型不只有常见的方天画戟,还有双戈戟、三戈戟等形状。 戟的造型变化,随之它的功能也在变化,不仅仅是步兵在使用,骑兵也可以使用戟,叫马戟,马戟的长度大概在两米左右,所以说使用马戟的骑兵不仅要考验骑术更考验体力,戟在西汉时期广泛运用于各种兵种,到了东汉,戟又进一步发展戟,戟的用法变化多端,戟也迎来它的辉煌时刻。 据《后汉书·舆服志上》记载:“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榮戟为前列”,官员出行根据品级配备随从,执榮戟的人数多少反映官员品级的高低,戟成为汉代流行的一种仪仗用具。 在隋唐时期,戟不仅仅是一种礼仪用具,戟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不是每一个官员都可以列戟彰显自己的威严,戟的用法有着明确的规定。 ![]()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戟,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 唐朝时列戟分为六等,除了庙、社、宫、殿之门可以列戟外,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在大门前列戟,唐朝这种特殊的制度为考古带来便利。比如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虽然被盗一空,从墓中的物品已然看不出墓中人的身份,但考古人员从墓中的壁画观察到墓道壁画中有十八杆列戟(东宫之门一十八),再综合考虑到墓葬规模 、葬具的配置等因素,可以推断墓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做过太子的杨勇。 ![]() 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列戟图》 古人生前在门前列戟,死后也要在墓中列戟,大多是以壁画的形式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四幅《列戟图》,李寿墓和章怀太子墓的《 列戟图 》收藏在唐墓珍品壁画馆内,另有一幅出自万泉县主薛氏墓,余下一幅不确定墓主人的《列戟图》,保存在文物库房中,他们所列的戟也符合他们的身份,考古发现列戟在唐代风靡一时。 来源: 西安网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