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莲:别名:独脚莲、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 【来源】为小檗科八角莲属植物八角莲 Dysosmα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𝐠 ex T. S. Yin𝐠 的根茎。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茎直立,高 20~30 cm。不分枝,无毛,淡绿色。根茎粗壮,横生,具明显的碗状节。茎生叶 1 片,有时 2 片,盾状着生;叶柄长 10~15 cm;叶片圆形,直径约 30 cm,掌状深裂几达叶中部,边缘 4~9 浅裂或深裂,裂片楔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 2.5~9 cm,宽 5~7 cm,先端锐尖,边缘具针刺状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密被或疏生柔毛。夏季开花,花被片先端无皱褶,花 5~8 朵排成伞形花序,着生于近叶柄基处的上方近叶片处;花梗细,长约 5 cm,花下垂,花冠深红色;萼片 6,外面被疏毛;花瓣 6,勺状倒卵形,长约 2.5 cm;雄蕊 6,药隔突出,花药比花丝长 1 倍;子房上位,1室,柱头大,盾状。浆果椭圆形或卵形;种子多数;花期 4~6 月,果期 8~10 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 1 200~2 200 m 的山地林阴湿处。分布于四川、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其中四川省为八角莲的主要产区。 【药材性状】根茎结节状,常弯曲,上下两侧呈扁平状,长 5~10 cm,直径 1~2 c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结节类圆形,上侧有略凹陷的茎痕,直径约 1 cm,茎痕周围具数个隆起的环纹,茎基的一侧常附有 1~2 个锥状突起的小茎痕,下侧有残存的根痕;根直径 1~2 mm;质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质略疏松,有裂隙。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八角莲根茎含有多种活性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分为两种结构类型: ① 4 - 苯基四氢萘丁内酯类。 ② 4 - 苯基萘丁内酯类。重要的化学成分鬼臼毒素属于前者,此外还有: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去甲基鬼臼毒素、山荷叶素、鬼臼毒酮、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山荷叶素葡萄糖苷、鬼臼毒素葡萄糖苷等。黄酮醇类化合物:山柰酚和槲皮素。挥发油成分:含量在 2 % 以上的被鉴定组分包括: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 4-甲基-3-环己烯-1-基 ) 丙-2-醇、(E)-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4-( 2,6,6-三甲基-2-环己烯-1-基 )-3-丁烯-2-酮、(R)-5,6,7,7α-四氢-4,4,7α-三甲基-2( 4H )-苯并呋喃酮、丙基柏木醚、2,6-甲氧基苯甲醛-氨基甲酰腙、三十二烷、(Z)-2-( 9-十八烯碳基氧代 ) 乙醇等成分。其他化学成分:β-谷甾醇、黄芪苷、异槲皮苷、八角莲蒽醌、八角莲酮醇、苦鬼臼素葡萄糖苷、鬼臼毒素葡萄糖苷、胡萝卜苷、香草酸、正十六烷酸、葡萄糖、蔗糖、脂肪酸、鞣质、软脂酸、20 种常见氨基酸和 α-氨基丁酸、多糖等。 【药理作用】 ①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八角莲根中提取的结晶性物质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可使心律不齐,最终停于收缩状态,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蛙后肢血管、家兔小肠及肾血管则有轻度的收缩作用。 ② 对平滑肌的作用:八角莲结晶性物质对兔和豚鼠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③ 抗菌、抗蛇毒作用:八角莲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外用或内服对多种毒蛇咬伤具有解毒作用。 ④ 抗肿瘤作用:八角莲所含鬼臼毒素,能阻碍细胞分裂前期 (G₂期) 及从 G₂ 期进入分裂过程,对动物多种肿瘤如瓦克癌 256、腹水型吉田肉瘤、小白鼠肉瘤 S₁₈₀ 等均有抑制作用。 ⑤ 抗病毒作用:八角莲样品中的山柰酚、苦鬼臼毒素与八角莲注射剂对柯萨奇 B 组病毒( CBV )、单纯疱疹病毒 I 型 ( HSV-1 ) 均有抑制作用。小鼠乙型脑炎动物实验研究提示,该药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和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采用八角莲注射液治疗乙型脑炎具有较好退热作用,病死率明显降低。 ⑥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用鬼臼脂素注射液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中枢神经抑制状态的表现。 ⑦ 毒性:将全草中提取的鬼臼脂素给猫灌服,能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强反应,引起呕吐、腹泻,甚至血便,导致严重衰竭性虚脱死亡。小鼠腹腔注射鬼臼脂素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 30~35 m𝐠/k𝐠。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适用于毒蛇咬伤,跌打损伤;外用治虫蛇咬伤,疮疖痈肿,淋巴结炎,腮腺炎,乳腺癌。 【用法用量】3~9 𝐠。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磨酒、醋调敷患处。 【用药警戒与禁忌】八角莲植物全株均有毒,主要毒性成分为鬼臼毒素和盾叶鬼臼素等,不同产地的八角莲的毒性成分和含量不尽一致,服用过量可发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的各种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幻觉、心跳加速和白细胞异常等。全草含有树脂类成分。能引起猫呕吐、腹泻、死亡。鬼臼毒素类成分用于抗癌治疗时亦具有较大毒性,外用则较安全。 【常用处方】 (1) 毒蛇咬伤: 八角莲 9~15 𝐠,捣烂,冲酒服,渣敷伤处周围。《广西中草药》。 (2) 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 八角莲根研末,醋调涂患处。《广西中草药》。 (3) 痰咳: 八角莲 12 𝐠,猪肺 100~120 𝐠,糖适量。煲服。《广西中药志》。 (4) 无名肿毒、疔疮: 取鲜八角莲 10 𝐠,加水、酒煎服;另取适量鲜八角莲捣烂,敷患处。《八角莲的药用》。 (5) 跌打损伤: 取八角莲 10 𝐠,研成细粉末,用甜酒 1 杯送服。《八角莲的药用》。 【附注】(1)《中国植物志》记载,八角莲属包括 9 个种和 1 个变种。其中有药用植物 8 种,其根和根茎均可作为八角莲药材使用。其余几种同属药用植物的物种为云南八角莲 [Dysosmα αurαntiocαulα (Hand.-Mazz.) Hu,又称七角莲]、小八角莲 [ Dysosmα difformis (Hemsl. et Wils.) T. H. Wan𝐠 ]、贵州八角莲 [ Dysosmα mαjorensis (Ga𝐠nep) Yin𝐠 ]、六角莲 [ Dysosmα pleiαnthα (Hance) Woods. ]、川八角莲 [ Dysosmα veitchii (Hemsl. et Wils.) Fu ]、西藏八角莲 ( Dysosmα tsαyuensis Yin𝐠 ) 和广西八角莲。 (2) 伪品:山荷叶 Diphylleiα 𝐠rαyi. F. Schmidt 在《中草药学》中也叫八角莲、八角金盘,锡金秋海棠 Be𝐠oniα sikkimensis A. DC. 在广西平南也叫八角莲,枸骨 llex cornutα Lindl. et Paxt. 在湖南也叫八角莲,但均不是本品。 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八角莲(附:八角莲叶) 八角莲:异名:鬼臼、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脚莲、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山荷叶、旱荷、八角盘、金星八角、独叶一枝花、八角连、金魁莲、八角乌。 【基原】为小檗科八角莲属植物八角莲、六角莲和川八角莲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1. 八角莲 Dysosmα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𝐠 ex Yin𝐠 又名:江边一碗水、一把伞。 多年生草本,高 20~30 cm。茎直立,不分枝,无毛,淡绿色。根茎粗壮,横生,具明显的碗状节。叶 1 片,有时 2 片,盾状着生;叶柄长 10~15 cm;叶片圆形,直径约 30 cm,边缘 4~9 浅裂或深裂,裂片楔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锐尖,边缘具针刺状锯齿,下面密被或疏生柔毛。花 5~8 朵排成伞形花序,生于近叶柄基处的上方近叶片处;花梗细,长约 5 cm,花下垂,花冠深红色;萼片 6,外面被疏毛;花瓣 6,勺状倒卵形;雄蕊 6,药隔突出;子房上位,1 室,柱头大,盾状。浆果椭圆形或卵形。种子多数。花期 4~6 月,果期 8~10 月。 生于海拔 300~2 200 m 的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 六角莲 D. pleiαn-thα (Hance) Woods. [ D. hispridα (Hao) Chun ] 又名:八角金盘、一碗水、八角七。 本种与八角莲的区别为:叶通常 2 片,对生,叶片长圆形或近圆形,6~9 浅裂,裂片宽三角状卵形。花生于两茎生叶柄的交叉处。 生于海拔 600~1 600 m 的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台湾等地。 3. 川八角莲 D. veitchii (Hemsl. et Wils.) Fu ex Yin𝐠 又名:山荷叶、五朵云、八角金盘、金盘、银盘独脚莲。 本种与八角莲的区别为:茎多汁,基部密被棕色大鳞片。叶互生,纸质,2 片;叶片圆形,直径约 20 cm,6~8 掌状深裂几达中部,裂片楔状矩圆形,先端常 3 裂,小裂片三角形,叶中部红棕色,下面叶脉有疏柔毛,后变无毛。花 2~6 朵,丛生于茎顶叶柄分叉处的腋间。花期 4~6 月,果期 8~10 月。 生于海拔 1 200~2 200 m 的山地阴湿林下。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采收加工】9~11 月采收,鲜用或干燥,切忌受潮。 【药材】八角莲 Rhizomα et Rαdix Dysosmαe 八角莲主产于湖北、四川:六角莲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北:川八角莲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 【性状】八角莲:根茎横生,数个至十数个连成结节状,每一结节圆盘形,直径 0.6~4 cm,厚 0.5~1.5 cm。表面黄棕色,上方具大型圆凹状茎痕,周围环节明显,同心圆状排列,色较浅,下方有环节及不规则皱纹或裂纹:可见圆点状须状根痕或须根,直径约 1 mm,浅棕黄色。质极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略平组,颗粒状,角质样,浅黄红色,横切面平坦,可见维管束小点环列。气微,味苦。 六角莲:根茎结节数较少,结节圆球形,直径 0.5~1 cm。表面黄棕色,上方具凹陷茎痕或突起芽痕,周围环节同心圆状排列,有时可见残留鳞叶、芽痕,下方有须根或须根痕。质硬,折断面纤维状,有裂隙,横切面皮部狭窄,黄白色,木部黄色,髓部大,约为直径的1/2,黄白色。气微,味苦。 川八角莲:根茎呈不规则条状或块状,直径 1.2~2 cm 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上方有数个切向排列的圆形茎痕,维管束点明显,下方及侧面环节处有时可见棕黄色鳞叶。质坚硬,难折断,折断面浅棕黄色,较平坦,颗粒状,角质样,横切面可见维管束小点环列。气微,味苦。 【成分】1. 八角莲:根茎含木脂素:鬼臼毒素,鬼臼苦素;黄酮类:山荷叶素,山柰酚,槲皮素,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2. 六角莲:根茎含木脂素:鬼臼毒素,4′-去甲基鬼臼毒素,去氢鬼臼毒素,鬼臼毒酮,4′-去甲基鬼臼毒酮,鬼臼苦素酮,异鬼臼苦素酮,八角莲酮醇;蒽醌类:大黄素甲醚及八角莲蒽醌;黄酮类:紫云英苷,槲皮素,山柰酚。 3. 川八角莲:根含去氧鬼臼毒素,β-盾叶鬼臼素,鬼臼毒素,山柰酚-3-β-D-葡萄糖苷,葡萄糖,蔗糖及 β-谷甾醇。 【药理】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六角莲根中提出的结晶性物质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可使心律不齐,最终停止于收缩期;对兔耳血管可使之舒张,对小肠血管和肾血管则轻度收缩。 2. 对平滑肌的作用:上述结晶性物质对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对兔和豚鼠离体子宫则有兴奋作用。 3. 抗病毒作用:水溶液中所含山柰酚、鬼臼苦素对柯萨奇 B 组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I 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毒性】从六角莲全草中分离的一种树脂,兔服后引起腹泻,猫服后致呕吐、腹泻及死亡。 【药性】苦、辛,温。有毒。归肺、肝经。 1.《本经》:味辛,温。 2.《本草经集注》:味甘,温,有毒, 3.《本草从新》:苦、辛,温,毒烈。 4.《广西中药志》:甘、苦、微辛,性凉,无毒。入肺经。 【功用主治】化痰解毒,祛瘀散结。主治咳嗽,咽喉肿痛,瘰疬,瘿瘤,无名肿毒,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1.《本经》:主杀蛊毒鬼注精物,辟恶气不祥,逐邪,解百毒。 2.《别录》:疗咳嗽喉结,风邪烦惑,失魄妄见,去目中肤翳,杀大毒。 3.《纲目》:下死胎,治邪疟,痈疽,蛇毒,射工毒。 4.《本草汇言》:能攻散结痰、结气、结血等疾。 5. 汪连仕(草药方》:消一切毒,力能软坚透脓。 6.《本草从新》:治麻痹风毒,打扑瘀血停积。 7.《四川中药志》1960 年版:追风散毒,杀虫。治劳伤吐血,腰痛,口喉鼻痛,疥癣白秃。 8.《福建药物志》:治哮喘,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惊风,癫痫,无名肿毒,背痈溃破,颈淋巴结核,瘿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 𝐠;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或浸醋、酒涂搽;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孕妇禁服,阳盛热极或体质虚弱者慎服。 1.《本草经疏》:凡病属阳,阳盛热极及烦惑失魂妄见者不可用。 2.《本草从新》:其气猛悍,能开通壅塞,痛淋立止,虚人慎之。 【选方】 1. 治痰咳: 八角莲 12 𝐠,猪肺 100~120 𝐠,糖适量,煲服。《广西中药志》。 2. 治喉蛾: 将八角莲 0.6 𝐠,研为细末,加薄荷 0.3 𝐠,吹入喉中。《贵州草药》。 3. 治瘰疬: 八角莲 30~60 𝐠,黄酒 60 𝐠,加水适量煎服。《湖南药物志》。 4. 治无名肿毒: 八角莲、野葵、蒲公英各等分,捣烂,敷患处。《贵州草药》。 5. 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 八角莲根研末,醋调涂患处。《广西中草药》。 6. 治毒蛇咬伤: 八角莲 9~ 15 𝐠,捣烂,冲酒服,渣敷伤处周围。《广西中草药》。 7. 治黑黄: 生鬼臼一两,捣绞取汁一小盏,如无生鬼臼,即用干者捣罗为末,每服二钱匕,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圣济总录》。 8. 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八角莲 3~9 𝐠,水煎,兑酒服。(南药《中草药学》)。 9. 治乳腺癌: 八角莲 15 𝐠,黄杜鹃 (闹羊花) 15 𝐠,紫背天葵 30 𝐠,加白酒 500 𝐠,浸泡 7 天后,内服外搽,每服 9 𝐠,每日 2~3 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10. 治脱肛: 八角莲根 10 𝐠,将药切细,用甜酒煎熬,内服,一次服完。《贵州民间方药集》。 【临床报道】1. 治疗腮腺炎:八角莲注射液,每支 20 ml ( 含生药 8 𝐠 )。肌内注射,成人每日 2 支,儿童每日 1 支,或加 10 %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 静脉滴注,疗程 5 天。治疗 34 例( 包括并发脑膜脑炎 10 例 ),并和常规治疗组 33 例(含并发脑膜脑炎 12 例)对照。结果: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体温下降幅度大,腮腺肿胀消退快,病程短。 2. 治疗乙型脑炎:八角莲注射液(每 100 ml 含 40 𝐠 生药),成人每日 40 ml 加入 10 %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 静脉滴注,疗程 5~7 天,儿童用量酌减。共治 37 例,另设对照组 22 例,结果:退热时间治疗组平均为 2.15 天,对照组 5.68 天;治疗组 20 例神志昏迷的患者转清醒的平均时间为 6.38 天,病死率治疗组为 13 %,对照组为 40.9 %。 3.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治疗组于入院当日起在用平衡盐液作基础液体治疗的同时应用八角莲注射液 40 ml ( 含生药 16 𝐠 ) 溶于 10 % 葡萄糖溶液 500 ml 中,每日静脉滴注 1 次,5 天为 1 疗程。对照组只应用平衡盐液。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退热速度、提高越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对早期、轻中型病例退热疗效最佳。而对发病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似无明显阻断作用。 感谢 湖北武汉 周重建老师提供图片 感谢 湖北武汉 周重建老师提供图片 感谢 湖北武汉 周重建老师提供图片 感谢中国计量大学-孙骏威老师提供图片 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附:八角莲叶
八角莲叶:异名:鬼臼叶。 【基原】为小檗科八角莲属植物八角莲 Dysosmα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𝐠 ex Yin𝐠、六角莲 D. pleiαnthα (Hance) Woods. 和川八角莲 D. veitchii (Hemsl. et Wils.) Fu ex Yin𝐠 的叶。 【采收加工】6~7 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功用主治】解毒平喘。主治痈肿疔疮,蛇咬伤,哮喘。 1. 《纲目拾遗》:贴痈肿能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 𝐠;鲜叶 15~30 𝐠;或捣汁。外用:捣敷,或贴敷。 【选方】 1. 治射工中人,寒热或发疮偏在一处,有异于常: 取鬼臼叶一握,内苦酒渍之,捣绞取汁,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2. 治无名肿毒,腮腺炎初起,蛇伤: 八角莲叶外敷;或将鲜叶用针密刺后,以米汤泡软,贴溃烂部位。《福建药物志》。 3. 治哮喘: 八角莲鲜叶 30 𝐠,柿饼 2 个,水煎,调红糖服。《福建中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