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烛:别名南烛子、沙沙面、零丁子、牛筋、乌饭草、南烛草木。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林下。广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南至台湾、海南。 【采集加工】叶:清明节前后采;果:8~9 月熟时釆;根:春秋二季采挖;晒干。 果:酸、甘,平。归肾、肝经。无毒。 根:甘、酸,温。 叶 (南烛叶):益精气,强筋骨,止泻。适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腹泻。 果实 (南烛子):益肾固精,强筋明目。适用于目暗昏花,筋骨疼痛,遗精,阳痿。 根 (南烛根):散瘀,消肿,止痛。适用于牙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叶:内服煎汤,6~9 𝐠;熬膏或入丸、散。 果实:内服煎汤,6~15 𝐠;或入丸剂。 根:用鲜根捣烂外敷患处或水煎外洗。 (1) 一切风疾,久服明目: 南烛树 (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及皮,拣择细锉)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别于净锅中,慢火煎如稀饧,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温酒调下一茶匙,日三服。《太平圣惠方》。 春间采南烛嫩叶,约二十斤。用蒸笼在饭锅蒸之,蒸熟晒干为末(阴干者无用),大约一斤南烛叶末,加入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山茱萸一斤,白果一斤,花椒三两,白术二斤;为末,蜜丸。白滚水送下一两,每日早晨服之。《本草新编》。 (3) 添精益髓,舒筋明目: 南烛子 (生者) 两斤,白果 (去壳) 四两,山药末一斤,茯苓四两,芡实半斤,同捣为饼,火焙乾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茱萸一斤,桑叶末二斤(嫩桑为妙),巨胜子半斤。共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钱。《本草新编》。 乌饭树根,捣烂炖蛋吃。( 江西《草药手册》)。 (5) 手足跌伤红肿: 乌饭树根,捣烂煎水洗。( 江西《草药手册》)。 ![]() ![]() ![]() ![]() ![]() ![]() ![]() ![]()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南烛子( 附:南烛叶、南烛根 ) 南烛子:异名:乌饭果。又名:牛筋、黑饭草、南烛、乌饭草、乌草、南烛草木、男续、染菽、猴药、后卓、猴菽、草木之王、惟那木、墨饭草、饱饭花、苞越橘、米饭花。 【基原】为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乌饭树的果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 2~6 (9) m。多分枝,幼枝被短柔毛,老枝紫褐色。叶柄长 2~8 mm;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长 4~9 cm,宽 2~4 cm,先端锐尖、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侧脉 5~7 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 4~6 cm,有多数花,花序轴密被短柔毛;苞片叶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 2,线形或卵形;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萼齿短小,三角形;花冠白色,筒状,长 5~7 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花盘密被短柔毛。浆果直径 5~8 mm,熟时紫褐色。花期 6~7 月,果期 8~10 月。 【采收加工】8~10 月间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 【药材】南烛子 Fructus Vαccinii Brαcteαti 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 1.《本草图经》:酸美。 4.《要药分剂》:入心、脾、肾三经。 5.《广西本草选编》:味甘、酸,性温。 1.《纲目》:强筋骨,益气力,固精驻颜。 3.《广西本草选编》:主治筋骨痿软乏力,滑精。 1. 添精益髓,舒筋明目: 南烛子 (生者) 两斤,白果 (去壳) 四两,山药末一斤,茯苓四两,芡实半斤,同捣为饼,火焙干为末;入枸杞子一斤,熟地一斤,山萸肉一斤,桑叶末一斤 (嫩桑为妙),巨胜子半斤。共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晨老酒送下五钱。《本草新编》 南烛子 30 𝐠,覆盆子 30 𝐠,楮实子 30 𝐠,五味子 4.5 𝐠。煎服。《安徽中草药》。 3. 治体虚气弱,赤白带下: 南烛子 9 𝐠,芡实 9 𝐠,金樱子 9 𝐠,煎服。《安徽中草药》。 4. 治鼻衄,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南烛子 30 𝐠。旱莲草 30 𝐠。女贞子 30 𝐠。煎服。《安徽中草药》。 【各家论述】《要药分剂》:《纲目》于南烛枝叶载有止泄、除睡、变白三条,于子载有固精、驻颜二条,其强筋益力,子与枝叶相同。此殆互文,非若他药之主治,或子或枝或叶,有绝不相同者也。余尝以南烛子治久痢久泻,辄效,以治饭后瞌睡,亦效。可知止泻、除睡不独枝叶为然也。又尝以子治痢血日久症,亦效,此并《本草》所未及者。曾制一方,以南烛子为君,制首乌为臣,谷芽生、焦各半为佐,其使药则随症加用,如久痢加黄连、木香、诃子,久泻加山药、建莲,除睡加益智、远志:瘀血加黄连、槐花、当归、地榆,真是如响斯应。 ![]() ![]() ![]() 感谢浙江 台州中国虫²⁰²⁰ 老师 提供图片 附:南烛叶 南烛叶:异名:南烛枝叶。 【基原】为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乌饭树Vαccinium brαcteαtum Thunb. 的叶或枝叶。 【药材】南烛叶 Folium et Rαmulus Vαccinii Brαcteαti 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 【药性】酸、涩,平。归心、脾、肾经。 1.《开宝本草》:味苦,平,无毒。 2.《纲目》:酸、涩。 4.《本草汇言》:味苦、涩,气凉,无毒。 2.《开宝本草》:止泄,除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去老。 4.《本草汇言》:益气添精,凉血养筋。 【选方】 1. 治一切风疾,若能久服,轻健,明目,黑髭驻颜: 南烛树 (春、夏取枝叶,秋、冬取根及皮,拣择细锉) 五斤。以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别于净锅中,慢火煎如稀饧,即以瓷瓶盛。每服以温酒调下一茶匙,日三服。(《圣惠方》南烛煎 )。 春间采南烛嫩叶,约二十斤。用蒸笼在饭锅蒸之。蒸熟晒干为末 (阴干者无用)。大约一斤南烛树叶末,加入桑叶一斤,熟地二斤,山茱萸一斤,白果一斤,花椒三两,白术二斤;为末,蜜丸。白滚水送下一两,每日早晨服之。《本草新编》。 乌饭树叶嚼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乌饭树叶煎汤含漱。《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南烛根 南烛根:异名:乌饭树根。 1.《湖南药物志》:止血生肌补血。 1. 治牙齿痛: 乌饭树鲜根 9~15 𝐠。捣烂炖鸡蛋吃。《广西本草选编》。 2. 治手足跌伤红肿: 乌饭树根捣烂煎水洗。(江西《草药手册》)。 乌饭树根 30 𝐠,牛奶子根 30~60 𝐠,红枣树根 15 𝐠。煎水,炖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