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感冒小儿推拿方法总结

 无名老熊 2022-06-23 发布于澳大利亚

     感冒俗称“伤风。《景岳全书伤风》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主要由于感受外邪所致,临床以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喷嚏为特征。感冒分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一种是时行感冒。前者病邪轻浅,不造成流行;后者为时邪病毒而致,病邪较深重,具有传染流行的特点。

     西医定义感冒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称时行感冒为流行感冒,简称“流感”,主要指鼻、鼻咽、咽部的急性感染。现在又提出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①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②咽结合膜热,为腺病毒所致。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婴幼儿发病率更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的情况下更易发病。
     感冒轻重不同,四时感冒病情轻,兼夹证少;时行感冒病情多重,发热较高,有传染性,多有兼夹证。多数病儿于1周左右恢复。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婴幼儿、体弱年纪较大的患儿感邪之后容易夹痰、夹滞、夹惊,如感染向下蔓延可致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感可致急性肾炎、风湿病等,对小儿健康成长有影响。因此,对本病应予足够的重视,做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以防传变。

图片

图片

【病因病机】

1. 病因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不密,卫外功能不固,加之寒暖不能自调,
易感风邪等外邪,常因四时气候骤变,冷暖失常,外邪乘虚而入致感冒。
(1)外感因素:感冒的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并常兼夹寒、热、暑、湿、燥等,亦常有感受时行疫毒所致者。风邪往往与其他当令之气合而伤人。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但一般以风寒、风热二者最为常见。若四时之气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疫毒为阳热之邪,且相互传染,故可造成流行。
(2)正虚因素:外邪侵入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之强弱。若卫外功能减弱,肺卫失调失司而外邪侵袭时,则易感邪发病;若体质偏弱,卫外不固,稍有不谨慎,当风受凉之后,则见体虚发热。总之,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最易内外因相合而发病。
由于小儿呼吸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若加之营养不良、外界条件的改变如阳光不足等,均可致机体抵抗力低下而易为病毒、细菌侵入发为感冒。

图片

2.病机
(1)病变脏腑 主要在肺,随着病情发展,常可累及肝、脾、肾等脏:肺在膈上为脏腑华盖。肺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为“娇脏”。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职司卫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卫阳被遏故见发热、头痛、身痛。鼻为肺窍,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循经上犯致鼻塞流涕,咽喉红肿。外邪直达犯肺,肺失宣肃,气机不利而见咳嗽感冒初期,肺失清肃,气机不利,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根,加之小儿肺常不足,则津液凝聚成痰,以至于痰阻气道,呼吸不利而形成小儿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感冒后,影响脾胃腐熟运化功能,以致乳食停滞不化,阻滞中焦,形成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壮加之肝常有余,风邪入里化热,火热熏灼,则易出现热扰神明,引动肝风则抽搐,此为感冒夹惊。
(2)病理因素 风邪:风邪是感冒的主要病理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寒、热、暑、湿等病理因素为患。病理演变为可夹热邪的风热证,夹寒邪的风寒证,以及夹暑湿的湿困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3)病机属性 虚实:一般来说,风寒、风热、暑湿感冒多为实证;反复感冒或久治不愈,迁延日久者,则以正虚为主。
(4)病情演变 重寒热: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故外感风邪,多入里化热,热多于寒。临床辨证时对咽喉红肿者,即使苔薄白也要考虑到风热证,纵有寒亦以寒包热郁者多见。风热证故为多见,但由于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风寒证也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热证或寒热夹杂证。因此,小儿感冒重在辨清寒热。临床则辛温辛凉解表,但辛温应多于辛凉。

图片
图片

【辨证论治】

1.证候辨别
(1)辨识常证:常证有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时行感冒等。可从发病情况,全身或局部症状着手。冬春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发病呈流行性。夏秋多暑湿感冒。小儿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为正虚感冒。风寒感冒多一派风寒束肺之象;风热感冒则一派风热犯表证候;暑热感冒可高热不退,头痛、倦息、犯恶;体虚者或感冒时久或反复感冒,有先后天不足或喂养失调或反复感冒史;时行感冒有明显的季节性,有一定的流行性,身症状严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退或反复发热汗出,热解后迅速复生,目赤咽红,或伴乳蛾咽痛等伤阴之象,治伤阴应补肾等调之。
(2)辨夹证:
感冒夹痰:咳嗽重浊或有痰鸣;
感冒夹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馊,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干结;
感冒夹惊:阵发性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惊厥。感冒四肢尤其手足凉者,为阳气不畅,应通阳。

图片

2. 治疗原则
感冒的治疗原则以解表为主。根据寒热暑湿的辨证治法亦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祛暑解表之别。小儿感冒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
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恐有助热化火之势故常辛温辛凉并用,并根据辨证不同而有所侧重。
有兼夹证者,应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若单用解表穴易汗出后复热应佐以清热、化痰、消导、镇惊之穴。
体虚感冒者不宜过于发表,当益气养阴佐以和解之法。
时行感冒为疫毒内侵,多火毒炽盛,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发表解肌之穴。另外,四肢冷凉的,为阳不畅,先用补脾、上三关通阳,再行解表治疗。
感冒的治疗应选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除推拿外,可用中药及口服液、雾化吸入等,根据病情选用。

图片

3.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症状:发热轻,恶寒重,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面青黄带滞色。
症状分析;外感风寒,客于腠理,邪正交争于卫表,则发热恶寒肌表被束,故无汗面滞;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之邪遏于外不得发越,故头痛;鼻为肺窍是呼吸的通道,感邪之后,肺气失宣,外窍不利,故见喉痒咳嗽、喷嚏、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面带滞色,均为风寒之象。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散寒(侧重辛温解表)。
处方:(主)揉小天心3分钟,揉乙窝风4分钟,补肾5分钟,清板门5分钟、分阴阳2分钟,清肺经3分钟,清天河水1分钟。
(配)揉小横纹3分钟,清大肠3分钟。
症状加减:头痛,加掐揉膊阳池,或用四大手法,或用掐攒竹鱼腰、丝竹空、揉太阳太阴,而止头痛;鼻塞,加黄蜂入洞;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腹泻加清大肠、清补脾;咳嗽重者,多用清肺、逆运内八卦揉小横纹痰多加揉丰隆、合阴阳。
方义:揉小天心、揉乙窝风能通瘀散结,透表发汗,又能镇静;补肾、清板门能滋阴清热,退体温;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退体温;清肺经、清大肠、揉小横纹,因感冒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故肃肺止咳化痰,大肠与肺相表里,引邪从大肠而出;清天河水可清心利尿,加强解表作用,以助疗效。
(2)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重,有汗或少汗、恶风、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痰稠色白或黄,咳嗽,咽红肿痛,口干而渴,舌红苔黄,面带滞色。
症状分析:风热感冒,邪在卫表,寒从热化,故发热重,畏寒较轻,微有汗出;邪上扰于头,故见头痛;风热之邪客于肺卫,肺开窍于鼻,鼻通于肺,故见鼻塞、流涕、喷嚏;肺气不宣,则咳嗽;肺有郁热,则痰稠黄;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故见咽喉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黄,面带滞色,为热象。
治则:清热解表,宣肺止咳(辛凉解表)
处方:(主)大清天河水3分钟,退六腑2分钟,揉小天心3分钟,揉乙窝风3分钟,补肾水5分钟,清板门5分钟,分阴阳2分钟(阴重)
(配)揉小横纹3分钟,平肝肺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清补脾3分钟。
症状加减:鼻塞,加黄蜂入洞;咳重,平肝肺、逆运内八卦、揉小横纹、清四横纹多用;痰多,合阴阳、揉丰隆;热退,食欲不振多用运脾法;夹惊厥,多用镇静术组;咽红肿痛、头痛身重,可用消毒三棱针在耳尖(双)、大椎、少商穴(双)局部消毒后点刺出血。
方义:大清天河水、退六腑可清大、小热,凉血润燥,通便退体温;揉小天心、揉乙窝风、补肾水、清板门、分阴阳作用同前;平肝清肺可平肝胆之火,息风解热,镇静镇惊,预防高热惊厥,开郁除烦止咳化痰,平肝又能保脾肺;清补脾、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揉小横纹可止咳化痰,又调中焦,助消化、开胃进饮食保脾胃。
(3)暑邪感冒
症状: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呕吐或腹泻,鼻塞流涕,咳嗽不剧,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红,多见于夏秋季。
症状分析:夏季暑盛,风邪夹暑湿之邪致卫表失宣,见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湿困中焦,脾胃失于和降,故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风邪客肺,肺失宣肃,则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舌质红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则:清暑解表
处方:掐揉曲池5~7次,掐揉合谷3次,揉小天心3分钟,揉乙窝风3分钟,清板门5分钟,清肺3分钟,清大肠3分钟,退六腑1分钟,大清天河水(或水底捞月)2分钟。
症状加减:痰多,加清补脾、逆运内八卦、合阴阳、掐揉丰隆;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肚腹胀满,加推天柱骨、清补脾、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分腹阴阳、点中脘、天枢、摩腹。
方义:掐揉曲池、合谷可通郁散结,降肺胃大肠之热,止恶心呕吐,祛暑邪;揉小天心、揉乙窝风通经活络,解表清热;清板门、清肺可除肺胃之热,利咽止咳,通便;清大肠退六腑清营凉血,润燥通便,退暑热;大清天河水(水底捞月)可清心热利尿,退大小热而降体温。
(4)体虚感冒: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大病后正气未复之体质虚弱儿,大抵抗力薄弱,卫外不固,易患感冒。临床较常见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
1)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
症状分析:既有风寒感冒的症状,又有气虚的表现,病程较长,并易反复发作。
治则:益气固表。
处方:(主)补脾5分钟,推上三关2分钟,补肾5分钟,揉二马3分钟,揉小天心3分钟,揉乙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清天河水2分钟
(配)清板门3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清肺2分钟,揉肾纹1分钟,揉肾顶1分钟。
方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又反复感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先用补脾、推上三关、补肾、揉二马益阳滋阴,即大补元气,补虚扶弱补血生肌,四穴配用共调先后天不足;揉小天心、揉乙窝风、分阴阳、清天河水解表清热;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清肺可肃肺止咳化痰,又可和中调胃,进饮食;揉肾纹可引余邪外行;揉肾顶可固表止汗,收敛元气。
2)阴虚感冒
症状: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微汗或无汗,心烦少寐,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
症状分析:有感冒的证候,又有阴虚内热的临床表现。
治则:滋阴解表。
处方:补肾5分钟,揉二马3分钟,清板门5分钟,揉小天心3分钟,揉乙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清肺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清四横纹2分钟,揉小横纹1分钟,清天河水1分钟,补脾3分钟,推上三关2分。
方义:补肾、揉二马、清板门可滋阴清虚热,又大补元气,再用揉小天心,揉乙窝风、分阴阳、清肺、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揉小横纹可疏风解表,清热止咳化痰,又调中和胃进饮食助消化;清天河水可解表,清心热利尿,又镇静补脾;推上三关可助气和血,补虚扶弱,调中助消化,改变机体的虚象。
治疗虚性感冒,手法要轻,速度要慢,时间要长。
(5)时行感冒:病势急,且流行传染,病情转变快,不易推拿治疗,应速转医院救治。
(6)感冒夹证
1)夹痰
偏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感冒穴加清肺、揉小横纹、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
偏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感冒穴加清补脾、清肺、逆运内八卦、揉小横纹,掐合谷、揉丰隆等)
2)夹滞: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臭,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薄白。
治则:解表穴加消食导滞(感冒穴加清板门、分阴阳逆运内八卦清四横纹、分腹阴阳、点中脘、点天枢、摩腹)
3)夹惊:症见夜卧不安,时时抽动,啼叫甚至有惊厥,舌红。
治则:醒神开窍(掐人中、十宣、合谷、老龙等);醒神后镇惊,解表清热。
处方:揉小天心3分钟,分阴阳2分钟,补肾分钟,揉二马3分钟,平肝3分钟,大清天河水2分钟,加感冒穴。
高热惊厥的治疗原则应醒神开窍(掐人中、十宣、合谷、老龙等穴可适量,意识恢复后停用),有条件给予吸氧,降温、镇惊镇静、止抽治感冒(速转医院治疗原发病),止抽后要安静休息。

图片
图片

【预防护理】

1.预防
(1)小儿应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提高抵抗力。
(2)注意卫生,常洗澡,晒被褥,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注意冷暖调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保持通风换气。
(3)感冒药多是解表发汗药,若连服时久,汗毛孔一直开着,遇邪风又复感,故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4)流行季节,应少到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图片

2.护理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要吃太多,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幼科推拿秘书》说:“要得小儿安,常带饥与寒。肉多必滞气,生冷定成疳…保养常如法,灾病自无干。”这是未病的要求,患病期更要注意!
【体会】在诊断上,临床除感冒症状外,主要是看面上滞色,有滞色就诊断为感冒(滞色:指面上有不舒畅相,有人说像没洗脸,不全对;有人说像冬瓜表面上长一层毛似的,不好这样形容,似有点意思,总之就是面上似蒙一层灰色)
滞色分新陈两种:新滞色浅,即病邪入体内1~2天,为邪在表,症轻易解;陈滞为邪入体3天以上,邪在半表半里,较新滞色深。新、陈滞的治疗选穴方法:新滞即直接解表;陈滞先滋阴清热再解表(补肾、板门、小天心乙窝风、分阴阳、清天河水)
用小天心、乙窝风的目的是发散(出汗)即解表至于推多长时间、多少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推到手稍有黏腻感即可,这表示表已解(滞色不明显或消失),前面写的时间只作参考。如果汗不出,体温不退,乙窝风可改为二扇门,但最好是患儿体壮、实热证、新病。二扇门汗出如珠,津液耗伤多,故久病虚患儿最好不用,如要用先用补穴后再用之,或加揉肾顶,以防虚脱或虚象。分人用后出汗但热不退,体温在39℃以上可给予挤捏背部(五行):
第一行从大椎捏到12椎;第二行从脊椎旁开1.5寸即第一行膀胱经的穴位,从风门起捏到12椎胃俞;第三行即第二行的膀胱经,起止同第一行胱经(脊左右两侧各两行共四行,加脊一行,共计五行)捏挤到局部深红或紫为度。
捏时一定向家长交代清楚:捏后20~30分钟体温会有一次反跳,即一般体温会比原来的还要高,是正常现象,这时给患者服一次退热药,并多喝水20-30分钟后体温逐渐下降,最好能下降1.7~2℃左右为宜,因正常人体温升高或降低1℃,心跳会增加或减少20次左右若体温下降太快太多患儿会耐受不了,缓缓降体温符合人体正常生理病理特点。如不是感染患儿,一般不会再继续发热。
在手法上,新病、体壮者,手法要重,速度要快每分钟250~280次;总时长15~20分钟;久病体虚者,手法轻、速度慢,每分钟180~200次,总时间20~30分钟。按手法补泻原则,取补中有泻之意。
注意:患儿出汗时,汗不要出太多,一般见汗即收;汗多时加揉肾顶;如发热不退,亦可在少商、耳尖、大椎点刺出血,一般30分钟以后可出汗降温;另外,面色青灰、滞色重,身热而手足凉,为阳气不畅,阴液亏损,末梢循环差故用“护阴益阳法”,即用补肾、二马滋阴(因小儿阴常不足,加之发热阴液耗伤,用补脾、三关通阳,待手足温热后再用解表穴,或根据情况加退六或水底捞月等退热。此法符合中医学治疗“热深厥也深”时的治宜“宣通郁热”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