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三教降伏万恶之源各不同 儒家要'’行于世,用于时'’就不得不面对人欲这个问题。澄心遣欲就是个课题,修身同样要面对人欲天理的矛盾。儒家采取了'’以礼为之防'’的措施。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认为澄心之理,其要在屏蔽视听。 儒家把喜怒哀乐都归结于妄心,把忠恕慈顺恤恭瑾敬作为真心。弄出一整套十分复杂的礼仪来规范言行(各个朝代皆设有礼部来管这事),来预防阻止人欲放纵。儒家礼仪因其复杂烦琐,一部分逐渐流于形式,后来成为民国时期批判儒家是伪君子,假道学的武器。 南宋朱熹更偏激的提出'’去人欲,存天理'’,束胸,裹脚等陋习陆续出现。朱熹跑偏了是因其忽略了人欲本身是不可去,也去不掉!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仅仅给个跑偏了的评语,是很客气的了!其学说多是张载,二程学说的发挥。 道家则是将儒家的真心都并为妄心,混然返其初而原其始,却就无妄心中生一真念奋天地有为而终则至于无为。归根溯源到其初始而放下。 佛家则是放下人欲,六情,了无一念,性地廓然,六根清净。 道,佛家两家,看上去是简单干净的放下了,其实也有戒律来作保障,条条戒律都是修理犯戒纵欲的。 儒家'’行于世,用于时'’相比道,佛两家要宽松,道,佛则相对严厉。儒家礼仪重在预防,过于烦琐,部分流于形式,是道德谴责与处罚相结合。道,佛的戒律是强制执行的。 ![]() ![]() ![]() ![]() ![]() ![]() ![]() ![]() ![]() 24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