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革开放后,我们工人的“身份制”与“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引以为傲

 东东85nuh7gdm8 2022-06-23 发布于陕西
改革开放后,我们工人的“身份制”与“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引以为傲的终身就业也逐步转向契约式的合同就业!
1978年,市场经济促使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身份制与单位制的逐渐解体,传统产业工人在资源再分配中的优越地位也逐渐下降。特别自19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减员增效”、下岗失业政策的实施,传统产业工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及社会声望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都有大幅下降。身份制的解体打破了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终身就业的待遇以及一系列附属于此种身份的权利。
经过劳动关系改革之后,传统产业工人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终身雇用的固定工转向了两个方向,即劳动力市场中的被雇用者与下岗、失业者,而下岗失业者则成为城镇社会底层的主体。单位制的解体使得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单位劳动保障与单位福利也逐渐解体,随着 90年代开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单位福利的逐渐被取消,传统产业工人原享有的“高保障、高福利”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的情况下,传统产业工人要承担着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高额的生活费用。故此,在市场转型中,身份制与单位制的解体给传统产业工人的就业、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工人成为了城市的底层社会群体。
细细总结起来总共有3个方面:
第一,传统产业工人数量规模逐渐缩小。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之后,国有单位与集体单位的职工人数大幅度跃减。现阶段传统产业工人在身份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原来的固定工逐步转变成合同制工人与城市失业者。在城镇失业人口中,传统产业工人是其主体,这部分人也成为现阶段城镇的新贫困群体。
第二,传统产业工人经济、社会地位下降。这一点是与国企改革直接相关联的,经过1978年-1986年的放权让利阶段、1986-1991 年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阶段,再到 1992 年后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国企改制使得企业管理层的权力日益增强,而工人则逐步丧失参与企业管理和劳动报酬确定的权利,导致了依赖于工厂的产业工人失去工作岗位,造成经济收入的大幅度下降。
国企改制施行了新思路,其中两个主要方面即是“减员增效”与“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减员增效”式的改革结果,已经不再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权力关系的变化,而是直接导致职工大规模的下岗。尽管这些下岗人员通常会在体制外的部门求得再就业机会,但他们在改革以前甚至改革初期所享有的种种经济、政治待遇无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抓大放小”式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公有产权的转让。这种改革基本路径是把原来国有小型企业以及集体企业改变成非公有制企业。被改制的企业职工,或者被企业购买者接收而成为私营企业雇工,或者下岗失业,进入失业人员群体。这样,对工人而言,无论是减员增效的改革还是抓大放小的改革,都同样意味着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的下降
第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以及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下岗失业群体不仅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急剧下降,而且面临着较严重的生活困境,基本生活缺乏保障。职工下岗失业后又得不到有效的安置和救助,从而容易使他们生活陷入困境。这些职工下岗失业后,一方面是再就业困难,再就业率呈现连年递减的趋势,表明通过再就业的方式已经很难解决当前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之后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下岗失业人员无保、中断参保的问题日渐突出。
在市场转型时期传统产业工人的劳动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数量规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政治上被赋予特殊含义的身份群体逐渐转变为劳动力市场中的普通被雇用者与失业者,当然与之相伴随的是大部分传统产业工人在资源再分配中的优越地位以及社会福利逐渐被取消,从而导致他们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逐步走向了城市的贫困阶层。
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随着近年来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传统产业工人在阶级阶层结构中的地位基本已经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