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绿地面积”到“生态空间”,看上海城市园林的变化

 zzm1008图书馆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这是讲座中的朱祥明高工。

他是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又是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他主讲的题目是【“从绿地面积”到“生态空间”上海城市园林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朱工着重对上海园林的昨天、今天及明天进行回顾、感受与展望。


改革开放44年以来,上海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

园林风景规划与设计的实践领域进一步拓宽,项目类型极为丰富,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园林风景行业的高速发展。


回顾昨天

朱工对1980年代初“见缝插针”的上海城市绿地进行了回顾

当时,万体馆及华亭宾馆已规划设计兴建,另一边还是大片的农田和农舍,农民使用小型机械在农田里忙碌着。


当时上海城市景象

上海漕溪北路高层住宅是1949年后最早建成的高层住宅楼群。


在南市区黄家渡马路边上见缝插针地弄了一个几何形的花坛。


这是当时虹桥路的1号景点。


当时没有运动场所,群众只能在路边的废物箱上搁搁腿。


马路边的栏杆也成了群众运动的辅助器械。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设计实践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广受认可的设计作品。

通过相关案例回顾,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园林风景规划设计40年的发展轨迹,见到当今海派园林发展的一个真实缩影。


传统造园风格的继承和发扬

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上海园林工作者勤奋耕耘,厚积薄发,在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年代创作出了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传统风格园林作品,并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海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促进中西园林艺术交流作出了历史贡献。


东安公园规划设计中,采用现代园林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手法,在公园的空间序列、园林意境、园林地形、传统景墙、绿化配置以及儿童玩具、建筑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一系列大胆改良、创新,改变了小公园简单、乏味、一览无余的弊端,取得了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新意,简洁大方,小中见大的良好的效果。37年过去了,如今的东安公园依然受到市民的青睐。


以红楼梦小说中的描述为蓝本的仿古中国园林--上海大观园、松江方塔园、上海老饭店、世茂滨江花园中式园林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梦湖园”、日本大阪的“同乐园”、香港“九龙城寨园”等一系列境外项目,均已成为研究上海园林传承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重要案例。


依据地形特点兴建园林,使其不仅有特色还兼具皇家古典园林的风味。


园林中配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更添彩。


冯纪忠老先生“与古为新”,成功地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在整体上以现代设计手法将历史遗存和现代建筑组织在一起,是一个包容了历史的现代空间,是在自然、历史语境中进行海派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创新,这在上世纪80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这个是松江的方塔。


宋庆龄陵园。


崇明东平森林公园。


这是198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梦湖园”。



1991年上海外滩综合改造绿化工程

将外滩绿带与滨江万国建筑交相辉映。


1992年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开创城市自然森林空间营建的先河。


1993年香港九龙城寨园

这是香港地区规模最大的清初江南庭园风格的古典园林。



城隍庙的上海老饭店。


上海世茂滨江花园中式园林


首座寓观赏、娱乐、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


野生动物园内,游客坐在游览车里,动物在车外自由行动。


不受季节限制,任何时候都可以在野生动物园里见到火烈鸟。


规划设计手法的创新

早在租界时期,西方园林形式传入上海,上海园林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西方园林形式,并与传统园林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海派园林,留下众多宝贵的历史园林遗产。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园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园林建设服从国民需要,同时也顺应时代变化,在继承传统造园手法的同时,将大草坪、喷泉、儿童游戏场、雕塑等元素也融入公园,使其既有中国园林的神韵,又有现代公园气息。几代上海园林设计师在实践和探索中,引领了行业风气之先。


1995年上海人民广场改造规划和绿地


人民大道博物馆前的大草坪


1996年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绿化

用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将原有绿化自然巧妙地结合,形成绿树环抱的综合征体育场地。


1997年上海肇嘉浜路拓宽工程绿化,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最美的道路绿化隔离带。


感受今天

1990年代后期起“规划建绿”的上海城市绿地

2000年前后,上海园林建设发展迅速,加强了国内外设计界的交流。像延中绿地、新虹桥中心花园、徐家汇绿地、世纪大道等新时期的作品都是上海园林兼收并蓄,引进国外设计创意的成果;而东方绿舟、大宁灵石公园、梦清园、延虹绿地、华山绿地、凯桥绿地等同样体现着本土原创设计的新手法和新创意。


1998年上海世纪大道中央广场及绿化

新世纪城市景观大道的崭新亮点。


1999年上海新虹桥中心花园

经济技术开发区森林式的中心花园



2000年上海延中绿地

城市大型开放绿地之先河,国内城市中央公园之典范。



2001年上海东方绿舟


2002年上海徐家汇公园

汇聚自然人文与艺术,繁华都市的巧思之作


以前的梦清园地区


2003年上海梦清园



规划设计理念的突破

进入新时期的上海园林,立足于本土,面向世界,在深入研究本土资源和环境特征的同时,积极借鉴汲取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开拓。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是在原三岔港苗圃基础上建起的新型城市郊野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保留了原生态的乡土植物和动植物的栖息地,在生态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探索,获得了 IFLA (国际风景师联合会)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2005年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城市苗圃的华丽转身,郊野公园的创新赏试。


现在的滨江森林公园。





2006年上海东郊宾馆

集国宾馆之园林造景手法大成。


2006年上海金山中央大道景观

盐碱地区域城市景观与市民的共生、融合、互动。


上海新江湾城公共绿地项目是在程绪珂先生倡导的生态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规划优先,在“生态优先”理念下构筑大型住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绿色空间与水系空间紧密结合并与人居空间相互滲透。


2007年上海新江湾城公共绿地

都市里的自然绿洲,湿地保护与近自然设计的典范。



上海后工业景观示范园项目紧紧把握上海从工业景观逐步演进到后工业景观的特征,在非建设用地上的规划设计探索,尊重用地原有的产业背景和文化根基,对原有的环境通过艺术化处理提升景观品质,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了用地新的功能需求。


2008年上海后工业示范园

城市记忆工业印象,后工业时代的遗址改造典范。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地系统规划、世博公园设计体现了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理念,公园建设中运用和展示了许多新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及材料,以展现风景园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创新,“传统与特色、创新与科技、环保与生态”的具体落地诠释。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设计体现了现代植物园先锋之作,传统内涵与创新理念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园林创新理念的融合,生态技术上全园应用了领先的太阳能、地源热泵、污水处理、空调水蓄冷设施及雨水收集技术,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了一个稳定、低能耗的生态系统。


2010年上海辰山植物园

现代植物园先锋之作,传统内涵与创新理念的融合。




上海市首批试点建设的郊野公园之一,有效整合农、林、水、规划、旅游等相关领域,挑战现有各级审批程序,尝试在非建设用地上做大区域大尺度的郊野景观。


2015年上海闵行浦江郊野公园



中心城区既有生态空间与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有机融合一个小小公园的改建如何引来一个城市的一致喝采。


2016年上海襄阳公园改造




现在的公园,大门及房子均已拆除,站在路上一眼就能看到公园里的景观,特别是公园大道旁,二排高大的梧桐树。


襄阳路边的公园围墙已经没有了,就象下图,公园透绿了。


这应该是公园透绿的效果。


重读这些经典作品,回顾四十年多来上海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的感受是:很幸运,我们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人民日益増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把最好的资源让给人民

上海世博会后,后滩地区被誉为上海第二个陆家嘴,经济价值极高,经测算,仅现在用来建设世博文化公园的200公頃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亿元。


回顾昨天、 感受今天

四十年来上海园林行业走过了不平凡历程,对上海城市绿化的巨大变化,老百姓对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形象比喻是:继昨天的“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后,今天就应该是“一间大房”了。

展望明天,仅仅只是以绿地面积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从“绿地面积”指标到“生态空间”的规划?

这不仅仅只是“尺度”到“空间”的变化,更应该是观念的变化。


展望明天

2021年代起“城在园中”的城乡生态空间体系。


城市生态空间

不同于城市绿地,所对应的用地类型比城市绿地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城市绿地和其他具有生态景观或游憩价值的开敞空间以及建设用地之外的农地、林地、湿地、山体、水体等。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生态网络空间更好地体现了城市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唇齿相依的整体的关系。一个城市基本的生态网络空间的构建,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景观格局、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明确了上海的城市定位:

卓越的全球城市

生态空间建设方面,对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生态空间品质仍有差距。有限的生态空间规模与快速增长的生态需求之间矛盾突出。

生态空间布局均衡性和系统性亟待增强,生态空间连通性有待提高。

借鉴伦敦、巴黎、慕尼黑等世界同类型城市的经验,制定上海城市生态空间的建设目标。


大伦敦规划示意图


巴黎大区区域绿色规划


意大利米兰大都市区

生态网络规划思想

有近40%的土地面积为开放空间(城市公园、区域公园、农业公园和其他类型的公园),其中一半的面积为农业公园。米兰南部绿带的主体是南米兰区域农业公园,该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格局和乡村结构自公元7世纪以来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农业公园承担着保护米兰南部农业乡村和保护区的战略重任。总体上米兰的绿地规划比较强调在规划区域的尺度上保护并维系自由绿色区域,如乡村和农业区等开放空间,并且建设新的本土公园和连接区域公园之间的绿色廊道。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风景园林的内涵和外延:

近百年来人类在解决基本生活居住问题的同时,很难顾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同时,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大破坏。

“景观都市主义”的理念,为绿色生态引入城市做出了贡献,但也只是局限在城市的层面。

如何真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园林是个综合学科,应该全面看待城乡区域的生态、生活、生产的联系与协调;从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循环发展的眼光出发,寻找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价值;协调各方机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种思维对于现阶段的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的统筹协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风景园林的内涵和外延:

风景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已经持续存在了几千年。其研究对象是绿色基础设施中唯一有生命的载体,也是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载体……

在现阶段,我们思考的范围应该是国土空间、生态系统、城乡一体……我们除了考虑公园绿地,还有林地、湿地……我们要考虑多专业多学科的跨界触合……

所以风景园林的内涵不仅仅是在建设红线内的公园和绿地,不仅仅只是种树……

风景园林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空间。


规划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

(2021~2035)


目标愿景

空间布局

三大体系

两大网络

实施保障


空间布局

01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态格局

“江海交汇,水样交融,文韵相承” 区域生态网络

02锚固市域生态网络结构

“双环、九廊、十区” 市域空间生态结构

03优化主城区蓝绿空间网络

“一江、一河、一 事”蓝绿生态网络

04加强刚柔并济生态空间管控

刚性管控:制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核心保护区域,区分项目进入要素,以及项目进入要求。

弹性应对:锁定限制建设区,为生态要素布局优化,以及生态效益提升预留一定弹性。


两大网络

廊道网络,绿道网络


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态格局

上海和近沪地区生态协调图


构建区域一体化生态格局

区域生态保护带

区域生态廊道

敏感生态区域


市域生态空间结构

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


构建城市公园体系


上海中心城绿地网络规划图


听了朱工的讲解,使我们对上海园林的日常工作及发展规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谢园林职工的辛勤付出,才能让我们生活在环境越来越好,风景越来越美,公园越来越多,一步一景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生活在上海的我们是幸运的。

感谢朱工的讲座!

感谢上海建筑协会主办的系列讲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