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省丰城市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6-24 发布于山东

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富民是其根本性关切。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此“本”之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诸端。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他所谓的“足食”,不仅仅限于温饱,而且是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说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对于民生的改善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富民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因为富民对于治国安邦有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与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一个让人民安居乐业又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摘编自《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上体现为重视民生,善治的本质是“厚民生”,富民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

B. 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孔子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把粮食充足作为百姓信任君主的先决条件。

C. 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向背,而只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D. 儒家憧憬的大同世界是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人民既安居乐业又家庭富裕,即使残疾人也有所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程颐的话引出了四个分论点,具体阐释了为政之道中“顺民心”“厚民生”的内涵。

B. 文章突出了民本思想,纵向深入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服力比较强。

C. 文章用引用论证证明“治人者”的天职是富民,富民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政治义务和责任。

D. 文章肯定了社会治理的成功与否可以从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得到答案,具有辩证思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与鲁哀公和子贡的对话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

B. 儒家认为不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否则不仅执政合法性不足,国家也将难以安定。

C. 孟子提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认为“恒产决定恒心”,他认为富民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D. 富民厚生论是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追求社会的整体与长远的利益,对治国安邦有重大意义。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最终依据是民心向背”错误。由第三段“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知。应该是“民心所向”,而不是“民心向背”。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纵向深入”错误。纵向深入一般包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文章从“富民是政之急者’”“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层层递进,论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并没有具体提到如何解决富民的问题。因此,是层层深入,而不是纵向深入。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神需求”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第二段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中的“贵”包含了精神追求。

B.“儒家认为不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说法错误,从第四段“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可知,应是儒家认为得民心时'治人者’的统治才合法合理。

C.“他认为富民既不合理也无必要”说法错误。从第三段“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可知选项错误。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6.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答案】4. C    5. B   

6. 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这个地方,主要是“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项,曲解文意,“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人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可知: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言下之意,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题干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生。根据原文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可知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根据“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可知作为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才能做到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可知,懂得自然规律后,要尊重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变害为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

“大哥!”老三叫了声。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噢!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劝告,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呢!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特别恨念书的人!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取材于老舍同名长篇小说第四章,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宣得知北平陷落后,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与他的所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B.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

C.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瑞宣共同的心声,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

D. 李四爷敢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他们之间相互信任。

8.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9. 这段选文塑造了瑞宣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列举了北平城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②强调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北平城美好文明。③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   

9. ①受过高等教育。他有知识也有些能力,能从平日积累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②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北平陷落,瑞宣万分焦急;他痛恨侵略者,希望为国尽力,不作亡国奴。③对家庭富有责任感。他忧虑一家人乱世中的生计,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④有些懦弱,缺乏主见。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对老三的选择感到无所适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而赢得了大哥的全力支持”说法有误。根据后文中大哥说的话“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可知,大哥并不是全力支持,他还关心老三的个人前途,所以劝他再等一等。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带着它的……带着它的……带着它的……”连用三个“带着它的”句式,采用了排比手法,列举了“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等北平城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又通过“最清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概括了北平人为人处世的方式与生活特点。而北平能“带着它的”赋予了他人的情感动作,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从“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到“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再到“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强调了北平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美好文明。

画线句反复强调“最爱和平”,表达了瑞宣对北平的无比热爱;句尾又用略带讽刺的语调写道“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与“最爱和平”形成对比讽刺,联系上下文“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地响着”,由此表现瑞宣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也传达出作者对北平、对中国的无限深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知,首先瑞宣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能从平日的知识积累中推断出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

由原文“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可知,瑞宣不愿做亡国奴,想要在国家危急关头去为国尽力,所以瑞宣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但是作为家里的长子,一家老小的生计都寄托在瑞宣身上,他想走却又不能走,忠孝无法两全,令他无奈、痛苦与忧愤,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所以他的身上又有些懦弱,缺乏主见。

由原文可知,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想在国家危急关头去为国家效力,但是作为祁家的长子,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家老小的安全和吃穿,所以最终让老三去尽忠,而他留下来尽孝,从而可以看出他对家庭富有的责任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彧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畿居郡一月,以计縻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濩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太祖征汉中,遣五千人运,运者自率勉曰:“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终无一人逃亡,其得人心如此。

魏国既建,以畿为尚书。事平,更有令曰:“昔萧何定关中,寇恂平河内,卿有其功,间将授卿以纳言之职;顾念河东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B. 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C. 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D. 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基本相同。

B. 郡县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和县。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 尚书最早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畿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在被派往河东时,杜畿对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没有“强攻”,而是采用“智取”,先用计谋困住了卫固。

B. 杜畿临危不惧,成功平定河东。杜畿冒着生命危险,单身前去河东;叛军叛乱时,他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坚守,与大军一起打败叛军。

C. 杜畿为政有道,深得百姓爱戴。杜畿治理河东郡的时候,推崇宽松惠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促生产、行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

D. 杜畿才能出众,深受太祖赏识。杜畿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突出的治理才能,以至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相提并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晟寇殽、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

(2)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张晟在殽山、渑水之间作乱,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要是依靠张晟,我担心他们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2)杜畿亲自为双方陈说大义,让他们回去认真思索,如果还有什么要申诉的,再到官府申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县里关押了几百人,杜畿亲自审问,衡量犯人罪行的轻重,都一一定案发送,虽然不是都判处得很妥当,郡中人对他年轻却有大志感到惊奇。

“畿亲临狱”,“畿”作主语,“临”作谓语,“狱”作宾语,主谓宾齐全,故其前后应该断开,“裁其轻重”承前共用主语“畿”,“其轻重”作“裁”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

“郡中奇(于)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属于状语后置句,主语是“郡中”谓语动词是“奇”,“(于)其年少而有大意”作状语,其中“而”表示语义的转折,连接“年少”“有大意”,“其”作定语修饰“年少而有大意”,故该句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D。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错误,应该是在秦统一全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杜畿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突出的治理才能,以至太祖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相提并论”错,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彧曰:'杜畿其人也’”,可见是荀彧推荐,并非因为杜畿既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有突出的治理才能,太祖才多次把他和立下赫赫战功的萧何、寇恂相提并论。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寇”,作乱、侵略;“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通”,联络;“因”,依靠。

(2)得分点:“陈”,陈说;“谛”,认真;“更”,再、再次;“诣”,到。

参考译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县人。幼年父母双亡,继母虐待他,他却孝顺出了名。二十岁时在郡中担任功曹,又暂时署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押了几百人,杜畿亲自审问,衡量犯人罪行的轻重,都一一定案发送,虽然不是都判处得很妥当,郡中人对他年轻却有大志感到惊奇。曹操委任他为司空司直,又升任护羌校尉,让他持节,领受西平太守的职务。

曹操已经平定了河北,高干在并州反叛。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河东人卫固、范先表面以请求封地为名,背地里却同高干勾结。曹操对荀彧说:“关西的那些将领凭借险要的地形和骑兵,要是去征剿他们一定会引起叛乱。张晟在崤山、渑水之间作乱,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也效法张晟,我担心他们为害太深。河东郡依山绕河,是当今天下的战略要地。请您为我推荐像萧何、寇恂那样的人去镇守河东。”荀彧说:“杜畿是合适的人选。”于是曹操追授杜畿河东太守的职务。卫固等人派了几千人马截断去陕津的路,杜畿到了那儿不能渡过黄河。有人对杜畿说:“应该派大军来。”杜畿说:“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决不是人人都想作乱。现在如果大兵压境,把他们逼急了,想做好事也找不到带头的,就一定会因为惧怕而服从卫固。卫固一旦消除后顾之忧,必然要拼死抵抗。我们讨伐他如果不能取胜,四周的邻郡就会响应他,天下的变乱就平息不了了。如果我们能够取胜,也是摧残一郡的百姓。”杜畿单身前去,出其不意。卫固为人计谋很多,但缺乏决断的能力。他在郡城呆一个月,设法用计困住卫固。

碰上张白骑的人马攻打东垣,高干的叛军进入濩泽,上党一带各县杀死县官,弘农郡扣押了郡守,卫固等人秘密调遣军队而调兵还没有到。杜畿就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坚守,遇上朝廷的大兵前来征剿,高干、张晟都被打败,卫固等人被抓获斩首。杜畿赦免了卫固等人的余党,让他们恢复过去的居住产业。那时候全国的郡县都残破不全,河东郡是最先平定的,而且损失也少。杜畿治理这个郡,推崇宽松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有人曾经打官司,互相争讼,杜畿亲自为双方陈说大义,让他们回去认真思索,如果还有什么要申诉的,再到官府申诉。郡中下属各县,推举出孝子、贞妇、顺孙,杜畿都免除他们的徭役,并随时慰问勉励他们。逐步地开始督促百姓养牛和牝马,直到猪、狗、鸡,都有具体的章程制度。在冬天整治戎装,讲习武艺,又开设学宫,杜畿亲自讲授儒家的经典,郡中风气也因而有所变化。

韩遂、马超叛变的时候,弘农郡、冯翊郡很多县邑都起兵响应他们。河东郡虽然同敌境相连,百姓却没有二心。曹操征伐汉中,调遣河东郡的五千民夫担任运输工作。这些人自发地互相勉励说:“人总免不了一死,可不能辜负了我们的太守。”始终没有一个人逃跑,杜畿就是这样得人心。

魏国建立以后,用杜畿为尚书。事情定下来以后,朝廷又下令说:“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您也有他们那样的功劳,即将授予您纳言的职位。但是又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实储备的所在,占据那里就足能控制全国,所以还要麻烦您去那里坐镇。”杜畿在河东十六年,他的治理总是全国最好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一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 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 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D. 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15. 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答案】14. C    15. ①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次联自比为古代贤人,表明自己仕途坎坷,内心深感不平。②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③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 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厌烦、痛苦和无奈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错在“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这个地方。“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是诗人“不愿”用华美的东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自己的志向。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首先结合诗句,然后参照注释二可知,首联是借萧次君的典故来暗喻自己,抒发自己“迁少去官频”的不满;颔联写“吾道”“似古人”,是为了表达自己坚守正道,然而“寂寞”二字可见同道甚少,无法实现人生价值;颈联写“饰心无彩缋”,是指自己坚持本心,不用花言巧语等来伪装自己,尽管最终“风尘”仆仆,奔波劳累,却仍旧不愿改变志向;尾联“刀尺不由身”用比喻表达自己命运不能自主的痛苦无奈。总之,结合文本和相关注释,按照律诗的“首颔结尾”结构一一分析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1)《逍遥游》中庄子的笔下,列子的运行异于常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运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夫列子)御风而行    ②. 泠然善也    ③.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④.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⑤. 钉头磷磷    ⑥. 多于在庾之粟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御”“泠”“堪”“磷”“粟粒”。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秦设郡县两千多年以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疆域治理中,凡是_________的太平盛世,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县域治理得_________的时期。治理好县域,事关国家的_________,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是正确的治理思路。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_________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也是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的基本功训练基地。惟其如此,县委书记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如何,不仅影响着一个县的发展进步,更关系到党的执政之基是否稳固。因此,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夯实县域基层组织、巩固县域政权,不但是造福一方的现实要求,又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泰民安  井井有条  长治久安  承上启下

B. 治国安邦  井然有序  长乐未央  承上启下

C. 治国安邦  井井有条  长治久安  承前启后

D. 国泰民安  井然有序  长乐未央  承前启后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变成重视县域社会治理

B. 我国的传统成为重视历朝历代县域社会治理

C. 县域重视社会治理变成我国历朝历代的传统

D. 重视县域社会治理就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传统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巩固县域政权、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夯实县域基层组织,不但是造福一方的现实要求,更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B. 夯实县域基层组织、巩固县域政权、提升县域治理能力,不但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更是造福一方的现实要求。

C. 夯实县域基层组织、巩固县域政权、提升县域治理能力,不但是造福一方的现实要求,更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D. 巩固县域政权、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夯实县域基层组织,不但是造福一方的现实要求,又是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巩固、安定。语境中用来修饰“太平盛世”,选用“国泰民安”更合适。

第二空,“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不紊乱。“井然有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例清楚。形容做某件事有条理,整齐而有秩序。语境指太平盛世时期对县域的治理有条理,不是特指某件事,选用“井井有条”更合适。

第三空,“长治久安”,指社会统治稳定,长久安定。“长乐未央”,比喻欢乐无尽期。语境强调县域的治理与国家的稳定相关,选用“长治久安”更合适。

第四空,“承上启下”,承受上面的,传到下面或引出下面的。“承前启后”,承受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学问、事业。语境指的是县一级的管理工作位于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的中间环节,选用“承上启下”更合适。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整个语段的主题是谈“国家重视县域治理”的问题,C项表述的是县域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AB两项的主语是“传统”,与主题不合。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语序不当。“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夯实县域基层组织、巩固县域政权”语序不当,改为“夯实县域基层组织、巩固县域政权、提升县域治理能力”。

②搭配不当。“不但……又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为“不但……更是”。

B项不合逻辑。“造福一方的现实要求”程度应轻于“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故选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很多人都容易混淆病毒和细菌,其实,①_________。首先,从生命形态上,病毒是只含一种核酸的非细胞型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细胞才能生存,要在细胞或动物体内才能完成它的生命里程。而细菌是原核生物,②__________,只要有合适的培养基它就可以生长。其次,在大小上,③__________。病毒是纳米级的颗粒,小到十几纳米,大到几百纳米,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而细菌是微米级的颗粒,在普通显微镜下就能观察到。

【答案】    ①. 它们存在很大的区别    ②. 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③.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语段的内容是病毒和细菌的区别。第一处是关于病毒和细菌的结论,前面提到“很多人容易混淆病毒和细菌”,后面抓住“其实”两字,可以得知,这两样东西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第一处可填:它们存在很大的区别。第二处是参照病毒的相关内容填写,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靠细胞生存,细菌则是有合适的培养基就可以生长,是因为它有细胞结构,所以第二处可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最后一处是比较大小,比较大小可以得知,第三处可填: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20年6月16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行数字平台上线仪式,服贸会官方网站、官方APP、注册系统及智能客服系统四大功能服务正式启动,将为中外展客商对接洽谈、交流合作提供365天永不落幕的新体验,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本届服贸会一大创新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举办:展览方面,利用传统页面和3D虚拟展台,提供看得见的智能体验,打破空间限制;论坛方面,通过5G视频直播、视频会议、在线翻译等技术手段,连通线上线下会议论坛,打破地城和语言限制;洽谈方面,利用即时消息通信、视频洽谈、在线翻译、智能客服等多种工具,搭建云端虚拟洽谈间,打破线下限制。

【答案】2020年6月16日服贸会举行数字平台上线仪式,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式,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本段是一则新闻,新闻包括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一般新闻的核心事件都在导语部分,导语一般是第一句或者第一段。第一句交代时间——2020年6月16日;对象——服贸会;事件——举行数字平台上线仪式;意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第二句交代了数字平台的创新特点——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式。据此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时期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之一,志愿军将士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影片《长津湖》艺术地再现了这场战役的残酷悲壮,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当代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历史会成为过去,但历史,不该被遗忘。

《长津湖》里,令我印象最深刻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段路上,美国军队误以为是敌人时,他们走近一看,竟然是冻死在山上潜伏的中国士兵。当我看到那一个个被冻僵的士兵端着步枪趴在雪地上时,在忍受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天气下,他们甘愿化成冰雕,也丝毫不愿退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全部来自烈士们对于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因为他们相信中国一定会胜利。正如电影中美军首领所说:“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打败他们”。 

和平,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一件平常事,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的时代,我们无法切实地感受坚船利炮,我们也无法想象当轰炸机盘旋在头顶上时是勇气先来还是恐惧先行。

可我们不该忘记,不只是这一个长津湖战役,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们最可爱的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全凭的是保家卫国的决心,以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毅力,不但已经全然不顾自我的饥寒,竟然还付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对敌人发起了反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坚韧!

正如《长津湖》里,火车上那场路过长城的场景。绵延的万里长城,宏伟壮丽且庄严,而我们的战士过了长城过了国界,他们便要化身血肉长城,阻击敌人于国境外。以生命为我们后辈筑起长久的和平!

如今我们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但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国是那些先辈们用甘于奉献、无所畏惧的勇气,抛头颅、洒热血替我们打下的。就像影片中毛主席所说:“这仗真不想打,但为了未来百年的发展,这仗不得不打。打的一拳来,免的百拳来。”所以,那些为了保卫祖国未来拼死战斗的战士,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而我们今日之安逸,全是先辈以血肉铸成。所以,我们不光要把“珍惜和平”刻印在骨血里,还要真的把“珍惜”二字付出实践,从小事做起,从珍惜食物,从认真工作,从修身立德开始,好好做人,不辱先辈之忠烈!不负和平二字之珍重!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国家繁荣昌盛,在祖国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勿忘过去,要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用我们的决心和努力献出自己力量,维护祖国美好的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包含两方面信息,一是长津湖战役的历史意义,二是影片《长津湖》对这场惨烈战役的艺术再现。长津湖之战是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般的意志,用冰与血凝聚成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长津湖这段历史,虽发生在抗美援朝期间,但体现的是我们中国军民的爱国精神和敢于战斗,勇于战斗的奋斗精神。长津湖战役具备的历史意义,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而影片《长津湖》对这段历史的艺术再现,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化传承和再现。对于我们大众,我们则需要思考这段历史和长津湖精神在现实中应该怎样传承。

写作要求里明确指出要“结合当代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展开写作。所以,我们的写作要围绕三个维度的内容展开:尊重历史、传承历史和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尊重历史、铭记历史是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应当思考如何传承这一历史精神。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人公的我们——当代青年应当如何传承好这一历史精神,如何履行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立意:

1.铭记长津湖血战,以拼搏之姿告慰英烈。

2.踏着先辈足迹勇敢前进。

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