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年毛主席回韶山,走进一处房子,下跪磕了3个头,口中念念有词

 gs老张 2022-06-24 发布于甘肃

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不信什么牛鬼蛇神,只信仰马列主义。

1959年,建国后毛主席第一次回韶山,曾去祭拜自己的父母。

即便在他父母的陵墓前,毛主席也没有遵从老家传统习俗,给父母下跪磕头,而是深深三鞠躬,表达对已逝父母的哀思和缅怀。

但就在这一次回韶山过程中,毛主席途径一处房子,二话不说就走了进去,而且进了大厅,便双膝跪地,连续磕了三个头,还口中念念有词。

这一幕令随行之人十分惊讶,就连贴身卫士孙勇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跟了毛主席这么久,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毛主席下跪磕头!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本篇文章向您介绍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的精彩故事,体会一代领袖对父母兄弟的深厚情感、对家乡父老的亲切无间、对祖宗先人的敬畏之心。

文章图片1

美丽的韶山冲,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

1893年,毛主席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上屋场。韶山冲地处偏远,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毛主席就在这里度过了十多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生于斯,长于斯,热爱于斯。

但是毛主席,这位韶山人民的儿子,当他长大以后,却不再满足蜗居在这个小小的地方,他想走出韶山,去外地读书求学,看看外面的世界。

尽管父亲强烈反对,但还是没能拗过毛主席,他终于让步了。

1910年秋,17岁的毛主席决定告别父母,到邻县的东山小学读书。

临别之际,母亲给他收拾行李,殷殷嘱托,父亲则是一如既往,默默无言。

17岁的毛主席还是一个少年,对父母也有不舍,但他更需要成长,就不得不离开。想到操劳了半辈子的父母,他心中一动,给父亲留下了一首明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别了,我的父母!别了,我的家乡!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离开家乡,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文章图片2

从此以后,毛主席很少再回韶山。

从1919年母亲病逝,到1976年自己病逝,这57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回韶山的次数屈指可数,史料明确记载的只有5次,分别是1921年、1925年、1927年、1959年、1966年。间隔时间最长的是1927年至1959年,跨越了足足32年。

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1959年回韶山。

其实,毛主席离开故乡多年,虽然很少与人提起故乡,却深藏思乡之情。

1936年,已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开头的第一句便是:“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

简简单单一句话,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很想回家乡看看,但实在因国事繁忙抽不出时间,只好派长子毛岸英代他回故乡韶山省亲,转达对父母乡亲的思念。

毛岸英一回北京,毛主席就急不可待询问起家乡的人和事,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毛岸英带回来的消息,非但不能抚慰毛主席回乡的渴望,反而更激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他迫切需要亲自回乡,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亲人……

这样的愿望,一过又是将近十年。

文章图片3

1959年6月25日下午,几辆汽车排成一列,疾驰在湘潭通往韶山的公路上,其中一辆灰色的吉姆车上,坐着的就是韶山人民的儿子、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

近乡情更怯,越接近韶山,毛主席的心情越激动,张望着窗外的一草一木,田野村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

毛主席一行首先来到韶山招待所,入住一号楼。

当晚,毛主席吃到了许久未尝的正宗家乡菜,腊肉、腊鱼、臭豆腐、辣子炒苦瓜、粗米饭……那些梦寐以求的家乡味道,让他心情舒畅,美餐一顿,吃了个痛快!

回到家乡,毛主席特别高兴,但坐了一天的火车、汽车,确实累了,他暂时压抑了去看毛震公祠的想法,也没有第一时间看望父老乡亲,而是散了一会儿步就回房休息。

回到房间,毛主席把卫士李银桥、孙勇叫过去,叮嘱了一番,明确提出三个要求:

第一,对家乡的父老乡亲,一定要热情,讲话要和气。

第二,我到乡亲们家中做客,人家端水给我喝,送东西给我吃,你们不要阻拦。

第三,乡亲们想见我,想同我靠近一些,你们也不要干涉。

三句话,三个要求,看似简单,却体现一代伟人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他担心警卫为了保护自己安全,把自己和乡亲们隔开,产生距离感,这才谆谆教诲。

两人立即答应:“记住了,一定按主席指示办。”

正要转身离开,毛主席又嘱咐:“转告湖南省公安厅的同志,让他们也要注意此事。”

文章图片4

毛主席的考虑让李银桥、孙勇十分感动,立即向湖南省公安厅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千万不要干涉和阻拦乡亲们向主席表达感情。

至于安全工作,警卫要人少精干,内紧外松,让毛主席和乡亲们感受不到存在。

回到故乡的第一晚,毛主席一反常态,很早便吃了安眠药躺下入睡,因为第二天他还有满满一天的日程安排,必须要早起呢!

第二天早晨5点多钟,韶山人民还在睡梦中,毛主席就醒了,简单洗漱后,没吃早饭,就叫来李银桥说:“我要上祖坟,看望父母亲去。”

毛主席的父母是1919年先后病逝的。

母亲去世时,毛主席正在长沙读书,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他连夜赶回韶山,却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母亲已经下葬了,他只知道母亲在弥留之际,还在深情呼唤:“石三伢子……你怎么还不回来呀……”

40年后再回韶山,毛主席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祭拜父母,他们就合葬在旧居对面的山上,毛主席很快就找到了双亲的坟墓。

路上,一名警卫发现没人准备鲜花或花圈,便灵机一动,折了一些松柏树枝,编了一个“花圈”,待毛主席站到父母墓前,他便将“花圈”递给毛主席。

毛主席接过“花圈”,轻轻摆放在坟墓上,肃立默哀,深深地三鞠躬。

文章图片5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主席眼里噙着泪花,喃喃说道。

简简单单八个字,寄托着一代伟人对父母的哀思。眼前的这一幕,毛主席的孝敬之心,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深受感染,对毛主席更加敬佩。

这时,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看到坟墓有些破了,便问毛主席:“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

毛主席摇摇头,“不要,填一下就行了,每年清明节请你们代劳培培土!”

这就是一代伟人的高度自觉,不能因为是毛主席的父母,就要享受“特殊待遇”,自己对父母的感情,也不是靠为他们修墓来表达的。

下山路上,毛主席跟工作人员聊起了天,说道: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还得承认。今后我回来,还要看望双亲。”

如果父母泉下有知,一定会为毛主席这番话感到欣慰。

从山上下来,毛主席直接去了上屋场。

此时,毛主席来韶山的消息已经传开,上屋场周围早就挤满了群众,他们第一次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很兴奋,纷纷用家乡话向毛主席问好,有的还高声喊:“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很高兴,向欢迎他的乡亲们挥手致意,有的群众使劲挤到毛主席身边,伸出手来要和毛主席握手,毛主席不厌其烦,与他们一一握手问好,气氛十分热烈。

文章图片6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警卫战士们没有任何阻拦,只是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在群众的簇拥下,毛主席走到上屋场堂屋门口。

上屋场是毛主席一家的老屋,它坐东朝西,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半边茅屋半边瓦房,跟当地其他人家的房子没什么两样。

不过,新中国成立后,韶山当地政府在堂屋门口正上方挂了一个“毛泽东同志故居”的牌子,不过整体模样没变,门前还是一处池塘。

毛主席一看,倍感亲切,指着池塘说:“我小时候就是在这个池塘学会游泳的。”

走过旧居仔细观察,毛主席发现一切陈设几乎跟原来一模一样,毛主席的私塾老师毛宇居告诉他,这些都是毛主席家原来的东西,多亏了邻居们的保护才得以留下来。

听到这里,毛主席感动地说:“谢谢乡亲们。”

旧居挂着一张父母的遗像,毛主席睹物思人,又是深深地三鞠躬,饱含深情地说:

“我母亲是农家妇女,为人宽厚,非常善良,持家勤俭,乐善好施。一个人不管职务多高,是贫是富,都不能忘记父母养育之恩,否则就是忘本。”

听者无不颔首,观者无不动容。

文章图片7

事实上,上屋场虽然保留着原来的格局和陈设,但也有些破旧了,不过这一次,当地干部没敢提翻新毛主席旧居的事,因为他们以前就因此挨过批评。

解放初期,毛主席听说湘潭政府准备为他翻新旧居,再给他盖一所新房子,专门修一条公路直通他的家,便立即写信叫停,告诫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等人说:“如果此事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

离开旧居前,毛主席在池塘边伫立片刻,爷爷、父亲、母亲、弟弟……亲人们的模样一个个在他脑海中浮现,当初一家人团团圆圆,如今却只剩下他孑然一身。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主席,该走了……”警卫们的提醒,把毛主席从记忆中拉了回来。

离开旧居,毛主席提出到韶山学校看望老师和孩子们。

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已经知道了毛主席要来看望他们,孩子们像过年一样,穿得整整齐齐,系上鲜红的红领巾,聚集在学校大门口,翘首以待,迎接毛主席。

远远看到毛主席的影子,孩子们便兴高采烈地鼓掌欢呼,等毛主席走近了,他们蜂拥着跑向毛主席,一边跑,一边高喊:“毛爷爷好!毛爷爷好!”

文章图片8

看到朝气蓬勃的孩子,毛主席特别高兴,笑着说:“娃子们好!老师们好!”

孩子们纷纷围在毛主席身边,这个时候,一名女同学拿出一束鲜花,献给了毛主席;另一名男同学拿出一条红领巾,向毛主席敬了一个礼。

毛主席立即明白了,他微微低下头,让对方给自己系上了红领巾。

清晨的朝阳下,毛主席穿着白衬衣,配上鲜红的红领巾,显得神采奕奕,格外精神,孩子们围拢在他的身边,所有人都开怀大笑,洋溢着幸福感。

一旁的摄影记者看到这感人的场面,立即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宝贵的照片。

最后,毛主席鼓励孩子们说:“娃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给毛主席献花的女孩子叫彭淑清,给毛主席系红领巾的男孩子叫蒋宏宇,受到毛主席的鼓舞,以后都考进了北京的大学,而且成了恋人,最后结婚成家,十分幸福。

不知不觉到了上午十点,毛主席一直没吃早饭,居然不觉得饿,或许是因为和父老乡亲、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太过幸福,让他浑然记了还没吃饭。

文章图片9

回到住处后,毛主席对警卫员孙勇听说附近有一个韶山水库,不知能不能游泳,他打算下午过去游泳,让孙勇提前准备一下。

孙勇便带人过去查看一番,这个韶山水库离毛主席住处七八里,原本是一个池塘,周围是稻田,去年才深挖扩建了一番,修成了一个小水库,主要是为了蓄水灌溉。

这个水库面积不大,宽约80米,长100米左右,最深的地方有20多米,水质清澈,倒是一个游泳的好地方,水温在24摄氏度左右,这个季节正适合。

毛主席一听很高兴,当即决定下午去韶山水库畅游一番。

下午5时,毛主席一行来到韶山水库,乡亲们听说毛主席要来水库,早早就在一旁等候。毛主席一下车,乡亲们就热烈地鼓掌欢迎,毛主席热情地打招呼,主动跟身边的乡亲们握手问好,场面十分感人。

毛主席换了衣服下水,开始畅游,还招呼老乡们一起下来游泳。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一些会游泳的大人和孩子们都脱了衣服跳下水库,一边游泳一边和毛主席聊天,大家都觉得毛主席特别亲切。

毛主席从小喜欢游泳,也擅长游泳,池塘、水库、湘江、珠江、长江、大海……但凡能游泳的地方,几乎都曾下水畅游,家乡的水库让他倍感亲切。

游到高兴处,毛主席即兴表演了几个动作,一会儿直立身体,在水里“立正”、“稍息”、“齐步走”;一会儿平躺在水中,漂浮在水面上,高超的泳技让大家惊叹不已,拍手叫好。

文章图片10

下午7点,畅游一个多小时后,毛主席上岸和乡亲们告别,表示“今后还要来游泳。”

警卫们准备陪毛主席乘车返回,不料毛主席没有上车,也没和任何人打招呼,一声不响地顺着水库旁边的稻田小道,往东茅村的方向走去。

孙勇见状,愣了一下,赶紧跟了上去。

小道狭窄,曲径通幽。毛主席走了两百多米,进入东茅村,来到木梓山脚下,当走到一处大房子跟前时,突然站住不走了。

孙勇跟过来走进一看,这是一幢白墙黑瓦,造型别致的砖石结构建筑,门额上刻着四个大字“毛震公祠”,原来这是一处祠堂。

韶山的毛氏家族系明初从云南一带迁来,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开枝散叶,人丁兴旺,分了好几房,先后建了三处祠堂,即毛氏宗祠、毛震公祠和毛鉴公祠。

其中,毛氏宗祠位于引凤山麓,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毛震公祠、毛鉴公祠分别是“震”房、“鉴”房的宗祠,毛主席属毛震公一脉,毛震公祠自然就是他的宗祠。

不过,这三处祖宗祠庙,都跟毛主席有着不解之缘。

文章图片11

首先是毛氏宗祠。

据资料记载,韶山冲早年有一个叫毛承文的农民,得罪了当地豪绅,对方跟毛氏一个族长勾结,诬陷毛承文“破坏族规”,把他押进祠堂,囚禁起来。当时,还是少年的毛主席听说此事,非常愤慨,带领一群穷苦农民冲进祠堂,迫使族长释放了毛承文。

1925年,毛主席在家乡发动农民运动,曾自己掏钱办了多处农民夜校,其中最早的一处就是在毛氏宗祠,而夜校的负责人就是杨开慧,她还亲自为农民授课。

其次是毛鉴公祠。

大革命时期,湘潭县特别区第三乡农民协会的会址就设在这处祠堂。1927年,毛主席回乡考察农民运动革命,在毛鉴公祠向当地农会的400多位农民作了重要讲话。

临别之时,乡亲们问他什么时候再回韶山,毛主席目光坚定地说:“要彻底消灭地主劣绅,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肯定还要几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韶山!”

1950年毛岸英受毛主席之托回韶山时,就住在毛鉴公祠,亲身感受了毛氏宗族的精神谱系,无形中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文章图片12

最后是毛震公祠。

毛主席小时候,经常和父亲一起到毛震公祠祭祖 ,所以这座宗祠给他留下了最多回忆。

1925年,毛主席在韶山举办农民夜校,这里就是其中一处,他亲自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发动农民运动,后来的湘潭特别区第一乡农民协会办公地址就设在此处。

1927年,毛主席回家乡考察农民运动,充分肯定了家乡农民的革命壮举,还专门请自己的弟媳王淑兰等人坐了头席,因为当地习俗故妇女不能进祠堂,毛主席这一移风易俗之举,实际是在打破封建陋习,宣传革命思想,一时传为美谈。

眼下这处祠堂,就是毛震公祠。

毛主席站在门口,抬头看了看匾额,沉思了一会,仿佛在回忆往事。

随后,他什么都没说,跨步走进了祠堂内,孙勇也跟了进去。

文章图片13

这个时候,出乎意料的一件事发生了。

毛主席跨进正厅,发现屋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他随意扫了两眼,刚走了几步,突然停下来,双膝跪地,接连磕了三个头。

这个举动让孙勇极为震惊,早上给父母上坟时,毛主席都没给双亲下跪磕头,怎么这会儿突然下跪磕了三个头呢?

正思忖间,只听毛主席念念有词,自言自语地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给老祖宗磕三个头!我毛泽东不能忘祖呀!”

毛主席起身后,其他工作人员也都赶过来了,他主动介绍说:“这就是毛家的祖庙。一九二五年,我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曾在这里办过农民夜校。”

接着,毛主席指着刚才磕头的方向说:“这里原先是摆放祖先牌位的。”

当地一名干部听了,赶紧解释说:“这里原本有祭台和牌位,解放后都撤了。”

毛主席点点头,什么都没说。

文章图片14

在他看来,牌位也好,祠堂也罢,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形式,对祖先的怀念都放在心里了。如同他所说,即便撤了牌位,“我毛泽东也不会忘祖。”

历史不能割断,血脉永远相连。

作为革命者的毛主席,他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信仰马列主义,不相信什么鬼神,甚至亲手斩断了封建宗族制度的锁链。

但作为毛氏家族一员的毛主席,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不会忘记成长的历程,他的精神仍与毛氏家族的传统精神一脉相承,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这次回乡,毛主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首词《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文章图片15

这就是毛主席,对祖宗先人、对父老乡亲、对父母家人,始终充满尊重、崇敬和热爱。

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也是韶山人民的儿子。

谨以此文,致敬并缅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