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尔·马克思的遗产

 skysun000001 2022-06-24 发布于北京

图片

编者按 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1982年)的前夕,翻译《马克思逝世之际》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浮想联翩,百感交集。一百年前,马克思主义已经在欧美各国广泛传布,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向横广的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的逝世在那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在东方,在中国,人们还不知道马克思。那时,饱经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正在黑暗中摸索和苦斗。马克思曾经讴歌过的太平天国革命,虽然给封建专制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以有力的一击,但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担负不起扭转乾坤、振兴中华的重任,新兴的无产阶级则尚未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国还缺乏马克思主义扎根和生长的土壤和环境。中国人第一次见到马克思的名字,是在他去世十六年之后。[1]中国人民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则是在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这已是马克思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事情了。但是,可以无愧地告慰于马克思的是,在纪念他逝一百周年的时候,他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已在我们这块文明古国的土地上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过的“中华共和国”已经象巨人般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他们所憧憬的“亚洲新纪元的曙光”正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对此,马克思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的。译者正是怀着这种崇敬而自豪的心情,不揣自己理论、历史和翻译知识的浅陋,勉力以赴,试译此书的。译文中不妥而谬误之处,敬希读者和专家指正。
  在本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谨向菲利普·丰纳教授致以深切的谢意。丰纳教授十分关心本书的出版,并给予帮助。他在我国访问和讲学期间,亲自推荐此书,特地为中译本写下了充满友好情意的序言。丰纳教授年逾古稀,仍热情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的事业,这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借此机会,也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绍湘教授表示感谢。黄教授热心本书的出版,并亲自翻译了丰纳教授的中译本序言。杨松华同志初译了部分内容,誊写了全部译稿,为本书的译作做了许多工作。在译校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许多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尚希说明的是,本书是一部历史文献资料汇编。马克思逝世时,欧美各国的社会主义报刊和民主进步报刊悼念他,歌颂他;同时也有一些反动报刊或者故意不提他的去世,或者幸灾乐祸地攻击他;也有一些报刊发表了曲解或否定他的学说的文章。这是毫不足怪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就说过,他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中伤者的谤言无损于马克思的光辉。为了便于读者、特别是研究者全面了解当时持不同观点的人们对马克思的评论,本书对少量否定以至攻击马克思的文章一并译录。这一点请读者阅读时注意。


                                                                                      王兴斌

                                                                               1982年3月14日

                                                                      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图片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工作室的座椅上与世长辞

卡尔·马克思的遗产

阿道夫·杜埃

《纽约人民报》1883年3月18日



  当遗嘱检验法庭公布百万富翁的遗嘱时,通常为他遗产的规模和生前积蓄的财产数量感到惊讶,人们不能不为一个人竟能积聚起如此多的财富而惊异。当我们的已故朋友卡尔·马克思的遗嘱公布时,他的遗产竟象一位百万富翁一样多,人们也为之大吃一惊。虽然这种惊讶中掺杂着完全不同的感情。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的许多著名著作,而且有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其它两卷,这两卷将由他的朋友和合作者弗·恩格斯编辑。马克思已把这两卷的主要内容告诉给他的一些朋友。在他的脑海里,这两卷早在十六年前就完成了,那时宣告一个崭新学说诞生的文献资料已经搜集好,虽然马克思还没有完成整个著作,因为他要用更深入的统计资料去进一步充实它,并在文体上加以润饰。他家中有人亡故,自己又因病而不幸去世,这就影响了这部著作的完成。但是,他的朋友恩格斯是按照他的思想来完成这部作品的最合适的人。这些珍贵的财富将留传给我们,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为这一精神财富而大吃一惊,一个人竟在短短的一生中积聚了这样一大笔精神财富。但是,这与百万富翁的遗产大相径庭!后者留下来的是偷窃来的财物,而我们的朋友留下的都是自己的创造;富翁积累财富,使世界更加贫困,而这个人甚至在他死后也使世界更加富饶。成为百万富翁并不需要什么惊人的特长,他们都是一丘之貉;而这一个人,除了他的某些成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与他相比。继承百万富翁的人寥寥无几,而继承马克思的人却比比皆是。
  从《资本论》第1卷的序言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遗产中尚待挖掘的财富是多么的丰富。这一卷详尽地揭示了资本的起源,有待出版的其余两卷将把暴发户发家史的其它方面揭露得淋漓尽致,还将阐述“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形成的总过程”,最后一卷将论述“政治经济学说史”。就总体来看,我们将看到荒诞不堪、难以置信的事情是怎样成为事实的,一个世纪来的发现和发明怎样把人类推向偶象崇拜,几乎把人的尊严剥夺殆尽,但是由于历史的必然性,这一切又怎样成为一场扫除一切形式的偶象崇拜的伟大革命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对《资本论》读得越多,就越能引起研究这部不朽著作的兴趣。这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首先读懂它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书中时而出现非常恰当的比喻或例子,时而有辛辣的讽刺,逗人的笑语,画龙点睛的归纳,这一切都会鼓励读者有勇气继续读下去。读完全书后,稍等一下就能第二遍,第三遍……读下去,一次比一次轻松,越读越感到愉快。而每一次重读此书,就会发现以前没有领悟到的真理,发现初读时未曾感受到的论述和文笔的优美,发现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之,这部著作虽然象一切人类的创怍一样,有它的不足之处,但从严格的科学观点和鲜明的逻辑来看,这是一部令人由衷地感到信服和钦佩的杰作。
  无数很少受过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雇佣工人,把这部著作看作是自己的书,不仅完全读懂,而且融汇贯通,这是对这本书的最好的赞扬。本书的表达方式并不常见,是学者所特有的。旁征博引,广无边际,引文又出自多种外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同样多得惊人,只有博览群书的人才能熟悉这些人物和事件——所有这一切都吓不倒要了解作者的广博思想的成千上万的工人。
  他们已经理解了这部书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仅此就足以说明这部著作所独具的神秘魅力。我们相信,如果此书在译成法文前马克思决定先出英文本,它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一点没有实现,甚至还没有实现的可能,对此我们深感痛惜。

来源:摘自〔美〕菲利普·丰纳(Philips Foner) 编马克思逝世之际——1883年世界对他的评论》〔注:旧译“方纳”,即《美国工人运动史》的作者〕1973 by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New York北京出版社,1983年;王兴斌 译;宋献春 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