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小明 | 麦子

 时光捡漏 2022-06-24 发布于陕西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今年夏季于我们家来说,是人老几辈子第一次处在麦收时节无麦可割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家庭历史性的大事件吧。

虽说不再为麦子的收割而牵肠挂肚,可骨子里流淌着的对麦子的感情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的心事,且悠悠难以释怀。

毕竟世代为农,有生以来年年种粮,在收收种种之中让岁月和人一起苍老。这份与麦子的深情自然不会因为把地租出去就然而止。这不是一种逃避艳阳之下东奔西跑,为找割麦机,为寻晾晒场地而煎熬的卖萌或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失落。

进入5月中旬,网上关于收割青储小麦的报道就曾给神经以前所未有的刺激。以前曾听闻过铲除青苗用于搞建设或者开发房地产的新闻,虽感震惊,但毕竟是个例。可用未成熟的小麦做青储饲料,把人的口粮恭让给牛羊,看着正在灌浆的大片麦田被扼杀在未成熟之前,心里真是难以接受,心被刺痛了好一阵子。好在网络曝光后,这一现象得到了及时制止,悬着的心,得到了些许安慰。

对此,我也曾思考良久,但始终未理出个头绪来。因为任何现象,都是有其根源的。粮食作为一种商品,生产者毫不例外的要遵循价值规律。传统的观念里,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首先是吃,肚子吃不饱,生存就受到极大威胁,那里还谈得上人的尊严,社会的发展。但如今温饱解决了,挣钱成了硬道理,农民以何种形态出卖粮食,其实是价值规律在或明或暗中起着作用。简单地或者粗暴的责怪谁,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认知在不断的被颠覆,传统的观念不时受到新时潮的冲击,任何现象都有其本质的东西,解决问题需要剖根追底,才能让人信服。到了5月下旬,小满节气刚过,麦子开始搭色,田野上空就不时传来布谷鸟和杜鹃鸟的鸣唱。尽管收割方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机械收割早已代替了镰刀的挥舞。但“算黄算割”的提示音依然是那种清亮不变的老调,清翠悦耳的鸣叫划过夏天的晴空,让人不由得意识到到了麦子收割的时候。也让人想起了从前那种肉搏大战,镰刀舞动,挥汗如雨,争时抢晌,龙口夺食的麦收场面。

今年由于风调雨顺,老天帮忙,小麦长势很是喜人。第一年把地包出去,种了近四十年的承包地耕种易主,不再为收种而发愁,粮食丰与歉也不象从前那样绷紧神经,喜忧不定。现在承包费成了维系我与土地唯一的纽带。但这片承包地陪伴了我大半生,南北长,东西宽我记得一清二楚,土地的脾性我了如指掌。风霜雨雪,种种收收,年复一年,人与土地的感情水乳交融,谁都离不开谁。

虽说由于年龄,身体多种因素,孩子们早就不让我们吃这份耕种劳作之苦,加上种粮效益低下,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经过几年的纠结,去年收完麦子终于将承包地流转了出去,当时并没有太多的不舍,甚至还有一种不再受地拖累的解脱感和坐收地租的几分得意。

站在转移了耕种权的地头,一股清新的麦香扑鼻而来。密密麻麻整齐而瓷实的麦穗,已由绿黄变成了金黄一片,夏风吹来,金浪翻动,这早已印在脑海深处的景象,感染着我。望着这片麦田,我估摸着,要不了三五日,就可以开机收割了。于是,我拿出手机,拍了视频,发在抖音里,引来一片点赞,看来,不少人和我一样,对麦子有着特殊的感情。

看着长势不错的麦子,心里多少有些遗憾,因为这样的年份难得一遇。拨开挨挨挤挤的麦穗,揪下一头,放在手心里揉搓一会,吹去麦衣,只见个个麦粒像石榴籽一样饱满,黄白的皮色,让人感到亲切踏实而欣慰。全县小麦最先开机收割的地方和往年一样,是从最西南的长青灵化村展开的。接下来便是横水沿山地区,再由东向西全面铺开。

虽然不种麦子了,但那份情结还依然藕断丝连。加上多年从事粮食工作的职业习惯,总是不由自主地关注麦子的长势,收成与价格。当家乡的麦子开始收割后,心里痒痒的有一种牵挂与躁动。回到老家,看到乡亲们对于收麦却并不心急,有种稳坐钓鱼船的轻松。都说天气预报没报下连阴雨,加之人们自古就有能割落不割缩的说法,割的越干越好晾晒和整理。庄稼人从容不迫的底气来自那整装待发的“铁麦客”。

今年的老天爷不但给了麦子一个风调雨顺的生长环境,而且好事做到底,收割时节也连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对于小麦收割晾晒极为有利。去年收割时上演的争机大战,似乎已经烟消云散。

由于气候原因,今年麦子收割期相对晚了几天。老农的经验,生长期足够的庄稼十有八九收成好。

这不,各方面的消息传来,今年麦子颗粒饱满,产量创了新高,亩产千斤以上的田块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亩产一千五百斤以上的。麦子丰收,农民心里自然有种成就感。要是放在过去,忙毕的平安戏一定会一村连着一村,一台接着一台唱起来。可现在庄稼人显得相当平静。化肥种子,机耕费不停往上涨,摊本越来越大,麦价进入一元时代后一直平稳运行,今年由于种种原因小麦收购价上了一块五的历史台阶,一亩麦子多卖三四百元,扣除农资涨价因素,其实纯利也没有多少。再说了,子女婚事,城里买房,自身养老一应大事压力山大。种粮收入在这些大笔开支的盘子里,占比实在有限。面对这些,丰收的喜悦自然会打折扣的。

不光是这,现在的麦子收割,成了机械化耕作最成熟的实战。收割机把过去收麦的几十道工序神话般压缩到须臾之间。曾记得,生产队集体化时,庄稼人把割麦分为三个阶段,忙前,忙里,忙毕。从准备到收割碾打结束,需近两月时间。而现在要不了三天,麦就晒成了干粮入了仓。这缺少了过程的收割,让庄稼人很是惬意,但这收割来得太容易,就象是无意间检到了一块大元宝,高兴是高兴,却没有了历尽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真正快乐。记得上学时,老师曾说过,劳动的果实最香甜。

社会发展按下的快捷键,既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又让人们失去了通过艰苦奋斗征服自然的快感。

无麦可收,为了弥补由此而带来的失落,就去给亲戚家帮忙。但现在收麦,其实就剩晒麦一道工序了,割麦机把其它活都做了,就是晒麦还离不了人动手,这也就给人留下了最亲近接触粮食的机会。当然有些家庭缺少劳力,孩子们远在外面打工,就干脆在机子收割后用农用车把粮拉去直接变了现,麦子连去主家看一眼的机会也没有,就进入了被贩来卖去的流通之途。

这些年因工作关系,一直在接触粮食市场。记得刚包产到户那阵,拉了一架子车玉米去粮站交定购任务,幸运的碰上了一位熟人,那人帮了忙给我验了一等玉米,每斤多卖一分钱,我高兴了好长时间,直至现在还记着朋友的好处。可现在不一样了,农民卖粮让人觉得很大方,不在乎高上低下几分钱,有的甚至直接把地里的麦子按亩数卖给别人,这给那些专门搞经营的人带来了很大商机。有些精明的粮贩子就是抓住了农民急于脱手卖粮的愿望,压低价格收购,赚取更大的利润空间。我问过不少种粮人,为什么不把麦子晒干扬净等个好价钱呢,他们几乎是异囗同声的表示,少卖几分钱就是图个省心省事。对此,真是找不出合适的理由规劝他们。给亲戚帮忙晒麦,还得知今年晒场明显没有前些年那么紧张了,除了收割期天气晴好,人们收割晾晒有序外,一部分粮直接从地里就卖了,一部分由于地已出租,承租人种了其他经济作物,晾晒无需争占场地,邻里关系也显得融洽多了。

今年是多年来粮食增产增收的一年。产量创新高,价格上台阶。小麦收购价格由刚开秤的每斤1.45元一路攀升到现在的1.55元以上,短期内涨一毛钱是预料之中也是预料之外的事。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而价格高低又会对生产起很大作用。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矛和盾的关系十分复杂,到头来谁也伤不起。可粮食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前提还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护粮食生产是第一要务。

麦子收割瞬间已烟消云散,粮食收购浑期也已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粮食流通链条上各方利益的博弈。部分农民持粮惜售,卖跌不卖涨,还在等待心理预期价格的出现。而粮食经纪人则捂紧粮袋,等候终端环节收购价格上涨,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一切其实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囤积居奇,只是把握销售节奏的策略而已。

前几日,儿子突然跟我谈论起他想包地的话题,我问他包地种什么,他说种粮呀。他又问我包地种粮能有多少收益,我回答,纯粹种粮赚不了多少钱,弄不好还要亏本。因为我深知种粮的不易和面临的市场风险。之后,我多少感到有些欣慰,尽管儿子包地种粮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赚钱,但说明他还没有完全忘本。

写到这里,我还是发出一声慨叹,麦子——让人难以割舍的情结,让文字无法绕开的话题,我会一如既往的关注你。

END

作者简介

赵小明,(网名:清风明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凤翔区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在《中国粮食经济》《粮油市场报》《宝鸡日报》《雍州文学》《时光捡漏》等报刊和网络文学平台发表作品数十篇,有多篇散文在文学平台获奖。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