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主动伸向青烟潍的橄榄枝

 昵称40522588 2022-06-24 发布于山东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趋势下,“双核”之间的互动已渐成主流。

6月18日至21日,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带队的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烟台、青岛、潍坊学习考察,并于21日晚间返回济南后连夜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考察体会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据济南日报报道,此次考察是为了“学习3市在招引、建设、服务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好的经验和做法,对标对表找差距,聚力攻坚补短板,共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促进济青都市圈高水平协作。”

这是时隔十五年,青岛和烟台首次迎来的最高级别济南考察团。

有媒体甚至表示,济南派出如此高级别代表团到青烟潍集中考察学习,在济南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众所周知,其他省份的“双核”,如杭州与宁波、南京与苏州,以及广州与深圳等城市间党政代表团层面的双向交流向来频繁。

而济南与青岛却是常年“互不搭理”的关系。

那济南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行考察呢?

一方面,无论是去年12月发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还是今年5月的山东省党代会报告中,都明确提出济青“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强省会”济南确实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济南也意识到了联手的重要性。

当然,青岛今年前五个月投资和工业增加值数据也不好看。

再者,山东此前在处理济南和青岛关系上的多变也让外界看了不少笑话,不仅济南和青岛都没有升级国家中心城市,就连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至今迟迟未能获批。

从这几个维度来看,济南党政考察团此次主动和青烟潍对接的安排,显示出济南发展思路的确出现了一些变化。

1

不得不承认,如此高级别的济青互动,实属难得。

济南和青岛的干部交流十分密切,但党政考察团级别的交流互访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07年。

青岛日报的报道显示,济南市党政代表团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与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带队带队,还包括人大、政协“一把手”,以及其他六位市委常委,三位副市长。

Image
如此高级别的代表团,也凸显出济南交流合作的诚意。
济南和青岛的“意向组团”,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
去年12月印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强化济青双城联动举措”:

“支持济南、青岛中心城市相向发展、深化合作、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物流枢纽联盟建设。分别以两市为中心,构建1小时通勤圈,合力打造高水平协作发展样板,建设全国最具创新力、竞争力的发展轴带。”

“推动济青综合运输通道提速增效,协同打造多式联运集疏系统,共建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进入2022年,济青协作更是被多次提及。
先是济南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提到——

“扩大经济、贸易、人文和资源辐射半径,积极推动与胶济沿线的淄博、潍坊、青岛等城市一体构建高水平协同发展的连绵城市带,打造济青科创智造廊带,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做大做强。”

“积极推进重点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促进济青都市圈高水平协作联动发展。”

再是今年的山东省党代会报告中,对济南和青岛的关系明确“定调”——

“深入推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统领,高水平打造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促进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

“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培育济青科创制造廊带”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济青引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新格局。”

如此密集的规划背书,也透露出一个事实:济南与青岛开始由“错位竞争”向“高水平协作”转变。
在更强调区域一体化战略之下,作为山东两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济青之间的合作协同,无疑对山东整体向上更为有利。 
2
客观说,从去年开始,济南经济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GDP增速上,济南一季度GDP增速4.5%,比山东全省5.2%的增速低了0.7个百分点。
以济南GDP过万亿的体量,其对山东整体GDP增速影响显然较为明显。
济南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根源在于,制造业偏重工业,消费制造业基础薄弱,同时,房地产低迷。
济南北跨黄河向北发展的起步区没有赶上好时候,在城市建设方面举步维艰,济南稳增长的压力可想而知。(比如,上个月结束的济南首轮集中供地拍卖中,近半数地块遭遇流拍,投资氛围整体低迷。)
其实,济南如今的问题和十年前的青岛很像,但当时青岛引进一汽、空客等大项目,同时大手笔布局西海岸新区,打好了比较好的基础。
进入2022年,济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负增长,直到5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由此今年1-5月,济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3%,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再从投资来看,5月份也实现了正增长,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较1-4月回升9个百分点。
Image
但在规上工业利润方面,1-4月全省规上工业利润总额1629.4亿元,同比下降11.3%。青岛为134.8亿元,同比下降28.8%,烟台实现197.6亿元,同比下降22.1%,潍坊实现159.5亿元,同比下降23.6%。济南仅为102.4亿元,同比下降37.9%,增速在全省垫底。
规上工业利润大幅度降低,意味着济南产业体系厚重,转型慢且附加值低,“重工冶炼”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
济南这两年在制造业布局上比较大的一个突破是意外收获的比亚迪项目。
去年上半年,济南投入巨资烂尾的泉芯项目引发了不小的舆情。
2021年8月,比亚迪斥资50亿购得济南高功率芯片生产项目后,不仅成功盘活成为了达产后年产36万片8英寸硅基功率器件,1.2万片6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的优质项目,更重要的是,作为交换条件,比亚迪将整条新能源车产线落子济南。
Image
▲济南弗迪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
国内专业的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芯谋研究认为,比亚迪涵盖电池、芯片以及整车的完整生产链连续落地济南,其完整性几乎超过比亚迪深圳总部,为比亚迪八大基地之最。
3
据统计,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共考察了3市22个企业或重点项目,这些企业或重点项目多集中于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
Image
在济南市党政代表团此次考察青岛、烟台、潍坊的行程中,“优势互补”、“产业协同”成为济南主要领导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客观来说,济南与青岛、烟台等城市的产业布局,尤其是新兴产业上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同质化。
因此实现产业互补、协同的意义,非同一般。
济南的四大主导产业分别是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
青岛主要集中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十大新兴产业。
烟台则是聚焦绿色石化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N个前沿性产业。
潍坊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声光电、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磁悬浮、光刻胶、新材料、氢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高速发展。
虽然从总体方向来看,几个城市的重点产业有所重叠,但城市之间各有侧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互补性、协同性。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已经提出,建设济南先进半导体、青岛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淄博MEMS、烟台光电智能传感、潍坊声学光电、威海高端打印机等信息产业基地。
以济南和青岛为例。
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济南侧重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青岛则更关注芯片制造。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领域。
济南和青岛都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此同时,汽车制造也是胶东经济圈产业重合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在此背景下,将济青两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胶东经济圈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相融合,借助济南青岛两大“研发高地”,对两大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利好。
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是山东经济体量最大的四个城市,发挥各自产业链优势,协同发展,必会形成“双赢”。
从长远来看,省会经济圈与胶东经济圈也将借此形成“多赢”,最终将归结为山东经济发展的“共赢”。
齐鲁观(ID:qiluguan)
传递解读山东新动能
深度观察了解山东的最好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