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美国影片《绞肉行动》取材“二战”真实历史,讲述了英国特工如何用一具尸体成功蒙骗德军,最终换来登陆西西里岛辉煌胜利的故事。 美国影片《绞肉行动》取材“二战”真实历史,讲述了英国特工如何用一具尸体成功蒙骗德军,最终换来登陆西西里岛辉煌胜利的故事。作风细腻的英国导演、演技精湛的英国演员,加上考究的镜头灯光运用以及起伏跌宕的节奏把控,终将一个尘封许久的隐秘故事呈现给观众。又是一部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影片! 1943年,伴随苏联红军夺得东线战场主动权,按捺不住的英美盟军也跃跃欲试,试图开辟第二战场,将目标锁定在德意军队重兵把守的西西里岛。为了诱使德军把主力调往希腊,盟军统帅部要求情报机关“军情五处”想尽办法炮制假情报。在各部门使尽浑身解数收效甚微时,从律师改行成为情报官员的埃文与搭档查尔斯提出一个足够奇葩的招数:用一具携带假情报的尸体误导德国人。无奈的海军上将不得不批准执行“绞肉行动”,好戏上演。 虽然只是一个表面逻辑非常简单的骗术,但想把骗术进行到底瞒过同样特工云集的德国人,埃文和查尔斯着实费了很大功夫。这就像一个好的广告创意离不开团队集思广益、更离不开各环节各流程通力合作一样,一个企图改变战争进程的成功骗局照样离不开举国之力的配合。 首先,找一具“像样”的遗体就很费劲!虽然战争期间每天都有人死去,但从太平间里找一具刚刚死去、年龄和体貌特征接近年轻军官且无明显伤痕还能骗过验尸官眼睛的遗体,真堪比大海捞针!幸运的是,埃文人脉众多,最终通过关系找到了符合要求的“人”,一位刚刚中毒死亡的年轻流浪汉。 但别高兴得太早,为骗过德国安插在欧洲甚至英国本土的谍报网络,这具遗体还需要一个全新的身份。埃文、查尔斯带着整支团队围绕这具遗体开始忙碌,为“他”杜撰包括姓名、年龄、履历、性格、家庭、爱情经历、部门评判、关系网、赌博经历等等一切信息,包括找一个体貌相似的军人代替“他”拍一张英姿飒爽的军官标准照。 除此之外,“他”随身携带公文包的磨损程度,与爱人信件的翻阅痕迹,甚至信件中“不经意”落下的眼睫毛等等,都要恰到好处,又不过分扎眼。为了杜撰合适的人生经历,埃文和查尔斯请求美貌的女同事简提供了自己的照片充当情人定情照,再和她一起编织一段两人相识相恋的过程,直至大家模拟书信倾诉的场景把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大家静静端坐,听简声情并茂朗读虚构的情书细节时,那个无中生有的“马丁少校”开始变得鲜活真实。“他”仿佛就是身边的战友,“他”对爱人的眷恋,对战后美好生活的希冀,言语真挚,催人泪下。当参与任务的所有人都开始对“马丁少校”充满了怀念,这个人物才有了成功的希望。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埃文和查尔斯继续遇到难题。诸如“马丁少校”的遗体该在哪里被人恰好发现,在确定西班牙加的斯海岸为最佳地点后该如何运到且不被德国潜艇发现,如何保证西班牙人在发现遗体后能交给政府,如何保证亲德国的西班牙政府能把情报给泄露出去,最后则是收到情报的德国人如何能被假情报骗过……所有的后续问题都让特工们殚精竭虑。 一场战争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血雨腥风残酷无比,另一部分则隐身黑暗充满智力博弈,直到暗夜中,查尔斯跟随潜艇部队在加的斯海岸将“马丁少校”放下,目送这具精心装扮的遗体随着波浪飘向岸边,这场骗术才开始接受现实的考验。 在导演高超的节奏把控中,“马丁少校”随后的经历更让观众心跳加速。遗体被西班牙政府接收后,正巧遇到一位专攻溺水死亡案例的法医专家、好不容易泄露出去的情报又落在西班牙亲盟军的特工手中,人家正古道热肠地要保护着情报归还英国。一次次险象环生后,“马丁少校”身上证明盟军即将登陆希腊的假情报终于摆在了德国情报部门的案头。但是,随后德国人调兵前往希腊的情报会不会也是针锋相对的假情报呢? 直到盟军登陆西西里岛之夜,一明一暗两场战争重新汇聚在一起。盟军击溃了意大利岸防部队的轻微抵抗,取得了登陆战的胜利。埃文和查尔斯放下捷报电话,与简和海斯特这些同伴们如释重负,他们成功了,“二战”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骗术游戏落下了帷幕。 我认为影片《绞肉行动》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对细节的铺陈刻画,宛如一个剖陈流程展示内在肌理的物理实验,把军事史上大而化之一笔略过的情报战还原得有血有肉,骨架丰满。 仅仅再现艰难的造假欺骗过程还不过瘾,影片在“绞肉行动”之外还为观众设置了两条叙事辅线。一个是遭遇婚姻危机的埃文与美貌下属简之间的情愫,以及暗恋简的查尔斯与埃文的友情,这个时隐时现的“三角精神恋爱”也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看点;另一个则是查尔斯为了运回在东南亚战场牺牲的哥哥的遗体,被迫答应海军上将的要求,暗地监视埃文和埃文那位涉嫌“通俄”的弟弟,这又是一场对主人公的煎熬。 如果跳出影片叙事的窠臼,影片《绞肉行动》于我最大的感慨,则在于欺骗的代价。无论是为国尽忠堂而皇之的情报欺骗,还是为己谋利偷偷摸摸的个人欺骗,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也正是这份成正比的代价,才让欺骗变得艰难,才让企图欺骗的人三思而后行。 在我看来,欺骗的代价主要来自三个层面。 一是行骗的现实高成本。诚如《绞肉行动》所示,想骗过敌方同样高明的特工网络,哪怕是一个逻辑简单难度不大的策略,往往也需要举国之力的支持后援,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差池都会导致满盘皆输。这就像那句名言“当你撒了第一个谎,通常需要新的十个谎言去支撑”一样,实施欺骗的人为了骗术成功,注定要付出极大代价。 二是行骗的巨大压力。埃文和查尔斯以及简三人的情感波折,埃文与查尔斯面对海军上将的忐忑不安,以及海军上将面对首相丘吉尔的唯唯诺诺,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来自骗术游戏自带的巨大精神压力。因为害怕骗术被揭露,因为害怕为骗术付出的一切都打了水漂,更因为害怕骗术失败导致的附带责任,骗术涉及的所有人都时刻如履薄冰,对一切保持怀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思考。不管我们熟悉的“反常即妖”,还是美国人编的《FBI读心术》,其实都说明了一点,行骗的人不正常,企图说谎的人更容易受内心煎熬。 三是骗术败露的沮丧感。所有企图行骗的人起码都有自恃高人一等的智商和绝对的自信,否则动手之前很难过自己那道关,埃文和查尔斯就是这样的人,行事严谨逻辑缜密,把工作做得和手工制作的英国贵族西装一样精致入微,所以对他们最沉重的打击就是被人识破的沮丧感。故事中他们果然就因为自作聪明使用了简的照片差点儿功败垂成,所幸识破他们的人并不打算让德军胜利。而这种被识破的尴尬挫败,也着实为“绞肉行动”添上了一道阴影,让胜利者如同吃了苍蝇一样恶心难耐。想想看,举国之力做后盾,几个月全心全意造骗局,还不免有被识破的尴尬丢人,小老百姓还敢轻易行骗吗? 所以说,我比较喜欢这部《绞肉行动》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本片强化了我一贯的行事基调,“当老实人办老实事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你绝没有你认为的那么聪明,别人也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弱智,既然大伙儿都旗鼓相当,还是讲究一是一为好,不要轻易过红线。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秘闻,“马丁少校”及其幕后埃文、查尔斯等人的骗术一定是值得回忆和肯定的,毕竟那是正邪不两立的殊死搏斗,与之相关的一切都有了积极意义。所以在影片结尾,今天西班牙加的斯海岸小镇“马丁少校”的墓前摆满了鲜花,既象征后人对“他”历史功绩的肯定,也象征大家对那个少有的“正义骗术”的最终致敬。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