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休以后,别参加这几种饭局

 布衣粗食68 2022-06-24

退休之后,应酬一下子少了很多,对于一些习惯于酒桌饭局的人来说,难免有点不习惯。

所以,一旦有饭局邀约,还是挺兴奋的。

但活了大半辈子,大家都很清楚,饭局的关键并不在“饭”,而在“局”,退休之后,已然就是个“局外人”了,有些饭局真的没有必要躬身入局了。

01

婉拒“有求于己”的饭局,才不会给自己增添负担。

职场上,莫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人在职的时候,之所以被人吹捧,备受尊崇,是因为背后的岗位资源,让很多人有所求,又或者有所畏惧。

一旦退休,往往就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在小县城,一个人深耕某个职位多年,与屈指可数的“权力小圈子”关系尤为密切,即便退休了,也还是能够“说得上话”。找他牵线搭桥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有的人,爱炫耀,爱刷存在感,自然对“有求于己”的饭局邀约欣然而至。但真正聪明的人,则懂得全身而退,找各种理由拒绝参加。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自己接受了饭局邀请,也就基本认同于接受了别人的“请托”任务。

此后,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多方周旋,还需要动用多年积攒的人脉,甚至欠下新的“人情债”,这样大费周章,无异于是对人际关系网一次“伤筋动骨”的折腾,实在太不划算了。

当然,有人说,自己就是抹不开面子,有的纯粹就是为了“还人情债”,否则,就是“忘恩负义”,对于这种情况,也不必参与饭局,了解清楚对方的意图,再冷静分析,凭借自己的力量,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并直言相告。

有了这种坦诚和尽力而为,哪怕事情最终没有达到对方的预期,也不会留下“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口实,不给自己增添负担。

02

婉拒“主持公道”的饭局,才不会得罪人。

退休之后,随着年事已高,很多人渐渐成为大家庭里最有话语权的长辈,晚辈之间一旦出现矛盾和纠纷,就会被请去主持公道、判定是非。

原本,这是一种传统,也是对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尊重,是一份家族荣誉,值得用行动去捍卫。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差距和代沟越来越大,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别,往往导致一言不合,就会激发矛盾,与做个“和事佬”的初衷大相径庭。

再加上,从古至今,都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作为“外人”,很难知晓其中真正的缘由,就算有心帮忙,也难免会“越帮越忙”。

打个比方说,面对年龄很大,都不愿结婚的晚辈,平常调侃式的“催婚”,或许还会被当作是一种关心和疼爱,但若是在节假日的时候,专门在饭局上,苦口婆心地劝导,只会让年轻人反感和嫌弃,原本比较融洽的关系,也会因此而僵化。

因此,对于这种“主持公道”类型的饭局,不如干脆装傻,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03

婉拒“临时通知”的饭局,不做“吃瓜群众”。

退休之后,不管做什么事情,图的就是被尊重、被理解和被需要。

老友相聚,自然可以随时随地约,抛开那些繁文缛节,要的就是随性随意,自在洒脱。只是,这样的挚友实在少之又少,有的人,或许终其一生,也没有遇到一个这样的朋友。

越是老去,越是孤独,这是不可逆转的生命状态。与亲朋好友相约饭局,偶尔的一次热闹,无疑是平淡生活里的一剂提味剂。

但如果是“临时通知”的话,再“高大上”的饭局也失去了联络感情的初衷了。

活了一大把年纪了,不管是自己请客,还是去做客,都是早早地就开始做准备了,从拟定菜谱、准备食材,到约定时间,早早地就为之欢喜、充满期待。

这份诚心诚意,往往让最寻常的粗茶淡饭,也变得津津有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突然被通知去吃饭,等入座了,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凑数”的,很有可能,是主人想请的人爽约了,又觉得饭菜浪费了可惜,不如再做个“顺水人情”,为自己脸上“贴金”。

一旦自己被当作可有可无地“看客”,就不免让人想起古时候,那些依附于权贵的清客了。他们必须随喊随到,为主人家写诗吟赋,以便得到“残羹冷炙”,辛酸度日。

04

结束语:

退休之后,其实,除了至亲的好友和家人,基本上不需要再去参加饭局了。

自己早已经不是年轻时,那样幼稚和愚蠢,以为“吃了一餐饭”,就能结交大人物,就能拓展朋友圈,就能为今后铺平道路。

事实上是,这一生,能帮助我们的人,只有自己;能陪伴我们的人,也屈指可数。

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应酬,不如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或者取悦自己。

这样的人生,才会丰盈而美好。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