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子的“规矩”之法和实践论

 渐华 2022-06-24 发布于山东

作者:龍雲之子

墨子曰:“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默诵墨子之言,心潮澎湃,我们可以跨越2500年时空,再次聆听墨子亢昂的激情,感会到墨子伟大的理想和志向。墨子是“圣王之道”的践行者,是华夏诸老之学(老学)的坚定践行者。

如何把“圣王之道”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是需要有具体的方法论和明确的行动指南,这是墨子的方法论,即“规矩”之法。光说不干是假把式,墨家可不玩虚的,要真刀真枪的实干,是真把式。

一、上古圣王的“规矩”之法

上古的“规矩之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远古的三皇时代,伏羲女娲都来自远古东方的风部落,是最早观测太阳日出和季风规律的部落,是人类观测天文地理的第一高手,是人类农耕文明的开启者。《元贞之道》认为史前石刻和青铜鼎上“云”纹,实为“风”纹,俗语“风云不测”,或许古人认为风云是不能分的,云的聚散的确与季风有关,“云”为“风”之形。玉琮有四面八方的基准,将“中”(直杆和飘带旗帜)插在玉琮基座上,就可以测日影和季风的风向;用一根标准长度的直杆(建木)插在玉璧上,午时测日影,日影最短时,则为太阳回归年的起始冬至日,而有最早的太阳历法和季风历法,是人类最早的阴阳合历。

“玉璧礼天,玉琮礼地”本意是天文地理,后来衍生人文的祭天之礼,不知天文地理和实践的文人是读不懂墨子的“天志”的。

文章图片1

5000年前良渚时期礼天的玉璧和礼地的玉琮

文章图片2

用来测日影和风向的甲骨文“中”

良渚、三星堆等地考古发掘出大量的玉璧和玉琮,木质的建木都腐败成土了,肯定是找不到实物了,只能在甲骨文“中”字找回这个建木了,这是华夏先祖测日影和季风规律的实证。上古中华的圆璧之“规”、方琮之“矩”和正历法之“中”,这三者是人类文明之光,是后人墨子所倡导并付之于实践的“圣王之道”。当代东西方众多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一致对墨子有极高的评价,即使在五四运动可以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时期,唯独《墨子》是未挨批的,汉后文人臆想胡解的《道德经》都受到严重批判。

中华秘诀“允执厥中”之“中”,是科学检验,是实践验证,是工具,是方法论,是中国人的本来科学和实践精神。绝不是子由的那个肤浅的、桎梏后人的《中庸》,中国人的思想已在子由挖的洞穴里“型化”了2000年,都已不知“中”的本意了,只会背书的文人,真是祸害人啊。

二、墨子“规矩”之法

墨子,公元前476—390年,宋殷商贵族的后裔,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墨子后的杨朱(约公元前395--335 ),主张”贵生、重己”。《孟子》:“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朱的“贵己”和墨翟“兼爱”是先秦时期两大主流学派,一个是私己的理念,一个公天下的理念,而儒家的尊“君父”理念在当时还不是主流思想。

文章图片3

墨子和杨朱

当代的社会伦理思潮,一是强调个人(私权利)的“人权”和“自由”,一是强调个人对公众(公权利)的“民主和民生”,一是强调个人对组织领导者和家庭之主的尊重和忠心。人类社会一切伦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三个基础命题,文人们各执己见在论战。最终的结果是屁股决定了脑袋,谁家的地位高,谁就是主流声音。数千年来文人们的口水仗:学说之争、理念或主义之争、权与利之争等,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命题。

墨子的《天志》和《明鬼》二篇,是墨子思想的中心和出发点,墨子是在进一步阐述圣人的“无为之事”:

自然的天志是“无形的”,后来的西哲们将其定义为事物在空间上无形的“本体”(Ontology),这是自然科学;

唯心的先圣意愿和知识(明鬼),在时间上的记忆是“无形”的,这是西哲唯心的柏拉图理型论(Eidos & Forms),包括自然和人文学说,如逻辑学Logic、物理学physics、生物学Biology等。

后人已不知《老子》“无”的本意,当然也就理解不了墨子的天志和明鬼的本意了。读先秦的文献,才会有思想火花四射的感觉,而读汉后的文献,就如同啃枯木,缺了许多生机。

前文讲过墨子唯心的《明鬼》,本文讲墨子自然的《天志》中的“规矩”之法。墨子“规矩”之法,是有文献记载来第一个明确阐述自然科学和规律(天志)的方法论《墨子·天志》:“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 是典型的“实事求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

文章图片4

子墨子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墨子以自然的意志(天志)作为准绳和规矩,建立评判标准。墨子效法上古圣王伏羲氏,上观天文而有天道左旋的先天八卦,天象(苍龙星宿、北斗星宿)以北极帝星为圆心按圆周向左运行,这也是“玉璧礼天”的源头;效法伏羲氏下察地理,而有地道右旋的后天八卦,将地理季风分为八方风,这是地方的本意,也是“玉琮礼地”的源头。中华“天圆地方”的本意,是讲天文和地理。墨子知道上古圣王“规矩”之用,以“中”来度(验证)天下之方圆。而后来君子文人们所谓的“仁义”,已经离天志太远了。何以知之?因为墨子可以用这个“规矩”之天下明法以度之。墨子论证其“规矩”之法,是符合天圆地方的天地之大道,符合圣王之道。

是故子墨子之有天志,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以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墨子强调要以“规矩”和标准作为参照和镜子,才能“则圜法明也”,“则方法明也”,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明白”事理,达到“明”的境界。数学几何原理的“规矩”是“公理”,以公理为参照可以推论出一切的定理和结论。墨子论证以“规矩”之法,方能有推理推论之“明”。

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墨白也。

墨子以自然的意志作为准绳和标准(规矩),用于社会治理的应用场景,以检验王公刑政和万民之言谈及其所行。“中”天之意,为仁、为善、为义;不中天志,则不仁、不善、不义。现代西方的法律体系,也是以自然法和常识为基准,而不仅仅是“条文法”。墨子以实践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来论证“规矩之法”。

总结一下墨子论证规矩之法的逻辑推理过程:

1、墨子论证其“规矩”之法,是符合天圆地方的天地之大道,符合圣王之道。

2、墨子论证以“规矩”之法,方能有推理推论之“明”。

3、墨子以实践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来论证“规矩之法”。

结 束 语

墨子的“天志”和“规矩”之法,是2000年前中华法治的人文思想,也是科学验证的自然思想,类似于佛家的“一切法”。庆幸的是,在墨子的《天志》中,还保有中华之“中”的实践验证和证伪的原始哲学概念,是实践论,而不是文人们肤浅的中位概念。

《老子》“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常人,很容易读到《老子》简单的“相对”概念,即今人所追捧的辩证思想。黑格尔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唯物辩证法,只不过是常人的认知水平,并没有达到墨子所谓“明”的认识高度。

墨子,进一步提出可量化和评价的标准,即“规矩”之天下明法,这是法治思想的起源。是明明白白可以落地的,是可以实践的指南。认知层次明显高于黑格尔常人的水平,西方学界也曾有以《实践论》替代一切学说的提法,类似于墨子“中”的实践思想。数学家罗素是完全否定黑格尔哲学的,但并没有得到学界的支持,因为大多数文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常人”的认知水平。黑格尔的粉丝太多,粉丝们不认同。

●老子,还有更高层次的认识,“有”的东西,可以用“无”来解决;“难”的事情,可以用“简单化”来搞定;太“长”的文章,可以用“短”的段落来阐述……

最后,《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才是中国人的真正智慧和认识高度,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佛家的“无为法和不可说法”还是不是老子的本意?笔者对佛学缺乏深入研究,不能言。

“有”了,人会去争,“無”了,就没人争了。所有人都躺平了,就不会有人争了。不懂圣王之道的文人为了所谓的“不争”,臆想出一个不作为的“無为”思想,有意无意将老子的“无、亡、無”三字混为一谈,而有了虚幻的玄空之道,完全背离了《老子》所言的圣人“无为之事”,乱了中华文化的根本,有了“越穷越革命”的荒谬论调,这是玄空糟粕的遗害,致使《老子》本意难以回归,读者可以回顾《元贞之道》的相关前文。

凝聚华夏诸老数千年智慧结晶的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锚”,是永远不变的基石。这是中国人的理念和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