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品质好不好,看你的状态就知道

 夏季三伏天 2022-06-25 发布于湖北

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精神生活是寻找意义的过程

欢迎您关注留言哟~


图片


*1
图片
一、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

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问题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首先谈一谈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关于生活方式,我不想涉及学者们复杂的理论探讨,仅限于比较约定俗成的含义,指人们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具体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生活方式一定是具体的,必见之于活动和行为。

单独的物质条件或单独的精神条件都不成其为生活方式。你很有钱,这还不是生活方式;你怎么花钱,这才是生活方式。你很有理想,这还不是生活方式;你怎么实践理想,这才是生活方式。在物质的或精神的条件与生活品质之间,生活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物质的或精神的条件必须转化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对生活品质的提升做出贡献。你富甲一方,若不能知书识礼、造福乡里,你就只是一个土豪,不是绅士。你学富五车,若不能明察世事、练达人情,你就只是一个学究,不是智者。

尼采是大哲学家,但不是生活的智者,凡·高是大艺术家,但不是生活的艺术家,两人都是天才,但都一生穷困潦倒,最后都疯了,你总不能说这样的生活品质是高的吧。我们只能说,他们为自己的天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受益的是全人类。天才是例外,谁也不要把自己当作例外来选择生活方式。有的年轻人自命天才,鄙视谋生,结果只是为缺乏自知之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害了自己,但无人受益。其实即使天才,也有生活方式健康、生活品质很高的,比如歌德、泰戈尔。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中,不管自觉不自觉,总是体现了某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对何为有品质的生活的一种理解。在这里,哲学的作用就在于,让人们自觉地立足于价值观,追问不同价值观的理由,为评价生活品质提出一个理由充足的标准。

图片
*2
图片
二、从哲学角度看生活品质

哲学是自觉地立足于价值观来看生活品质的,而其价值观又是以人性观为根据的。这里说的人性观,不涉及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而是指对人性要素的认定。通俗地说,就是人身上什么东西是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那么,让它们有一个好的状态,生活品质就是高的。据我所见,哲学史上多数哲学家对此是有共识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承认人身上最重要也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精神。形象地说,人有两个身份,一是自然之子,二是万物之灵,有品质的生活就是无愧于这两个身份的生活。

有品质的生活,第一生命的状态要好。这个好,可以用健康、单纯、合乎自然等词语表达,含义相近,都是指遵循自然之道,自然所规定的生命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这是一些平凡而永恒的需要,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是亲近自然,与自然有和谐的关系,二是爱情、亲情、家庭等自然情感的满足。比如说,星河湾是建住宅的,我们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看住宅与生活品质的关系:一要接地气,住宅外有开阔的园林,植物生机勃勃;二要有人气,住宅内的人也是生机勃勃,夫妻恩爱,孩子茁壮成长,充满家庭乐趣。家庭乐趣是有品质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个人在世上生活,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活泼的儿女、和睦的家庭,多么忙也一定要回家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欢声笑语,这比钱、车、房重要得多。钱再多,车再名贵,房再豪华,没有这些,你就只是一个孤魂野鬼。相反,穷一点儿,但有了这些,你就是在过一个活人的正常生活。

有品质的生活,第二精神的状态要好。这个好,可以用丰富、优秀、内心充实等词语表达,含义也相近,都是指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人性中最高贵的部分得到了满足。

人的精神属性包括智(理性)、情(审美)、意(道德和信仰)三个方面,就生活品质而论,最要紧的是把这些精神维度融入日常生活方式之中,提高其精神含量,使日常生活同时成为精神享受。日常生活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职业生活(谋生方式和工作方式),理想的情形是职业与事业一致,从中感受到智力兴趣的满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如果二者不一致,你至少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可以在业余做,创造条件和等待时机把它变成正业。二是闲暇生活(休闲方式和消费方式),消度闲暇的方式也许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和个性,不妨各显神通,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含量,比如高质量的阅读、艺术欣赏和创作、智性旅游等。三是人际关系(交往方式),要有高质量的友谊和交往。

图片

*3
图片
三、警惕互联网时代生活品质的下降

生活方式问题在今天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普遍的改变。不必说古人,即使是二三十年前的我们自己,也绝想象不出今天这样人人一部手机、事事在手机上搞定的情景。同样,互联网时代出生的“电子土著”这一代人,也会觉得从前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历史的事实一再证明,技术改变生活方式的威力是最大的。现在要问的是,这种改变是提升还是降低了生活品质?对此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诸如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众的话语权等。它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好处也是明显的,主要是便捷和高效。但是,对它带来的弊端有必要引起警惕,在用其利的同时避其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大量人群成为“手机控”“低头族”,处在“永远在线”的网络化生存状态。至少对于这个人群,我们可以断言,互联网害大于利。从生活品质的两个方面看,其生活状态既远离自然,精神含量也甚低。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起,人们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人们埋头于在手机上收取和转发海量信息,不再仰望天空。即使偶尔瞥见蓝天白云或彩虹,第一念头甚至全部念头也是拍成图片发在手机上。无论到何处旅游,面对何种景物,人们的兴奋点也只在传播上,手机一拍一传就好。大自然的全部价值被减缩为可以用手机即刻传播的信息,人们即使置身其中也不再感悟和沉思,因此而把上帝所传递的最重要信息屏蔽掉了。

沉迷于网络更导致了生活的精神品质之缺失,这里我仅提示日常生活三个领域中若干值得重视的现象。在职业生活领域,互联网为一些有IT技术才能或信息整合能力的青年提供了创业和成功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一将功成万骨枯,网瘾使相当数量的青少年成为虚拟世界的奴隶,丧失了真实生活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将产生严重后果,不必说职业与事业一致,连谋生都困难。在闲暇生活领域,许多人的自由时间已被网络整体绑架,身不由己地把自己变成了海量信息的一个通道。有人批评这是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依我看是抬高了,因为这根本不是阅读,真正的阅读一定是主动地选择精神营养,通过阅读获得精神成长。在人际关系领域,人们热衷于也依赖于网络上的虚拟社交,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日益稀少,彼此联系似乎更便捷,实际上却更疏远,使得“群体性孤独”成为典型的当代心理病。

我提示这些现象,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警惕。互联网本身只是快捷传播信息的技术平台,它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这个影响是因人而异的,个体拥有用其利而避其害的自由,关键在于你要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和基于价值观的自觉的选择。正因为此,在互联网时代,关于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讨论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在星河湾生活论坛上的演讲


图片


图片
内容简介
《年龄是一个谣言》是作家周国平暌违七年的全新散文集。作者自悟一生,从精神、自我、人生、文化、文学、读书、教育、哲学不同维度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思索与解读。七十余年人生智慧,亲身传达了:年龄是一个谣言,就当它不存在,人都活在当下,当下的状态年轻,就是年轻。无论什么年龄的人,唯有一件事是应该做和可以做的,就是活好每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