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刚死,最受宠的宜妃为何就被赶出宫?雍正:她比她儿子还过分

 历来现实 2022-06-25 发布于北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的一天,一帮宫廷侍卫闯入翊坤宫,当着宜妃的面,将她的贴身太监张起用等十二人一起抓走。

看着侍卫渐渐远去,宜妃头一晕,瘫软在卧榻上,心里暗暗叫苦。

她心里明白,老四(雍正)对自己的一系列报复,才刚刚拉开大幕。果然,不久后,宜妃外甥女固伦恪靖公主的太监王士凤、王明也被找茬,发配了到了遥远的齐齐哈尔,成为披甲人的奴才。

宜妃儿子允禟的太监李尽忠也被拿下,发配到了云南。

常言道,打狗还要看主人,雍正打得太监,就是给主人脸色看的。

而且在打完狗之后,就轮到打主人了。

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一帮太监当着宜妃的面宣读圣旨,让她即刻搬出皇宫,连收拾行李的时间也不给。

听了圣旨,宜妃痛哭失声:“皇上,你怎么不带臣妾走啊,让我受尽屈辱,生不如死。”

坊间百姓听说后,都大惑不解:这宜妃怎么说都是康熙的妃子,是雍正的长辈。历代皇帝都是以仁孝知天下,要给老百姓作出表率,雍正怎么会如此作践自己的小妈?

宜妃是谁?

很多人是从《康熙微服私访记》中认识宜妃的,剧中的宜妃受康熙独宠,每次皇帝出来都只带她一个妃子。

电视剧是虚构的,但是宜妃受宠却是真实的。康熙有4个皇后,3个皇贵妃,1个贵妃,11个妃子。如果把康熙的女人比作一个金字塔,皇后在塔顶,皇贵妃和贵妃在第二、三层,宜妃和十个妃子位于金字塔的第四层。

表面上看,宜妃的地位并不在塔尖位置,然而,对于出身卑微的她来说,已经属实很难得了。

宜妃出身卑微,她的家族郭络罗氏家族,是当时的包衣。所谓的包衣,说好听点是平民,说不好听点就是俘虏的后代,世世代代当奴仆的。

理论上说,包衣很难有出头之日。

然而男人选择女人向来是以貌取人,皇帝虽然受到政治婚姻的掣肘,皇后大位讲究一个出身,但普通宫女秀女、低等嫔妃的出身相对不是那么重要。

雍正的生母德妃,康熙的另一位宠妃敬敏皇贵妃出身都不高贵。

宜妃和这二位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以宫女而不是以秀女进宫,都是靠美色受到康熙的青睐。

所不同的是,德妃13岁就进宫,宜妃17岁才进宫,晚了四年。

别小看这四年,等于晚四年接受皇上宠幸,生孩子自然也要向后推迟,生下的儿子排序就相对靠后,地位比较吃亏。

德妃(仁寿皇太后)生康熙的四子胤禛(雍正)是1678年,宜妃所生的康熙的五子胤祺,是1679年。

假如宜妃也是13岁进宫,生下的儿子排名肯定在雍正前面,到时候接班的,就不一定是胤禛了。

不过宜妃生育能力很强,她深知母以子贵的道理,进宫之后就抓住皇帝的宠爱机会拼命生育。康熙有39位后妃,只生了35个儿子,人均不到一个,宜妃一人就生了3个。

这一来说明宜妃很受康熙宠爱,在这里耕耘时间最长,二来说明宜妃的运气不错。如果皇帝不到你那儿去,你再努力也白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事实也确实如此,宜妃以宫女的身份进宫,当年就被册封为宜嫔。由此可见,康熙对宜妃一见钟情,宜妃也确实貌美如花、倾国不敢说,倾一座紫禁城她做到了。

关于这一点,没有影像资料记录,但是有一点可以佐证,那就是宜妃的姐姐郭贵人,也受到康熙的宠爱,被封为妃子。

姐妹先后进宫,还成为皇帝的妃子,这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是为数不多的。

《清史稿》记载:康熙对宜妃“圣祖甚爱之”,《永宪录》中也记载说康熙对宜妃“眷顾最深”。

举例来说,康熙皇帝每次出征在外时,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不顾鞍马劳顿,首先要手下拿出纸笔,修书一封,寄到翊坤宫去,对宜妃诉说思念之情,顺便向她报个平安。

回去的时候,康熙还会让手下人到大街上去,买点土特产包装好,回去送给宜妃。

这样的事如果让现代出差在外的人做的话,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让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去执行,确实难能可贵,足见康熙对宜妃的恩宠,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既然受到皇帝恩宠,其他人对宜妃更是毕恭毕敬。然而世事无常,曾经备受宠爱的宜妃,在康熙去世不久便遭到迫害,被赶出皇宫。

按理说,雍正是康熙的儿子,是指定的接班人,对于父亲的遗孀,也该像对待母亲那样。不但要孝敬她们,更有义务照顾她们,可是他后来竟然公开将宜妃驱逐出皇宫,做得确实过分,让人感慨人性薄凉。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当时的背景说起。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雄主康熙大帝,在京城西北郊畅春园病逝。

当时八爷党支持的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就在康熙身边。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掌握京城军权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站在了四阿哥这边,宣布康熙遗嘱宣老四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至此,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但是严格地说,这场斗争还没有落幕,依旧在暗中激烈进行,因为八爷党成员依旧没有被从肉体上消灭,雍正又怎么会高枕无忧?

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对胤禵、胤禩为首的八爷党进行穷追猛打。不久,胤禵被召回京师,雍正随即将其软禁起来。

对于老八胤禩,雍正采取了拉拢的策略,封其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政权巩固之后,露出本来面目,削掉老八王爵,圈禁起来。

到此为止,雍正的心头大患基本除掉,他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手腕非常高明,采取步步为营、分化瓦解的策略,在政权巩固之后才对老八痛下杀手。

既然如此,对父皇的妃子宜妃,雍正完全可以从长计议,为什么他要迫不及待地进行打击,在即位不到一年就将其赶出皇宫?

雍正对八爷党的清算,如果是为了巩固政权情有可原的话,对宜妃的打击就让人费解了。宜妃手无缚鸡之力,身边也没有聚集什么有能量的人,也不会挑战雍正的权威,又毫无干政的能力的意愿。

按理说雍正应该塑造出一副很大度的样子,以帝王宽广的胸怀善待先帝的遗孀,树立自己以德报怨的正面形象。

然而雍正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怕天下百姓非议,在登基不久便拿康熙最宠爱的妃子开刀。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雍正这样做,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首先,雍正这样做,自然是和“九子夺嫡”事件有关。

前面交代过,宜妃生了三个皇子,分别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

皇五子胤祺为人忠厚老实,在九子夺嫡斗争中明哲保身、置身事外、不偏不倚。

雍正登基之后,也不好意思加害于他。最后胤祺得以善终,在雍正十年病故,享年54岁。

皇十一子胤禌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十一岁就夭折了,自然也没有参与皇位争夺战。

三个孩子里,两个都很省心,唯有皇九子胤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把宜妃她老人家卷了进去。

胤禟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683年10月17日),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

平心而论,胤禟是个有才气的皇子,从小受到满汉文化教育,学知书达理,胤禟自然也备受宠爱。

胤禟能文也能武,第一次跟着康熙狩猎,就用短箭放倒两头鹿,来了个开门红。

然而胤禟也是个头脑简单,没有城府的孩子,或者说只讲是非、没有立场,不懂策略。

他在夺嫡斗争中紧跟老八胤禩,在胤禩已经涉嫌利用看相人张明德,阴谋行刺皇太子胤礽的情况下,不是去撇清与老八的关系谋求自保,反而在康熙盛怒的情况下,选择了与老四一起为老八开脱。

康熙在盛怒之下,怒扇他两个耳光。

但他仍然不接受教训,在老八被定罪的情况下,他竟然带上毒药要与其共荣辱、同患难。

不仅如此,老八被关起来之后,胤禟还串通别的皇子给其送饭。

老十四西征的时候,胤禟大把大把给兄弟送银子,过生日的时候,他又重金购买生日礼物。

其实胤禟根本没有必要如此高调,如果保持中立,老四和老十四无论谁当皇帝,自己地位都是一样的,都能进退自如,根本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到老四的对立面。

胤禟如此荒唐,除了脑子简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仗着母亲受到康熙的宠爱。

胤禟为八爷党夺权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自然受到老四胤禛的敌视。

而胤禟这样行事肆无忌惮,不能不说跟宜妃的教育有关。

宜妃不懂宫廷斗争的险恶,自以为有了康熙的宠爱就可以为所欲为,做事不留余地,不给自己留后路,不懂得圆滑和中庸,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给儿子带了一个不好的头。

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无论四爷还是八爷党胜利,宜妃母子都无所谓,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什么影响,反正康熙也没有让胤禟接班的意思。

只有他们母子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谁上台都要对他们母子毕恭毕敬,至少不会加害他们,能保住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坐享荣华富贵。

然而宜妃恃宠而骄、目中无人,一味争强好胜。在自己的靠山康熙驾崩之后,宜妃依旧盛气凌人。在祭拜先皇的时候,大家都是徒步而行,而她却趾高气扬地坐轿子去。

即使你真的身体不舒服,也可以让别人搀扶着,走得慢一点。退一步讲,即使坐轿子,也应该遵守秩序,懂得尊卑。

但是飞扬跋扈惯了的宜妃,坐着四人抬的软轿从皇妃们面前盛气凌人地走过,竟走到了已成为皇太后的乌雅氏前面,这显然坏了规矩。

别说是皇上的追悼会上,即使平民百姓的葬礼上,小妾走过了正妻都是犯禁的事,是万万不可的。宜妃此举,比她儿子胤禟犯事的性质都要严重、过分得多。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拿袁世凯举例。

袁世凯是清朝要员后,权倾一时,但是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大哥反对,小妾出身的母亲在身故后竟然不能埋在父亲身边,位高权重的袁世凯竟也无可奈何。

这足以说明,在封建时代,无论到什么时候,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不能乱的。

而宜妃唯我独尊惯了,做事不考虑后果,觉得雍正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毕竟自己是他的小妈。所以她不仅无视皇太后,见了雍正帝时,依旧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把新皇帝放在眼里。

雍正虽然要考虑影响,但是他更要考虑自己的权威。

假如宜妃不出风头,规规矩矩,雍正绝对不会去为难她,哪怕之前自己对她意见再大。

第一她是先帝的妃子,是长辈,第二她是个女人,男不和女斗,跟宜妃过不去,显得自己小肚鸡肠。

反观宜妃在公开场合下竟然如此无礼,雍正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肯定要拿她开刀,将她赶出皇宫。

宜妃出宫后,依旧不懂得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未曾向雍正帝和皇后请安过,这更加引起了雍正帝的强烈不满。

尽管如此,雍正也不好意思明着再为难宜妃,只能降低她的生活待遇,减少她身边的仆人数量。

昔日极尽奢华的宜妃,虽然不会跟平民百姓那样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但是生活水平跟过去相比简直是霄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雍正虽然没有继续为难宜妃,对宜妃的次子胤禟却毫不客气,对待他像严冬那样残酷无情。在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二十二日,胤禟圈禁而死,年仅四十三岁。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二十五日(10月2日),宜妃在恒亲王府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可以说是宜妃的行事风格害了儿子,儿子的高调也连累了母亲,母子都缺乏政治智慧,耍小性子,互相坑害,谁也别说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