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自省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平凡的人 2022-06-25 发布于内蒙古
《论语·里仁》写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能的,有很多优点的人,我们就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能,没什么闪光点的人,我们就反省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特质,提醒自己改正。

自省,是一个任何时候谈论起来都不过时的话题。

自省不光是让我真正的了解自己,还可以帮我们开拓思维,促使我们深度学习。

适度合理的自信,更能从内而外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01

学会自省,首先要学会放低姿态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和诤臣魏征,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

在这对传奇君臣身上,还有一个小故事:

在一次早朝后,唐太宗很生气地回到了内宫,刚看见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骂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唐太宗这么生气,就问他:“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回答:“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实在让我无法忍受!”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上了朝见用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可谓是醍醐灌顶, 他意识到了自己原来一直是站在高处去俯瞰别人的。至此,他开始放下姿态,听取他人意见,进行自省。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曾经想要杀死他的唐太宗,此时却非常难过,他流着眼泪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死后,唐太宗一直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他虚心吸取别人的意见,开创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贵为九五之尊,也要学会适当的放低身段。

只有和他人处于平等的位置,我们才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

想要学会自省的艺术,我们就要放低姿态,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 

了解更多处世智慧

图片

02

学会自省,就要掌握适度原则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三个年轻人即将踏上生活之途。临行前,一位智者分别送给他们一面镜子。

第一个人每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尘和污物,然后及时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续上路。

第二个人每天照十次镜子,越照越躲在屋里不敢出门,生怕再染上灰尘。

第三个人十天也不照一次镜子,只顾埋头赶路,弄得灰头土脸,没人愿意与他为伍。

在这个故事中,“照镜子”象征着我们自省的过程。

每天照一次镜子的人,很容易就能发现自己脸上沾染的灰尘,及时清洗,就能保持容光焕发的面貌。

第二个人则是由于照了太多次的镜子,放大了自己脸上的污渍。最后当然是被这种过度的自我否定困住,止步不前。

自我反省也是这个道理。

孔子也曾用一句话提醒我们:“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当我们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一定要讲求适度原则。适度反省之后,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就好了。

自省,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图片

03

学会自省,也需要自我鼓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把自省与自我批判划等号,其实并不是这样,自省不只是自我否定,也需要自我鼓励。

只有肯定自己,承认自己身上的优点,一个人才可以走得更长远。

中国有句谚语说得好:

吾人最大之知识,系反躬自省。就如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一路走来,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那些精华的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被“反省”、被肯定,虽过程曲折,但一直被传承至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自省过程中自我肯定的表现。

正是因为不断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反思,对既有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才能在几千年的发展道路上从未发生间断,进而成就了今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

懂得自省的人,是谦虚的,是自信的,是自明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就像薛之荔所说:

'总是成功的人和总是失败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遇到失败的时候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呢?还是痛定思痛自省己身呢?”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自省,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并将这种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慢慢地,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强大,最终成就了自身,也改变了世界。

愿你我也能朝夕自省,遇见更好的自己。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喜欢的,点个分享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