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大学研究:到了一定年纪,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茂林之家 2022-06-25 发布于湖南
哈佛大学研究:到了一定年纪,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孤单之前是迷茫,

孤独过后是成长。

作者:洞见yy

2020年,哈佛大学Rosati教授和Machanda教授,发表了一个研究,广为热议。

他们在1995年的时候,找来21只雄性青年大猩猩,把它们放在一起,并一直观察它们的社交变化。

刚开始的时候,大猩猩们常常聚会,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认识的,总要凑到一块交流一番。

10来年过去,它们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都是自顾自待着。

哪怕是少有的交流,也是跟固定的伙伴在一起。

最终,研究人员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大猩猩的社交活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少。

其实,人也一样,到了一定年纪,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独来独往是人生的常态。

1

年纪越大,圈子越小

曾看过一句话:

无效的好友就和多余的物品一样,看着实打实地存在,实际上压根没什么用。

人在年轻时,总喜欢给圈子做加法,热衷于结交各种人脉。

等后来回过头看,才发现多数的社交都是无用的。

在小品《什么是朋友》里,潘长江是一名老总,他经常吹嘘自己朋友多,好办事。

妻子看不过,一句话就说破了真相:“那是你有钱,等你有难了,不一定有人来帮你。”

潘长江心里不服,当即就谎称自己破产了,打电话向朋友们借钱。

先是给朋友老钱打电话,对方一听明来意,马上就挂了电话。

等他再拨过去,那头直接关了机。

他脸上开始挂不住,又打给有过命交情的老孙,结果不仅没借到钱,反倒被对方嘲讽了一顿。

就在这时,下属小李拎着礼品来拜年,说特地来感谢潘总的提携。

没想到得知他破产后,小李立马找个借口就溜了,临走时还不忘把礼品顺了回去。

他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这才意识到:原来那些推杯换盏、呼朋唤友都是假象。

所谓朋友,不是在你风光时给你献了多少殷勤,跟你喝了多少酒;

而是当你无力时,能在身前拉你一把,在身边陪你坐到天亮。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筛子,我们很多人起初都会把它装得满满当当。

只要是自己认识的人,都愿意把他当做朋友放进自己的筛子中。

直到中年以后,才渐渐发现,太多的假情假意早已被大风吹走。

一个偌大的筛子中,留下的朋友屈指可数,但却是粒粒饱满,颗颗真心。

就像作家雪小禅说的: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个人的成熟,从圈子缩小,回归自我开始。

哈佛大学研究:到了一定年纪,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2

朋友越少,关系越好

鲁迅先生晚年,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他认为,朋友是不需要太多的,但若是有一个知己,那就要把他当作手足兄弟一样对待。

在鲁迅先生的人生后半程,朋友非常少,但关系却都非同寻常的铁。

其中就有一个朋友,叫许寿裳。

他是鲁迅的同乡,他们坐过一样的乌篷船,又一起奔赴日本留学。

他是鲁迅仅有的,从少年到晚年都一直交好的挚友。

鲁迅刚从日本回国的时候,生活没有一点起色,心中很是苦闷。

许寿裳得知这个情况,立马就请教育总长蔡元培帮忙谋路子。

没多久,蔡元培便邀请鲁迅前往北京教育总署工作。

而鲁迅到了北京,因为手头十分拮据,日子过得颇为艰难。

许寿裳为了改善鲁迅的伙食,总是让妻子多做一些家常熟食,然后自己给鲁迅送去。

在鲁迅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许寿裳总是会陪伴左右,或是倾心安慰,或是竭力帮忙。

即便鲁迅去世,后事也是他一手料理的。

他们二人的关系,正如许寿裳在相识多年以后调侃鲁迅时说的:

“北平胡同里有一种老房子叫'老虎尾巴’,莫非你也是我的'老虎尾巴’?老头子?”

一段关系越处越好,离不开彼此的相互扶持,更离不开岁月的沉淀。

等到中年以后,每个人都在事业与家庭的夹缝中艰难度日。

经营好圈子的最好方式,就不再是与不相熟的维系着泛泛之交;

而是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留给那为数不多的三两好友。

你总要明白,朋友虽少,但一颗真心,胜似万两黄金。

哈佛大学研究:到了一定年纪,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3

独处越多,人越成熟

演员陈坤曾写过一本随笔《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他在其中讲述了一个聚光灯下的顶流明星回归自我,参悟人生意义的故事。

20岁出头的陈坤,出道即巅峰,大学刚毕业就出演《金粉世家》男主角。

电视剧在央视大火,陈坤一夜之间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拥有如此辉煌,在外人看来,他早已是人生赢家。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和名声,他根本无从招架。

那时候,陈坤家门前每天都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客人,一场接着一场的宴会。

仿佛是盖茨比的庄园。

年轻的他面对命运抛来的惊喜,心中却恍若黄粱一梦。

他开始患得患失,害怕失去眼下拥有的名和利,甚至担心自己会突然死去。

就这样,他得了抑郁症,他整夜整夜的失眠,厌世、悲观,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有几次靠近窗户,甚至差点跳下去。

为了治病,他果断推掉了所有戏约与应酬,把自己关在家里。

平常除了打坐,瑜伽,就是徒步、爬山。

而在后来的西藏之旅中,他更是在独行中,寻觅到了灵魂归处。

独处,带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祥和,更给予了他一次重生。

正如《百年孤独》所说:“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

只有体验过一次孤独的旅行,一段独处时光,我们才有机会内视到自己的本心。

现代都市的生活无比热闹,即便是凌晨的街头,也是一片灯红酒绿。

很多人迷失于各类酒局、聚会,可一夜喧嚣过后,神情恍惚不说,还倍感寂寞空虚。

叔本华就曾说过:“一个人越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就越好。”

呼朋唤友固然让自己快乐,但独处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享受。

年纪越大,越要为自己腾出一方私密的空间,远离外界的纷扰,细细聆听内心的声音。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说:

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弱者都是群居的,所谓芸芸众生。

人的一生越往下走,就越会发现过多的社交于己无益,反而只会觉得吵闹。

因为内心足够强大,我们不再依靠“群居”取暖,已然活成了自己的靠山。

孤单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是成长。

到了一定年纪,你终能发现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点个赞吧 ,有二三知己相伴,此生无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