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画像为何露着2颗牙齿?古人:历代圣贤都想这样,意义非凡

 蔚蓝色淼 2022-06-25 发布于河北

对于孔子这位千古名人,国内外的人们心中对他都是充满敬佩和尊崇的,这也就意味着多数人会对他的生平更加感兴趣,其中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人们对于孔子的外貌是极其好奇的。

实际上,现在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不少孔子画像,多数画像都呈现出孔子虽已衰老,但精神状况依旧矍铄的姿态。可若是你看过足够多的孔子画像就会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孔子的牙齿都是外露的,这让孔子画像看上去显得有些不和谐,那么这又是为何?

01孔子:一生不凡、卓越过人

春秋各个诸侯国争霸时期,世道混乱,孔子的父亲,即叔梁纥为了避战而带着一家由宋国逃去鲁国,因此,孔子实际上是宋国人。叔梁纥一家安全后他又愁了起来,因为他的子嗣中都是女儿。

他其实已经有了九个孩子,但奈何都是女儿,直到小妾生下了一个儿子,可不成想却天生愚笨且患疾,因此,他当下最希望的是能够拥有一个健康且聪颖的儿子。

某次,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叔梁纥与比他小了四十来岁的颜徵在相识并生了情愫,这段情自然是不被任何人看好的,更罔论祝福,于是,为了能够安心自在地一起生活,他们决定秘密去到至尼山开始定居,很快,孔子就出生了。

颜徽在对孔子在各方面都极其严格,尤其是学习方面,好在孔子也十分勤奋和懂事,另外,孔子的母亲本身性格温和,在日常生活中便是如此,只是在学习上完全相反。

因此,孔子日后获得如此之高的成就和他小时候母亲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之所以能够对教育理解如此透彻是因为他从小受到的便是良好的熏陶。

有着如此渊博的学识和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孔子走上仕途似乎也是很合理的,在他20多岁时,他开始走上仕途,很快也得到了许多不同国家君主的看重。

直到他55岁时,由于在鲁国时和君王的观念完全不和,于是他便带着弟子们离开了此地,在周游列国的同时想要找到新路,这一游历就是几十年。

在此期间,孔子开始了私人讲学 在各个国家都有他的学堂,传授的都是人们所追崇的君子之道,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在各国文人眼中地位极高并且被称为“孔圣人”。

也是在此期间,孔子和弟子还完成了著名于世的经典著作--《论语》,这部著作也成为了学习儒道必看的入门之作,其实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对中国人起到了极大影响,同时对世界来说,影响也是非同凡响的,世界各地盛行的孔庙和孔子文化就是最鲜明的例子。

02面相异于常人、象征意义尊贵

人们对孔子在知识上的了解已经不少了,于是人们开始好奇孔子的真实面貌,其实根据《史记》就可以了解到他的外貌::“生而首上圩顶,因顾名曰丘云。”这句描写指的是孔子出生时脑袋就不平整,反而坑坑洼洼。

之所以会取名为“丘”,也是因为他是在尼丘山上降生的,《史记》中还有对孔子身形的描写,从中可得:孔子身高不低,共长9尺有6寸,人们都以“长人”为称,且对他感到惊异。

这放在现代来说其实也不奇怪,孔子出生在山东,这个地方从古至今出的都是些典型的“壮汉”,不过孔子的身高在山东还是属于较高的一类了,放在如今也有两米左右。

想要获得孔子的史料信息,除了最有说服力的《史记》,曾经还出现过一个名为孔元措的金朝文人自称孔子后代,并且写下有关孔子外貌的文书,大体说的是孔子有“七露”,分别表现在耳、眼、口、鼻等面部上。

总体综合来看,孔子的面相似乎非常奇怪,不过在世人眼中,这或许是这位传世的大儒的独特而尊贵的象征,而对于他的画像中总是暴露在外的牙齿,可就没那么多奇怪的说法了。

他的牙齿之所以一直暴露,主要是因为他的牙齿本来就大,而且并不整齐,因此只能如此,在现代来看,就是较为严重的“龅牙”,不仅是孔圣人,很多历史名人同样有“骈齿”,也就是龅牙,例如李煜和帝喾等。

或许在现代人眼中,龅牙是畸形的、必须矫正,但或许在古人眼中,这是异于常人且尊贵的面相。

03著名画像皆保留真实面貌

古时候并没有逼真到可以以假乱真的画术,因此,想要直接了解孔子的真实面貌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的著名历史画作流传了下来。

这是因为孔子的影响范围非常广,而且又周游列国,可也正是因此,很多画像都有不同的地方,画的孔子也都有自己的特色。

不过流传得最广也最有可信度的是历史著名画家--吴道子画下的孔子像,而且有传闻表示:吴道子在画孔子之前就查阅过大大小小的史料极多,还包括了《论语》,为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的孔子。

开始画作以后,吴道子就全身心投入于此,经过一番努力,才画成了举世闻名的《先师孔子行教像》,这副画作中的孔子一身飘然古衣、挽着发髻,发带和衣襟都随风而动,给人一种于孔子的气质相符合的“洒脱感”。

画作里的孔子并不年轻,已经两鬓斑白,可是眼神却是如此的有精气神,再和伟岸的身姿搭配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老而不靡”。

04结语

同时在这副画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孔子的面貌,更多的还有吴道子对画作的用心和对孔子的充分尊重,因为他并没有忽略或者直接抹去孔子的“骈齿”,总的来说,古人与现代人的思想鸿沟是不小的,但现代人决不能用只属于我们的现代眼光看待或者评价古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