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有效管理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

 赢在优势 2022-06-25 发布于天津

一、氨氮、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影响因素

氨氮在水中以离子铵(NH4 )和分子氨(NH3)形式存在。离子铵携带正电荷,易受细胞膜电荷排斥,难以通过细胞膜损伤细胞,危害较小。而分子氨为非极性化合物,高脂溶性,不带电荷,容易穿过细胞膜毒害细胞,尤其是损伤鳃组织,影响气体交换,干扰渗透压调节。水体中分子氨含量受温度、pH值影响,温度越高、pH值越高,分子氨含量越高,氨氮的危害性越大。通常我们所检测的氨氮指标一般为总氨氮,因此常规检测氨氮指标,还需检测pH值、水温等指标,有利于我们评估氨分子的含量及危害性。

亚硝酸盐可通过层状氯细胞主动运输入鳃,进入甲壳动物血淋巴。亚硝酸盐具氧化性 ,能与甲壳动物血淋巴中的血蓝蛋白作用 ,从而引起生理性缺氧,同时降低血细胞数量。由于亚硝酸盐与氯离子共用一个通道,盐度的提高会减少养殖动物对亚硝酸盐的吸收,减少危害。

图片
图片

二、氨氮、亚硝酸盐的来龙去脉

水体氨氮主要来源有三方面:第一,养殖动物通过鳃部或泌尿器官直接分泌氨氮到水体中,池塘中其他动物(如桡足类)也会分泌氨氮到水体;第二,养殖环境中的生物分泌或排泄的氨基酸、蛋白质、粪便,以及生物的尸体、残饵、水产投入品、水源及池泥携带或溶解的含氮物质,通过细菌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氮;第三,亚硝酸盐反硝化生成氨氮。而水体中亚硝酸盐主要是由氨氮通过细菌亚硝化作用生成。

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去路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藻类或植物吸收利用;第二,通过细菌硝化作用,将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转化生成无毒的硝酸盐,或通过细菌脱硝化作用生成氮气排到空气中去;第三,通过排换水将氨氮、亚硝酸盐排到养殖水体以外环境。

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来龙去脉图示

图片

三、氨氮、亚硝酸盐的管理

1. 降低含氮有机污物进入水体。饲料投喂是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的最大源头,因此最有效、直接控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方式就是减少投料,而实际养殖中投料量和产量、收入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正相关关系,在目前养殖模式、条件、观念下,减少投料量还是缺乏可行性并带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合理密度、精准投料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含氮物质的进入养殖水体。同时提升饲料转化利用率及维护养殖动物正常消化吸收能力,也可以减少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

因此,合理密度和投饵,使用高能蛋比饲料,定期拌料内服“拜水安、德维乐、彼奥酸、赛多康”等产品,进行肝胰脏(腺)及肠道健康的养护,维持养殖动物机体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是从源头上减少含氮的有机物进入养殖水体,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生成的首要条件。

2. 维持养殖水体溶解氧在较高水平(>4ppm)。首先,较高溶解氧有利于养殖动物对饲料的摄食、消化、吸收,减少残饵及粪便生成;其次,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及降解有机物需要大量氧气,良好的溶解氧有利于提高细菌生长繁殖及硝化作用,促进有机物降解及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向无毒的硝酸盐转化。最后,较高溶氧亦能提高养殖动物对氨氮、亚硝酸盐毒性的耐受度。

因此,我们要有“增氧机就是增产机”观念,合理配置增氧设备,维持水体溶氧在较高水平,是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的影响的必要条件。

3. 培藻与稳定水质。藻类是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的吸收主体,也是含氮物质的一大储存库。因此,培养和维持水体藻类稳定性,是减少和稳定水体氨氮、亚硝酸盐一种有效方式。

定期使用“池优美、必绿得、诺碧清生物净水剂”对维持藻类多样性、丰度及稳定性均有很好的作用。        

图片
图片

4. 排换水。通过排水将有机污染物及氨氮、亚硝酸盐带出养殖水体,补充洁净的新水,也是一种快速有效减少水体有机物、氨氮及亚硝酸盐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及保护及尾水处理等问题,同时外源水的洁净情况及病原携带也会影响此方式的效果及生物安全性。

5. 氧债管理。排污条件较差塘口需定期清淤。同时,养殖过程定期使用生物底质改良剂(如“诺碧清生物氧化剂、强力拜生源”),减少池底有机污染物积累,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生成;使用氧化性化工产品,对提高底部氧化还原电位,改善底部环境有一定帮助,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适合紧急情况使用),且伴有一定的副作用。

6. 细菌的培养和稳定。细菌除了能将有机污物转化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为藻类生长繁殖提供稳定营养盐外。同时,细菌通过同化或异化作用,将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脱硝形成氮气排到空气中或自身利用形成菌体蛋白,从而大大减少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

诺碧清生物净水剂功能及特点

图片

数据来源:诺维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