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布哈拉鸢尾
2022-06-25 | 阅:  转:  |  分享 
  
布哈拉鸢尾

蔡曾煜

布哈拉鸢尾(Irisbucharica)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用于花坛与盆栽的球根类鸢尾。布哈拉鸢尾原产于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地方,在鸢尾分类中归属于鸢尾科鸢尾属西西里鸢尾亚属(subgenusScorpiris)。这一亚属大概有33个原种,主要分布于土耳其东部到高加索地区,南至以色列,东至帕米尔高源、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西西里亚属的鸢尾在形态上与其它鸢尾相比较,有两个较大的特征,一是花冠中的旗瓣很小,(图-1)二是在根茎上具有肉质、膨大、宿存的贮藏根(图-2)。

图-1布哈拉鸢尾花器



图-2布哈拉鸢尾的贮藏根



一、性状

布哈拉鸢尾株高40㎝左右(图-3),叶两列互生,披针形,长约30㎝,宽约6㎝。2月球根萌芽,当发生7~8片新叶后,4月初开始着花,花紧着于顶生叶的叶腋间(图-4),黄色,单生,极少同一叶腋有2朵花。花茎抽出后,每株陆续有花约4~6朵,前后花期维持半个月左右,未发现结实现象。花后地下鳞茎迅速发育,通常在花茎基部的侧芽萌芽,形成2~5个籽鳞茎(图-5),开花单株播种时的母鳞茎逐渐消失。无花单株一般着叶在6片以下,这些植株基部会形成肥大的新鳞茎(图-6)。5月下旬地上部逐步枯萎,植株休眠越夏。布哈拉鸢尾的根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纤细的吸收根,随着地上部的枯萎而枯萎。另一种是肉质、肥大,贮藏养分的贮藏根,贮藏根在休眠期残存于根茎部位,乃保持生命活力,待秋凉后首先萌发新根(图-7),恢复植株新一周期的生命活动。

图-3布哈拉鸢尾植株



图-4花单生于叶腋



图-5开花时籽球的发生



图-6开花植株母球的消失



图-7秋播后贮藏根发生的新根





二、栽培

布哈拉鸢尾一般周径在5㎝以上的鳞茎(图-8)都能开花,通常在秋季10月前后播种,花坛群植的行株距为25×15㎝,覆土深4~5㎝,秋播有利冬前发根。2月新苗出土,加施一次追肥,4月花后是新鳞茎的发育期,最好再追加一次以磷、钾肥为主的追肥。5月下旬叶片转黄时收获种球。一般新球的增殖率为2~4倍,成熟鳞茎的周径通常为8-10㎝。由于布哈拉鸢尾的贮藏根在收获后乃具有生命力,即使新球剥离后,在根茎盘上还有不少隐芽(图-9、图-10),可以利用繁殖作种鳞茎,因此新球收获时,应将长约8~10㎝左右的贮藏根一起完整掘起(图-11)。收获的植株需待10天左右,使鳞茎基部离层产生后,再将较大的开花球剥离茎盘,剥球过早会伤害新鳞茎顶芽,造成废球。商品球销售一般也可不剥离鳞茎,带贮藏根出售。经过剥离后的开花球可以分级、通风、干燥贮藏。带小球的贮藏根可用木屑或泥炭保湿贮存,也可进行干贮。布哈拉鸢尾在长江流域,地下球根能够露地越夏与越冬,庭院栽培在茎叶枯萎后,可就地留存球根,约3年左右翻种一次。



图-8布哈拉鸢尾种球



图-9根茎盘隐芽萌芽



图-10茎盘带贮藏根播种萌发的新株







图-11种球收获时带贮藏根



三、应用

近年国内进口的球根花卉中,大都退化现象严重,种球很易感病腐烂,而鸢尾科鸢尾属的布哈拉鸢尾与荷兰鸢尾出现这些症状很轻。因而在国内园林绿化与私人庭院栽培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布哈拉鸢尾的园林种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一、花坛布置,采用营养缽播种,在花蕾初显时,连缽栽植于花坛,花后连缽起出,管理留种;二、花境及疏林地种植,可以与麦冬、书带草、景天、草坪草等矮生地被植物间种,形成季节性的缀花花丛。叶片转黄时及时剪除地上部分,休眠鳞茎露地越夏与越冬,根据生长情况2~4年翻种一次。栽植行株距放大到30~40×30~40㎝。

家庭庭院栽培可种植于屋前、阶下、墙边、山石旁的向阳处。盆栽宜用口径18㎝以上的中盆,每盆植球4~5个(图-12),群体观赏效果较好。

图-12盆栽





图-13地栽



苏州老圃(2008-6-24原稿)2022-3























2









献花(0)
+1
(本文系老圃书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