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少将乘驴车回家,途中和车夫聊一路,快到家才发现是自己父亲

 中医360 2022-06-25 发布于山东

战争年代,背井离乡的事情时有发生,王扶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1923年出生的他,在开国将军中也显得格外耀眼 ,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之中,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危险,他背井离乡,一直到建国之后,才有了机会回去。

回乡“偶遇”父亲

在战争年代,王扶之始终都保持着英勇顽强,从土地革命一路打到了抗美援朝。

1653年,从战场上回来了之后,王扶之考虑到自己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再见过父亲,距离自己离开家也有30多年的时间了,不知道父亲现在是什么情况,因此,王扶之决定要回家乡一趟看看。

对他来说,这次回乡是私事,因此他也没有让自己的专职司机送他回家,更没有通知当地领导,他担心若是当地的领导干部整得大张旗鼓,那反而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对自己的影响也十分不好。

那会的王扶之,至少都是师长级别了,跟最初离开家的少年相比,完全不一样。

警卫员简单帮他收拾了一下行李,二人就这样急急忙忙踏上了回乡之路。

这一次,王扶之回家可不是空手而归,若是父亲还在,为报答他的养育之恩,王扶之还特意准备了很多礼物,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有尽孝的一天。

距离家乡越来越近,王扶之走上了一条乡间小道,沿途的风景,还是让王扶之想到了不少过去的回忆,小路崎岖难行,一段时间下来,“负重前行”的王扶之也实在是走不动了,便选择在路边休息一会。

此时,刚好有一位赶着驴车的老人经过,看到有个年轻人在路边休息,便主动停下来,向对方招手。

看着年轻人手上的大包小包,老人也很快明白了过来,对方自然是一位回来探亲的,因此,两人在驴车上就聊起了过去的事情。

聊了一会,老人也有些无奈地说道:“哎,我的儿子在差不多12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去当兵了,到现在还是没有一点音讯,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如果他还在世的话,应该也和你差不多大了,可是,我那苦命的儿子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呀。”

王扶之看着老乡的家庭条件和自己童年的经历格外相似,更是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一个想法从他的内心深处冒了出来:看看能否帮老人找到孩子。

因此,王扶之向老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就问道:“老人家,您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我看我认不认识?”

对方回答道:“王硕。”

听到这两个字,王扶之的身上仿佛触电了一般,瞬间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王硕”就是他曾经的名字。

也就是说,面前的老人,正是自己的父亲。

他的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猛然喊道:“爹!”

老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给惊呆了,由于距离孩子离开家乡已经30年的时间了,他猛然间回头盯着已经泪流满面的王扶之,二人就这么对视了良久,终于抱头痛哭,分别了30年的父子,终于重新相聚了。

在快到家的时候才发现赶着驴车的车夫是自己的父亲,这对王扶之而言无疑是心酸的,可心酸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英勇无畏的写照。

那些年,父亲的日子过得一直都很苦。

按理说,在回乡的那一年,父亲明明只有60多岁,可看起来就像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因此,最初的时候王扶之才并没有往那个方向去思考,哪怕从他依稀的记忆当中,那个人说话的感觉,和他的父亲极为相似。

在朝鲜战争全部结束之后,王扶之就将自己的父亲接过来一起去住,为父亲养老送终。

“苦命娃”终成开国少将

家住在陕西子洲县的王扶之祖上世代都是贫苦农民,在五岁的那一年,他就失去了母亲,那一年,是1928年,中国的土地上战争不断。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跟随着父亲长大,不过由于家境贫穷,父亲想要养活他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他只好带着王扶之来到了延安的一处远房亲戚这里。

从此之后,王扶之成为了地主家的放牛娃。

在年龄稍微大了一些之后,王扶之也开始来到一些富农的家中去打工,听说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学能够去上,他也求自己的父亲将他送到私塾中读书。

即便家庭贫困,王扶之的父亲还是希望能够满足儿子的要求,将他送到了一处私塾中上了3个月的学。

在这里,王扶之学习了3个月的《三字经》和《百家姓》,家里也实在没有能力承担私塾的费用了,因此,他只好继续返回到家中,为别人开荒种地,在他干活的地方,还经常会有野狼出没。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

在延安一带,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活动正在延安地区活动,也就是这段日子里,王扶之感觉到红军是一支可亲的部队。

那会,在他的认知里,红军也会经常为老百姓挑水和扫院子。

在只有12岁的时候,王扶之找到了红军的队伍,问道:“我像个你们到队伍上去,行不行?”

红军战士看到面前这个小孩子满脸稚气,于是笑着问道:“你有多大了?”

王扶之突然来了一股机灵劲,对红军叔叔说道:“你看我像多大?”

由于长年的风吹日晒,王扶之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们要年长很多,于是,红军战士回答道:“看你有十六七了。”

王扶之一看,对方没有发现自己的具体年龄,因此就赶紧说道:“还真的差不多。”

就这样,王扶之瞒着自己的父亲去参了军,在父亲的观念里,他的年龄还很小。

王扶之成为一名小红军后,来到了红二十六军的“少共营”,这个营地最大的只有十七岁,一般的只有十五六岁,可像是王扶之这种只有十二岁的,确实也非常少见。

很快,王扶之就了解到了战争的残酷。

他们面对的,是一支来自于东北的国民党军,他们见到对面是“少共营”的小战士,也显得不可一世。

可没能想到,这些国民党军很快就被这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娃娃军”给击溃了,当时还有很多人不理解:大人们怎么会在孩子面前吃了败仗呢?

在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和阎锡山的国民党中央军作战,王扶之也没能想到,自己上了几年私塾,在部队中已经算是“文化人”了。

因此,他也被调到测绘集训队去学习,当上了一名测绘兵。

考虑到王扶之年龄小的天然优势,他也开始执行起了苏北敌后的任务,为了争取伪军,他也经常出没在伪军中下层军官和士兵当中,结交了一些可靠的朋友。

在战争年代,他更是出生入死。

有一次,当他和内线人员联系后刚要离去,就发现一辆满载日军的卡车匆匆赶到,他很快意识到是有人走漏了风声,形势万分危急,已不允许王扶之还有半点迟疑。

可他很快意识到:敌人未必发现了自己的身份。

于是,他立即招呼身边的人坐下,拿出麻将牌和旁人玩了起来,然而,实际情况是王扶之也并不会打牌,如果再多玩一会,他就会露馅。

巧合的是,日军见到营地里多了一个陌生人,赶快招他走了过来。

王扶之告诉日军,自己是商人,来到这里也是为了办点事情。

日军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详细盘问了一番,见到他没有露出什么破绽,也就放行了。

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王扶之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部队的兄弟们在一起,共同开辟了晋东北、晋西等抗日根据地。

后来,他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的营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随后又三下江南,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西战役等等,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10月21日首批参加了入朝作战,从团长一路做到了师长。

而这段日子里,王扶之又一次经历了死里逃生。

1952年夏末秋初的一天,王扶之所在的师坚守临津江以东的阵地,敌人为了夺取它,将成吨的炸弹直接倾泻在了这片阵地上,黄土瞬间变成了焦土。

师长王扶之正在山洞中研究战况和进一步的部署,新华社的随军记者正在写战地报告,突然,他们都听见了一声巨响,山洞顶部被重磅炸弹命中,在山洞里面的7个人被埋没。

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直接将王扶之送到了洞的尽头,他也被压在了碎木和乱石之中,而新华社的记者和其他3名师机关的同志在这场不幸中牺牲了,仅剩的3位幸存者互相搀扶着从土石堆里爬了出来。

可他们很快发现,更加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由于洞口被堆积,和外界更是完全隔绝的,要想让洞外的人知道自己还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他们用脸盆等物品使劲敲打起洞口,可依旧无济于事。

过了一天的时间,他们也发现洞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食物和水也所剩无几,他们商量了一下,认为以这种方式牺牲,一点都不壮烈,还是不愿放弃求生的打算。

可就在绝望之时,突然听到了山洞的外面传来了挖掘的声音,原来,是志愿军总部的彭德怀司令下了命令: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等人救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连挖掘工作都进行了30多个小时,王扶之等3人才被工兵部队给救出,战友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顿时热泪盈眶。

凭借着过去的优异表现,王扶之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后来他还担任过总参担任作战部部长,周总理也亲切地称呼他为“扶之”,还特意交代给他一些机密的任务。

当一个“放牛娃”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功臣,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那里是他的起点。

而他的父亲,将他含辛茹苦地培养长大,更是愿意拿出积蓄供他读了几年书,在他的眼里,父亲也是非常伟大的,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那年返乡,他还是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有了尽孝的机会。

参考

大难不死的将军王扶之 王子恒 文史春秋

开国将军王扶之回乡寻亲与赶驴车老汉闲聊,发现他就是自己的父亲 《南方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