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大佺:执着追求,乡情乡愁永远是我笔下的话题

 张胜开 2022-06-25 发布于四川

一个在农村出生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后,当过农民,干过临时工,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农村文学青年奋斗成为知名作家,不但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梦之旅》《大公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而且还有多篇作品被刊载在多种中小学生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并荣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

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叫罗大佺,1969年生于四川省洪雅县农村。

罗大佺在接受本文记者、中华网精英中国频道副总编张胜开采访

“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话题。大爱无疆,小爱有形,概因强烈的情感宣泄。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故乡之思,永远是游子心灵深处深刻的痛苦与熨帖的慰藉。故乡意象的鲜活与沉寂,有味与乏味,来自作者的高情大义和至诚抒怀。”这是国家文化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今在罗大佺出版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序言中说的话。

“最近在香港《文汇报》我连续看见罗大佺先生的9篇文学作品了,真的不简单啊。”记者的朋友母晴晖感叹道。

《儿童时代》使我爱上文学

“可能属于天生,我从小就喜欢看连环画,爱好写作,从小学到初中,语文一直都是全校最好的。”罗大佺对记者说。

但对罗大佺影响最大的,则是《儿童文学》杂志,“当时由于我作文写得很好,我的语文老师就把自己订阅的《儿童文学》杂志借我阅读,这更加使坚定了理想,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罗大佺回忆道。

1983年,初中毕业的罗大佺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他回忆:“虽然当上了农民,但我心目中的理想却没有改变,不停地写呀写,当年6月,我的第一首诗就在《群众文化报》发表,成为处女作。”

随后,罗大佺被聘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工作人员,四处搜集民间故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罗大佺连续在《乐山报》发表了《水》《爬格子的苦笑》《提亲》三篇小小说。

1992年8月,罗大佺联系了当地的文学青年成立文学创作协会,并创办了《瓦屋山》报。

踏上仕途仍笔耕不辍

随着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1993年,罗大佺进入洪雅林场工作,《瓦屋山》报也成为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机关报,他在担任该报副总编的同时,成为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有了更好更高平台的罗大佺笔耕不辍,在《四川文学》《四川林业报》《中国林业报》等连续发表比较有影响的作品。

1994年7月29日,罗大佺的散文《蜀地新景瓦屋山》被《人民日报》刊发,紧接着《文摘周报》、日本《旅之友》杂志等纷纷予以转载。

罗大佺的成绩引起社会关注,1996年借调他到《中国林业报》做文学副刊任责任编辑。

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我认为我除了坚持,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罗大佺告诉记者,“当时的报社副刊一个月只编出四个版,而我就创下一个月编辑六个版的纪录。”

既然更上一层楼,但要欲穷千里目,还得打铁须得本身硬!深知自己不足的罗大佺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写作一边开始自学,并取得了大学本科的毕业证书。同时他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发表多篇作品,并在1999年荣获国家林业局首届梁希文学艺术奖。

在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的《中国林业报》红叶文学笔会上,罗大佺的作品引起诸多文学大家的关注,贺敬之、杨志今、汪曾祺、魏巍、高洪波、陈建功、刘绍棠等文学巨匠纷纷和罗大佺成为朋友,指教他的文学创作。

这些文学巨匠通过接触罗大佺,发现他还保持着农村孩子的朴实厚道,虚心好学,又纷纷把浩然、何申等名家介绍给他。

“罗大佺是一位对生活执着追求的年轻人。虽然他的散文充满灵气,可是有些篇章在语言技巧和文字功力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他还年轻,刚刚临近而立之年,文学创作也刚刚开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从农村庄稼地里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小伙子,只要他坚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努力,一定能实现他远大的抱负。”这是著名作家浩然刊登在1999年《苍生文学》上对罗大佺的评价。

罗大佺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他的作品不但多次荣获各级大奖,《童年的酸鼻子树》《蜀地新景瓦屋山》《森林启示录》《母亲的泪花》等多篇文章被收录多种中小学语文课本助教材和课外读物。

步步高升追求不变

二十多年过去了,罗大佺历任瓦屋山管理委员会开发宣传处处长,天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天全县文化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西省林业厅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等,现供职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在文学的道路上,罗大佺也先后被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林业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等吸收为会员。

2013年,罗大佺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就引起极大反响,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亲笔题写书名《一个人的故乡》,国家文化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今亲自为该书做序。

该书不但被加拿大国立中文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收藏,而且也受到国内外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并荣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

大佺先生:刚收到大作《一个人的故乡》,急不可待翻阅,你的故乡,也成为我辈城市人的梦想。那片青山绿水,扑面而来,得知许多青葱翠绿,没有短视地砍光卖光,反而掀起造林热,成为生态休闲处,山青水绿,和赚钱并不冲突,实在是最佳示范。我没有到过瓦屋山,但对那片美丽山坡上坐着的十六岁男孩所见所闻,悠然神往。年龄可以变,赤子之心不变,很喜欢书中末句:“站在您们面前的,仍然是当年那个坐在坡上的十六岁男孩”。 多么不容易,您竟然做到了!这是美籍华人叶特生从美国发来的感言。

记者手记:

“文学是我一辈子的追求,我会一辈子坚持下去!”这是罗大佺对记者反复说的一句话。

“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常常对别人说,我是农民作家。所以,今后我将着眼乡村,着眼农民、着眼于自己的故乡、着眼于我的父老乡亲、着眼于自己的童年,把乡情乡愁记录下来,给予他们温暖”。罗大佺如是说。

其实,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永远都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真谛。

(记者:张胜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