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 广元到剑门关景区,全程50公里。
早上,我们乘车从广元市区出发到剑门关风景区。8:00汽车准时出行,上京昆高速,沿嘉陵江南下,途经盘龙机场、昭化古城等匝道,在剑阁县下高速,左转沿东南方向行至剑门关,全程50公里。
剑门关是金牛道上最险要之处。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然其中有一天然的缺口,即位于今天“剑门关”之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也正是这里。剑门关之险,确实有效地阻止了敌方的进攻。纵观历史,剑门关从未被人从正面攻破过。三国蜀汉后期,姜维以三万之众,凭借剑门关的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万大军,阻其难以雷池一步。最终因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姜维奉诏而降,剑门关这才失守。五代时期的后唐,大将军的石敬瑭,也无法从正面攻破剑门关,他只能派人绕道,前后夹击才将剑门关拿下。后来,徐向前率领的红军,也是从东、西、南三面包围才攻下剑门关。徐向前对剑门关的地形记忆犹新,“战后,我去剑门关一看,真是个奇怪的地形。你从北面来的话,它是个高山,一壁千仞,险恶万分。你从南面来的话,它是坡地。南攻容易北攻难。”。现在看到的关楼,是2009年重新修建的。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首诗出自唐代浪漫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超然的想象和高操的艺术,呈现出蜀道之奇险,壁立千仞、层崖峭壁。深感其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这就是诗人的诗所描绘的剑阁之险。
剑阁天下险,我们就要亲去体验了。在山脚下的南门,我们用了4.00元改乘景区环保车,沿剑(剑门关)梁(梁山寺)公路,直通山顶,这里有梁山寺旅游咨询服务点,也是进入景区的东门入口。其用时15分钟左右,行程7公里。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山顶向下游览,免去了登山之苦。车行于群山之中,只见远山的峻美和近岭的高耸。时而山势险峻,时而秀峰奇出,加上山雾锁岭,宛如仙境。仿佛间,雨,就要落下来了。
10:00,我们到了东门入口。
进入景区是一条宽扩的道路,我们顺着走向景区的深处,约行700多米,来到称为马尾松这地方,有很多小买部和各种小买卖的群集之处。聚集着不少游客,在这里买东西。然后右转行至一条方砖铺成的小路,约400多米就到了翠屏峰观景台。
东门入口
地处梁山寺景区翠屏峰,因天气阴沉,周围云雾缭绕,未见其峰之美、经了解其形酷似笔架,故又名“笔架山”。
其地立有一碑,碑文写到:“北望翠屏峰山势陡峭,猿猱愁攀登,故地名碑立此。”
翠屏峰碑
离开翠屏峰观景台,返回到马尾松,右拐走主道向梁山寺,途经景区供水站,有约一公里,见前面一个宽大的平台,其右是用水泥切成的假山,一群群孩子在那里爬山游玩。左侧是红色的房子,这就是梁山寺的侧面。我看了看时间为,正好11:00钟。梁山寺,剑阁风景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我们顺着房子的边沿,由西侧绕到南面的正门。正门大开大合,迎面而立,气势恢弘。门下有二十多级石阶,大门之上,有一匾,手书“梁山寺”金黄色的三个大字,两侧是一幅“龙门对”对联。其形式,也十分讲究。
说起梁山寺,在我国有三座梁山寺:四川剑阁县梁山寺、陕西合阳县梁山寺、重庆綦江县梁山寺。既然说道剑阁风景区梁山寺,可先讲讲剑门山。
剑门山,古称梁山,相传才华横溢、笃信佛教、与达摩有过“公案”的梁武帝蕭衍,也曾在剑门山的大剑山绝顶上舍身佛门。
古刹梁山寺,依然耸立在剑门关大剑山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其海拔有1180米,就海拔而言,其并不为高,但脚下的悬崖绝壁,落差有数百米之险。
据《辞海》记载:“梁山……亦称剑门山,高梁山。东西数百里,山岭长峻,形势险要,古为军事要冲。”又《太平寰宇记》以为梁山乃大剑山之古称,梁山传为梁武帝修真之地,有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
梁山寺门前,有驷忠撰文《云中古刹梁山寺》,其文写道:
《剑阁县志》载梁山寺“在大剑山绝顶,传为梁武帝修真之地,有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始建于唐代,历代有修葺,清时扩建为两进四合院,建筑面积九百四十七平方米”
考梁武帝史有其人,即南朝梁国君主萧衍,他在位之时(公元502年至557年)笃信佛教、广结善缘、建寺斋僧吗,大种福田。国人争相崇佛,礼佛,禅林祥和,民风淳厚。唐人杜牧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当时的写照。
梁武帝萧衍礼拜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尊敬有加。心中乐善,好爱修行,朝夕请教,恍然悟彻。后佛门经典《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佐证了这桩佛教公案,为释子佛徒之必读必修。
相传尔后志公禅师托钵云游天下,至蜀北大剑山之绝顶,见林海涌浪,古木参天,悬崖绝壁,鸟唱猿啼。且环境清幽,远离尘嚣,是一处参禅悟道,闭关修真之绝佳所在。遂栖止於斯,建寺礼佛。复於梁山寺前建梁武祠庙,以昭君臣之际遇,而寄师徒之情缘。故大剑山复有“梁山”之说道,或与梁武帝有关。
韶光似箭,日月如梭,倏忽之间已逾千年。梁山寺风光胜昔,云中刹祥和依旧。袅袅香烟,隐隐梵唱,祈祷华夏昌盛,祝福好人平安。
梁山寺,坐北朝南,山门中高悬巨匾“梁山寺”三个金色大字。大门两旁的立柱上书有为黑漆鎏金楹联:
上联:“古寺耸云端,看:仙女桥横、雷神峡吼、金光洞邃、石笋峰奇,风景纵清幽,脱不开贪、嗔、痴、爱终是累。下联:雄关排眼底,想:孟阳铭刻、伯约祠堂、铃声夜雨、红树珊瑚,兴亡徒慷慨,说到那功、名、富、贵总成空”,这是一个龙门对,构思精巧,意义高远。

上联用一“看”字,看尽剑门优美风光;下联用一“想”字,想尽剑门历史风云。上联中则列出剑门风光之精华:仙女桥横、雷神峡吼、金光洞邃、石笋峰奇。
而下联中更列举四个历史典故:第一个是“孟阳铭刻”。张载,字孟阳。于公元281年于此写《剑阁铭》,提出了江山在德不在险和统一国家的主张;第二个是“伯约祠堂”。姜维,字伯约。三国时于公元263年在剑门以不到三万人马抵抗了魏国十八九万大军,他为国忘家,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德一直激励着后人,在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人们给他修了祠堂以缅怀之;第三个是“铃声夜雨”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于公元756年避安史之乱,曾在剑门夜宿,时逢风雨交加而不能入睡,思念杨贵妃。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之句;第四个是“红树珊瑚”。公元965年,五代后蜀后主孟昶亡国,妃子花蕊夫人被俘押解汴京,到剑门时悲愤交加,站立山头回望家乡时,侍女袁姬坠崖而死,其血流山崖,身死处长藤蔓作物,叶落后其红如火。
对联也有很深的喻意,从中劝导人们:脱不开贪、嗔、痴、爱终是累,到头来功、名、富、贵总成空。作者巧妙的把剑门绮丽的风光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沉浮融合一起,并最终归结到佛教教义四大皆空。
拾级而上,穿过正门,里而有寺之大雄宝殿,宝殿建筑不算恢弘,但“大雄宝殿”四个字却是欧体正楷,系清末剑州翰林李榕书写。
李榕(1819—1890),四川剑州东北何马沟(今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友于村)人。小时有“圣童之誉”,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重视教育,倡导“古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李榕与忠县李士棻、中江李鸿裔并称“蜀中三李”。
紫荆树一株 站在大雄宝殿的门前,有一对联形象生动,入情入景,是清朝剑阁县张王乡举人任翥所写:“门前飘香,满树荆花辉佛面;堂内说法,一池泉水映禅心。”大雄宝殿供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娑婆世界教主释伽牟尼,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两旁竖立着十八罗汉,细看他们,姿态各异。
大雄宝殿外院子里,有紫荆树一株,高约十米,树根交错盘结,其直径近于一米。但见其虬枝错节、枝繁叶茂、状如游龙。树根和树干造型独特奇异,绰约丰姿。又见其树通体无皮,犹如一位古稀沧桑的老人。这株紫薇,位于梁山寺四合院中央,相传这株紫薇树是建庙时栽下的,故有千年紫荆之称。在剑阁耸立的群峰中,人们将千年紫荆、姜维神像、剑山石笋、松柏长青,同谓之剑门四奇之一。
紫荆树之侧有水池一方,原名八角井,又名“乌龙池”。因在文革时被毁而重修,已不为八角之形,而是长方形。
关于这八角井还有一段传说,当年梁武帝来到剑门,愿尊“志公禅师”为师,出家寻道。因志公是梁武帝曾经的宰相,便对武帝说:“你曾是我的君王,当于梁山山顶处修行。”梁武帝尊崇志公的建议。于是,来到这群山之巅,却发现山顶缺水。志公禅师让人在山顶按八卦之形打井一口,当井被打好之时,便施法引嘉陵之水于山顶,志公禅师在山底下问武帝井中有多少水时,武帝随口回答:“半井水!”。故八角井中所盛之水无论涝旱,只有半井水,而且当人增加至一二百人用水时也够用。奇特的是,当嘉陵江的水浑浊时,那井水也浑浊,当嘉陵江的水清澈时,那井水也清澈。梁武帝因感念志公渡水之恩,就把梁山寺周围的青杠树树籽收集起来,撒向山涯下志公寺,从此,志公寺周围也生长出大量的青杠树。梁山寺西望群山之下,两公里处便是志公寺。志公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三面环山,地势陡峭,被剑门关风景区所包围,旁边有一条小河流过。
院内另一面是观音殿,观音殿也不大,观音一手持杨柳,一手持净瓶,座于莲台之上,慈眉善目,悲天悯人,苦渡世人。
离开梁山寺,继续前行,前方是悬空玻璃观景平台,距离不长,约一百六七十米。这是条林间小路,是用石头砌成的,约一米多宽的路,路的两边全是柏树,又细又高,有十几米高吧。
| |
| 林间小路 |
而这短短的小路的右侧,是百丈悬崖,有刀砍斧劈之势。在这条小路之上,就有望云坪、雷庭峡,这里视野宽阔,俯视下方,是一片片起伏的山地。道路、村落、田野。雷庭峡:又名雷神峡,为岩壁断裂形成的狭缝,下视窅然,深不见底。峡长150米,宽不足1米,深100余米。投石入峡,左右碰击,一两分钟时间有声无影。峡外空旷,每当山雨来时,风入峡中,其声似雷,因而利名。为剑门关险要之一。
望云坪:又名望云台。海拔1163米,为向东南缓斜的砾岩层构造台地。在此观云赏雾,云从脚下起,雾从身边来,恍如仙景。云飞雾散后,巍巍石壁,座座奇峰,尽入眼帘。
十二点左右,悬空玻璃观景台到了,观景台的入口处,悬着块写有“请穿上鞋套进入”的牌子,我们按照要求,穿上防滑的鞋套,走上玻璃观景平台。
这时天气晴了,视野极好。我站在平台上远眺四野,只见前方沟壑纵横,群山逶迤,重山起伏犹有一泄千里之势。眺望远方的山谷里,翠绿的植被层层叠叠铺在沃野之上。但见道路贯穿于山间田头,伸向远方而不知尽头。白色的村落星星点点,如玉珠般洒落在广袤的土地上。美不胜收。仰望天空,头顶是白云飘荡,向下,我的视线穿过通透的玻璃,看到的是百丈悬崖,自己仿佛置身于旷野之中。
其实,行走在悬空玻璃观景台上,开始我还是有些怕的,你能想象脚踏玻璃,将自己悬于高崖之上的那种恐惧。不过,只要专注于远方的美景,将玻璃的道路看成坚实的土地,战胜了存于心中的恐惧,化恐惧为刺激,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自由地行于悬空玻璃观景台上,拍照、玩乐,欣赏着周围诱人的美景。
观景台上的风特别大,一个中年妇女,因为恐惧,两条腿颤抖着,弯曲地几乎站不稳,沿着观景台边缘的钢架缓慢地挪动着。另有一胆小的女孩,双手死死地抱着同伴的腿,眼睛时而直瞪瞪地看着前方,露出惶恐不安的神情,时而又看着同伴的脸,仿佛又是一种乞求的目光。
离开观景台,而其前方是景区二号索道上站,而下站在抱龙山观景台附近。这里我们可以观赏到的是连绵不绝的大剑山陡峭的山崖。我们没有乘座索道,而沿山脊而行,12:13徒行至妈妈崖。妈妈崖,位于大剑山崖壁之上,海拔1166米。该景点是由距今1.36-0.96亿年下白垩纪剑门关组砾岩形成的垂直陡崖,因悬崖特别险峻、陡峭,人们到此处都会自然或不自觉的发出“妈呀”的惊吓声,妈妈崖因此而得名。
妈妈崖 12:25,我们又到了“望云亭”,即是“望云观涛”处,猿猱道从这里向右下延伸通向山下。而在山下又与鸟道连接。
鸟道有保护栏杆和铁链子,难度没有猿猱道高,而猿猱道只有牵引攀爬的铁链子,缺少保护措施,但攀爬者需要身上系着保护绳,套在铁链子上,这样即使不小心也不会掉下悬崖。
鸟道依山傍势,凌空架着水泥做成的栏杆,用铁链连接固定在绝壁上。鸟道是栈道的一种,它是在峭壁上借助地势开凿的小道,外面用上下两根铁链连接间接五米左右,固定在绝壁上的水泥木桩。长长的鸟道在青翠的山间盘旋延伸,就象一条长龙翻滚游戏在峭壁悬崖之间。绵延婉转的盘山鸟道,在险峻陡峭的大山石壁上,刻出一道妩媚的曲线。顺着鸟道向上攀行,直到在仙女桥处结束。
过了望云亭,沿路前行,12:30到了仙女桥,这里是鸟道的出入口。
我们往下走,无特别之处,后来走鸟道,特别险,放弃。
在往前行就是天梯峡了。
天梯峡地处剑门关景区东南部,李白《蜀道难》有云:“天梯石栈相钩连”,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寄张剑州并示女弟》诗中也感叹:“剑阁天梯万里寒”。天梯峡峡谷深幽,风景秀丽,峡内建有凉廊、栈道、索桥,游人可以顺着栈道从姜维城到梁山,也可以坐滑索飞越天梯峡。我们约下午1:20多进入天梯峡。
| |
| 天梯峡 |
几乎横贯剑门关景区中南部的天梯峡,其谷深狭长,山势陡峭。栈道建于崖壁之上,凌空架木,蜿蜒起伏,如盘龙回旋于崖壁,绵延婉转,弯来折去。长有数千米之数。崖壁两边,叶翠枝绿、鸟鸣不绝,谷深清幽、空灵无尘。时而人语轻远,回响绝壁。
全程木质栈道,斑驳的痕迹,述说着岁月的久远。我们从山之绝顶,慢慢地,依着栈道慢慢地向下行走,这里,没有鸟道的惊魂,也没有玻璃栈道的空灵。只觉得行走在美丽的画廊里。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下到谷底,但见两山崖壁高耸,谷底是一汪水曲。在往前走,经一线天,约2点到仙云桥,桥的另一边,就是剑门关绵延数百里的绝壁,天然城廓称为蜀北屏障。李白在《蜀道难》诗中叹其:“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再行20分钟,到雷鸣桥。雷鸣桥:剑门关山高谷深,每逢山洪奔泻,水声如雷,蔚为壮观。
雷鸣桥
走过雷鸣桥,就到了关楼。
有关“关楼”的记载,出于《寰宇记》:“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剑门关关楼位于大剑山中断处,其东峰为营盘嘴,有营盘嘴观景台,西峰金城山断崖之间的狭谷隘口。大剑溪水穿石而过,直泻而下,地势异常险峻。自蜀汉建楼以来,历史上曾多次遭受破坏,又多次修葺。明代重建的剑门关楼,为飞檐三重,甚为雄壮。清朝修复后的关楼,仍为三层,底层以石条砌成拱形关门。有两扇铁皮乳钉大门。大门正上方,镶嵌“剑阁”二字。上筑垛堞,居高临下,供瞭望射击。向北两边石墙,刻有楹联。
古道穿过关门通向峡谷。今天的关楼有二层,高大宏敞,四周通廊。正中悬挂“天下雄关”木匾。二楼的楼檐正中,悬“天下雄关”匾额。顶楼的楼檐则悬“眼底长安”匾额。四面窗棂,内置傍壁级道,可登阁顶。民国24年(1935年)冬,修筑川陕公路时,将关楼拆毁,改成通道。在关楼遗址右侧,建有三棱形石碑一座,上刻“古剑门关”四字。后毁,另竖有长方形石碑,镌刻“剑门关”三字。
关楼
剑门关石崖上历代名人碑碣甚多,已毁坏殆尽,今存“天下雄关”和清·果亲王所书的“第一关”等石刻。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在古关楼遗址处,新建木结构亭阁一处。1966年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剑门。郭老题诗:“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秦栈已无迹,汉砖土欲融。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主席思潮壮,人民天下雄。”于立群手书“雄关漫道真如铁”大字隶书条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