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剧《琵琶记》 ![]() 浙百建团几十年,自开山之作《五女拜寿》之后,至今不能翻越的三大高峰,窃以为,其一《陆游与唐琬》,其二《西厢记》,其三,就是《琵琶记》。无论是剧本的思想、结构、辞采,还是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处理,或是唱腔、音乐,等等,都值得被传承与传播。可惜它能演的时候并不太多。 ![]() ![]() ![]() 高则诚写《琵琶记》,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显然是带着教化的目的。只不过孝妇贤妇之属,放至今日,从思想上说自然有隔阂,因此也很难再引发共情。 但看浙百版本的《琵琶记》却往往叫人几度落泪,原因恰恰在于,它虽借了高明原著之“壳”,表现的却是封建强权之下,弱势群体中的一个个渺小个体无奈、艰难的困境。身份卑微的,比如赵五娘,固然“苦难无情刻面颊”,身份高贵又将如何呢?也不过被迫做个生不养死不葬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丞相女婿;或者顺从,发自内心地想要遵循强权阶级赋予的道德准则做个贤德谦让的次妻,却落得既尴尬又痛不欲生的下场。 这是蔡伯喈的困境,赵五娘的困境,牛小姐的困境,也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困境!因此,哪怕是在当下,或者更久的未来,它仍然能够引发观众的深切共情。 当年杨小青导演排此戏时,加了很多“体验”的成分,加之三位主演表演极其细腻,整个戏有很多生活化的细节充实着人物形象。三个人物心理层次之丰富,叫人琢磨咀嚼,回味无穷。比如吃糠一场,公公去世时,最后一个“打”字一出口,五娘在剧恸中猛一转身的力度拿捏,就将彼时彼刻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不忍面对的心理表现得非常充分;并且,我们还感知到,仿佛她是有预知的——而这正说明了在这易子相食的饥荒岁月她长久地担心着这不幸结果的发生。 “取孝帕”一幕同样有很丰富的层次。对自己红颜丧尽的悲苦,对对方霸占丈夫的怨愤,沦落为奴伺候对方的不甘,努力维护尊严的自尊与倔强……都一一呈现。三人之间的尴尬关系,也通过相认时蔡伯喈与五娘对牛小姐的顾忌,五娘和牛小姐搀扶蔡伯喈等等细节,做了清楚而有效的交代。 如此扎实的人物,在如今的新创作剧目中,其实是非常难看到的,包括浙百此后排的很多作品,一样难以做到。 陈海峰饰演张大公(左) 叶碧如饰演 蔡公、沈洁饰演 蔡婆 剧本结构上是极为紧凑,取舍得宜的;而文辞则又流畅雅致,潜台词之丰富,更令人咀嚼之下深觉意味深长,比如“论弦”,比如张广才的临别叮嘱,都有很丰富的意蕴。 诸如“想翠钿罗褥当日嫁,我也曾熏兰麝戴凤簪花”,诸如“芙蓉帐冷不需念,当思桑榆垂暮年,琵琶一曲把君伴,陈留有人意悬悬”,雅俗共赏,吟唱起来齿颊生香!想起那“丈夫、丈夫,一丈之内为丈夫,一丈之外变模糊”的噩梦,真要膜拜郭汉城老先生和谭志湘女士之妙笔生花! 至于唱腔,不但流畅动听,充满美感,而且紧扣人物情绪,充满感染力。 实际上,题材新不新并不是戏成不成功的最关键问题,也不是人们爱不爱看的关键原因。人永远在共鸣中共情,越是贴近人心、人情、人性本质的作品,越是超越时代,越是具有“现代性”,越是永不“过时”。 我早就不记得沈黛和寇流兰的故事和细节了,但我永远记得牛小姐望向赵五娘时,那震惊、尴尬、无奈和心若死灰的眼神!只要把人心、人情、人性写真写透,何惧没有好作品,何惧没有人来看戏呢?那么,又何必“缘木求鱼”,好高骛远? 浙百的年轻演员们整体实力非常不错,不过或是因为演出场次不多,或是因为生活体验不够,表演细节还需加强。夏奕艺和熊琦在表演的爆发力上还有欠缺。希望多演多磨砺。以及,小李公子依旧很帅。帅是一件很难又很美好的事,而“帅而不自知”则更难,也更美好!期待更美好的小李。 末了,好戏与好演员是立团之本,希望浙百从此在良性循环之路上一往无前! 贺绍伦戏曲音乐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