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甏文化|汉画艺术的瑰宝——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赏析

 gudian386 2022-06-25 发布于山东
甏文化|汉画艺术的瑰宝——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赏析

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画像石作为祭祀性的丧葬艺术,通常用于祭祀和战争。汉画像石无疑是汉代美术艺术的精华。本期,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馆长朱卫华走进《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和市民共赏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感受汉画艺术瑰宝的魅力。

甏文化|汉画艺术的瑰宝——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赏析
甏文化|汉画艺术的瑰宝——武氏祠经典汉画像石赏析

完美再现汉代生活与信仰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类建筑。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末,汉画像石在社会上流行了3个世纪之久,它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艺术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汉画像石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手法,完美再现了汉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汉画像石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部精深博大的史诗。

朱卫华告诉记者,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历经了三个阶段:金石学阶段(北宋末年到本世纪初)、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石资料的阶段(本世纪初到60年代)、综合研究阶段(60年代中期至今)。

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和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超过200座,汉画像石阙20余对,包括已图面复原的石祠堂在内的汉画像石祠10余座,汉画像石总数已超过1万块,其分布范围东起海滨、西至甘肃、四川一线,北起陕北、北京,南至浙江的海宁、云南的昭通一线。在如此广阔的地域中,汉画像石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山东省全境、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东南部组成的广大区域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汉画像石的发现地点已达200余处,所发现的汉画像石占全国汉画像石总数的60%以上。

“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山东嘉祥宋山汉墓、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山东长清孝里铺孝堂山石祠、山东安丘凌河镇安丘画像石墓等都是其代表性地区。”朱卫华说。

记载汉代故事 堪称世界一绝

汉画像石的分布区域与汉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达水平有直接关系。先秦时期的齐、鲁之地,自古以来就是“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的富庶之地,是孔孟儒家学说的发源地,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两汉时期,这一地区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为汉画像石的流行创造了物质基础。

汉代极为推崇厚葬风俗,西汉时期,在最高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支持下,厚葬之风风靡社会。到东汉时期,“举孝廉”成为选拔、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为了得到“孝悌”的美名,有人甚至倾家荡产厚葬父母,汉画像石在这种环境下迎来了发展的极盛期,并为后世留下了汉画艺术的巅峰——武氏祠。

武氏墓群石刻,俗称武氏祠,是东汉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包括四十四块汉画像石和一对石狮、一对石阙、两块汉碑。其汉画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及其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状况,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史,是汉代及之前的百科全书。在同一个家族墓地里,出土汉画像石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思想之深邃、雕刻之精美,居全国之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它超过了同时期埃及的石刻和希腊的瓶画,堪称世界一绝。

武氏阙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形制上,武氏阙重檐复体石阙,即正阙旁依子阙,错落有致,雄伟大方。石阙的基座、阙身、阙斗等部位都刻有画像或花纹。画像主要刻于阙身四面,每面画像都由复合花纹组成统一的边饰,边饰以内以栏分层,刻有楼阁、人物、车骑、故事、神灵异兽、铺首等,并有题刻文字,内容与祠堂画像类似。

嘉祥武氏祠讲述原汁原味传统文化

武氏祠汉画像在古今中外都有着极高的关注度,一直是名人大家、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中最早记录了武氏祠中的两块汉碑。金石学家赵明诚所写的《金石录》,金石学家洪适的《隶释》《隶续》中都对武氏祠进行过专门研究。元、明时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石室被淹没在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金石学家黄易在此地发现了一对石阙和武梁祠堂,再次震惊了金石学界。

武氏祠的许多画像已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如陕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还有高校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都是取自这里。一些汉代题材的影视剧,如《三国演义》《汉刘邦》《汉武大帝》等,其剧中的生活场景、战争场面、服饰礼仪等,大都以武氏祠的汉画像为依据。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统一的黄金时代,从刘邦建立西汉到刘秀东汉王朝,汉朝历经四百余年。在这四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现代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汉朝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形成乃至确立的时代。朱卫华表示,武氏祠画像石所雕刻的这些人物车马,毫无畏缩之感,都洋溢着大时代的磅礴之气,这就是民族自信。武氏祠是敦煌前的敦煌,嘉祥武氏祠所讲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丝毫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

本报记者 王艳茹 通讯员 孙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