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抬梁式建筑梁栿解读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是在立柱上架设几层梁栿,承托屋顶荷载的结构形式。抬梁式结构在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中普遍采用,是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形制的基本做法。 ![]() 构架特点: 1、在柱网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叠架梁栿,大梁逐层缩短,梁上又抬次梁、蜀柱、平槫、椽木,最上层平梁中间立小柱、叉手,形成三角形屋架。 2、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各檩之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3、“栿”,全称“梁栿”,是元代以前建筑的称谓,明清建筑则称“梁”。 4、“梁”的制作工艺,可大致分为月梁造和直梁造两种类型。 5、梁栿的尺寸位置,宋式有二、四、六、八、十等不同长度,也称之为几椽栿。例如四椽栿、六椽栿等。如清式可分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等。 “梁”的断面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如唐代梁栿断面比例多为2:1,宋为3:2,金元时期多为椭圆形,明清则为10:8的比例。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架,明确提出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厅堂两个类型,两者在结构上有明显差别。殿堂建筑中有天花板,分隔了明栿和草栿的梁架层。 什么是“草栿”? 草栿是指殿堂建筑中隐藏在天花板上方、加工工艺较简单的梁栿。最早现存实例是佛光寺东大殿平闇上面的草栿。见下图,古人是用锛子加工的,通过照片还可以看到一千年前唐朝匠人古朴的手工艺。 ![]() ![]() 佛光寺草栿勘查现场讲解: 00:00 / 00:00 2X快进中 播放 进入全屏 画中画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什么是“明栿”? 露明的梁栿称为明栿,按照'卷杀'分瓣的方法,加工成秀美的月梁形式。 ![]() ![]() 宋式建筑中梁栿的不同称谓: 每根梁按长度和位置有不同称谓,如檐栿、乳栿、平梁、劄牵、四椽栿等。 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有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栿,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槫之上椽子的水平长度,一椽架长的梁称为劄牵。两椽架长的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栿,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搭接四个椽架长度的梁称之为四椽栿,其余以此类推。 ![]() 综上所述,宋式建筑中的栿(fú)就是梁,是建筑中纵向的主要承重构件。 |
|